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拉格中央車站、瓦茨拉夫廣場
2016/08/11 12:00:00瀏覽5159|回應2|推薦57

布拉格行程中,有一個下午放牛吃草。前一晚父子倆上網做功課,火車迷看到中央車站眼睛發亮,於是特別拐彎過去瞧瞧。路線是由舊城步行到瓦茨拉夫廣場,到底左轉往中央車站,走站前另一條路折回廣場,再往伏爾塔瓦河岸而去。原本打算廣場到河岸這段路搭電車,不料班距甚大,兒子年輕,自恃腳力,乾脆快步直行,果然和下班車同時抵達。途中更有其他風景,容後再敘。

為免曲折,本文由中央車站開始,倒退嚕回瓦茨拉夫廣場。當然,如果你搭火車到布拉格,才會是這般走法;一般團客自由行,從舊城出發的,順序正好相反。由廣場底的國家博物館往中央車站,沿歌劇院側前進,會發現車站近在眼前,行人卻無路可走。所幸回頭不遠,跟著當地人進地下道,出口便是月台外,發現一道小門,鑽進去第一眼,就會看見後面提到的一組銅像。

布拉格中央車站南塔

塔頂的雕塑,有人說是天使,但把鏡頭拉近,其實是一對男女扶著中央帶有金色雙翼的一隻車輪(下圖),蠻符合鐵路意象。讓我想到風火輪,然而北塔雕塑並不成對,應該不會是哪吒吧。

由側門進站,立即登上月台

月台上發現下圖雕像

Wintons Children and Sir Nicholas George Winton, by Flor Kent

Winton是猶太裔英國人,二戰前夕受友人之託,前往納粹佔領的捷克進行人道救援,協助安排交通簽證,籌措旅費以及到英國居住所需的保證金,使669名兒童得以避過後來的大屠殺,這些孩子被稱為Wintons Children。捷克總統在2014年授予最高等的白獅勳章。2015年7月1日,Winton以106歲高齡逝世。

銅像立於2009年九月一日。1939年當天,由布拉格車站開出,載有250名兒童的最後一列火車,因開戰邊境封鎖,未能抵達目的地,成為Winton最大遺憾。

(以下由新聞報導、維基百科整理節譯)


Winton出身猶太家庭,戰前服務於倫敦證券交易所,由不同管道得知納粹對猶太人的各種不友善舉動,包括惡名昭彰的「水晶之夜」。與來自捷克的友人討論情勢時,他們發現救援行動多半著重名人長者等,較明顯的打擊目標;弱勢,尤其是兒童,獲得的援助少之又少。於是1938年底,他利用假期前往布拉格瞭解狀況。很多猶太家庭沒有錢,或無法全家取得簽證,卻仍然希望至少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他決定從這裡著手。

他在布拉格待了三個禮拜,把消息傳出去,接受有意願的家長報名。然後回到英國,在隨後九個月裡,與熱心朋友四處奔走,張羅火車、渡輪等交通工具,籌措旅費和一筆英國政府要求的保證金,與各國官僚打交道爭取放行。戰前國際局勢風雲詭譎,辦妥的簽證有時也會出問題,譬如第一列火車就曾在荷蘭受阻。更重要的是,必須為這些孩子找到願意收留的寄養家庭,好事才算做到底。形勢愈發嚴峻,在大戰爆發前,他們成功開出六列火車,將669名兒童接到英國,直到交通斷絕。

大戰初起,Winton先以良心反戰為由,選擇紅十字會,旋即加入皇家空軍擔任飛行組員,戰後以軍官退役。之後半個世紀,除了一度起意參選家鄉議員,把這件事寫入履歷之外,他隻字不提,連家人都不曉得。八零年代後期,他的妻子整理舊物,無意間發現一本筆記,記載車船交通日期路線,每個孩子的原生和寄養家庭等。Winton太太覺得這份資料很有歷史價值,交給研究納粹大屠殺的學者Elisabeth Maxwell博士,後者則是媒體大亨Robert Maxwell的妻子。

搞媒體的認為是個好故事,把筆記內容交給著名電視節目「That’s Life」的製作人,循線連絡數百名當初的孩子(或他們的後代),其中約八十人還在英國。於是他們製作一集專題,邀請Winton夫婦上節目,坐第一排聆聽自己的故事,並安排兩位當初的孩子(這時已經是祖母了)會面致謝。這則專題引起廣大迴響,隔週的續篇裡,製作單位安排了一場更大的驚奇。主持人問現場觀眾,有沒有人覺得,自己的一條命,是Winton先生給的?有的話,請站起來!

坐前幾排的上百名中年人紛紛起立。他們都是「Winton的孩子」!這些孩子當中絕大部份,原生父母都死在集中營裡。如果不是Winton的努力,不僅那669名兒童,連同至今兩三代子孫數千人,恐怕連出世的機會都沒有。Winton當場熱淚盈眶,或許在這當下,他才意識到自己做了多大一件好事。

至於後來英女王授與爵位,以及包括捷克官方的各種勳獎,相形之下都沒那麼重要。對外界的讚譽,Winton本人一直謙沖以對,覺得榮耀應該歸於當初一齊奔走的所有夥伴,他只是比其他人都活得久罷了。某次訪談中他說:「現在看來很了不起,當初做的時候卻不覺得。有些人天生偉大,有些英雄造時勢,有些則是時勢造英雄。」他認為自己屬於第三者。



中央車站月台,火車迷拍了一堆照片

車站大廳及商店街。進出月台並無關卡,應該是車上驗票

車站門面

站前公園

布拉格國家歌劇院 (Státní opera)

1888年開幕之初,原名為新德意志劇院,當時被譽為歐陸最美建築之一。由當地德語社群集資興建,專演德語戲劇,首演戲碼是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二戰德據時期,由於德語淵源,納粹很開心地挪來當黨代表活動場地。戰後德語受排斥,變成專演捷克本土劇;共黨上台,更改名為史麥塔納劇院,以紀念民族音樂家。共黨倒台後改稱今名。

布拉格國家博物館新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ague)

在舊館(下面會看到)修繕期間,館藏主要在新館展出。建於1891年的舊館,歷經二戰末期轟炸及布拉格之春(1968)俄軍入侵掃射,年久安全堪虞,故自2011年閉館,預計2017年完工。

新館外展出的雕塑,所知有限(官網找不到)。非官方最接近的答案,是1969年由Vincent Makovsky製作,題名為Novy rok,捷克語「新年」之意。

修繕中的國家博物館舊館

聖瓦茨拉夫騎馬像與國家博物館舊館

位於瓦茨拉夫廣場東南端。聖瓦茨拉夫乃十世紀初的波希米亞公爵,極為虔誠的基督徒,死後封聖,成為波希米亞的主保聖人。傳說一旦捷克有難,聖瓦茨拉夫騎馬像會復活,喚醒沉睡在Blaník山中的騎士大軍,拯民於水火。廿世紀幾次重要公民運動圍繞著聖瓦茨拉夫像進行,包括1918年獨立宣言,1945年布拉格起義,以及1969年反對蘇軍入侵。

以千餘年後的非教徒看來,瓦茨拉夫的封聖,多少有些政治因素。波希米亞由他的祖父開始皈依基督教,父親死後,祖母攝政並負責教養。來自異教國度的母親感覺受排擠,勒殺祖母自任攝政,實行若干反基督教措施。瓦茨拉夫成年親政,流放其母並恢復基督教,卻在28歲英年,被親弟弟陰謀刺殺篡位。

瓦茨拉夫死後,有幾本他的傳記四處流傳,內容著重頌揚其堅貞信仰,在中古基督教世界,是王權的重要基礎。儘管當時波希米亞只是公國,他弟弟的對手之一,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卻公開稱瓦茨拉夫為王,用意或許是貶抑他弟弟──相對更有謀略的波列斯拉夫一世──其實是僭位之君。無論如何,故事傳久了深植人心,真實與否不再重要;加上後來教廷追認,聖人地位從此定調。

聖瓦茨拉夫騎馬像

瓦茨拉夫廣場 (Václavské náměstí),背向舊城

瓦茨拉夫廣場位於布拉格新城中心地帶,長750米,寬60米,地形狹長,因此在新城區反覆來回,都有機會經過此地。布拉格新城係1348年由查理四世創建,「新」是相對舊城而言。廣場早期是露天馬市(Koňský trh),長期以來就稱為馬市廣場,直到十九世紀民族主義興起,才改稱今名。

瓦茨拉夫廣場,面向舊城

右:廣場北端的歐羅巴酒店

歐羅巴酒店建於1889年,1905改裝成今日門面。1912年卡夫卡在此首度公開朗讀其作品「判決 The Judgment (Das Urteil)」,當時飯店名稱還叫做「史蒂芬大公Hotel Erzherzog Stefan」。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njil&aid=69815888

 回應文章

郭進川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01 13:52
沈醉在你的歐洲旅,實在太迷人了。
Jeff & Jill(jefnjil) 於 2016-10-02 00:45 回覆:
Fox恭喜恭喜ROES恭喜恭喜

美國番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1 23:30
謝謝分享布拉格美麗的風光~


Love and hugs from Washington DC!.
Jeff & Jill(jefnjil) 於 2016-08-12 15:13 回覆:
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