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01 12:00:00瀏覽5894|回應7|推薦67 | ||||||||||||||||||||||||||||||||||
庫倫洛夫 (Český Krumlov) 是行程中比較可惜的景點。因為冬天白晝短,拉車路程長,遠道而來,只得不到半小時天光,古城漫步之餘,沒時間參觀城堡,橋上遙望一眼罷了。 小鎮約莫在1240年左右,因貿易而發跡。早期居民以日耳曼人為主,由於位居伏爾塔瓦河一道S形河彎,據說鎮名即來自日耳曼語「彎曲草地」之意。十四世紀有羅森堡家族入主(後面會提到與之相關的女鬼故事),爾後數世紀幾經轉手,奧匈帝國垮台,歸捷克所有。因地處蘇台德區,1938年被納粹佔領兼併,戰後再度回歸。 共黨時期一度沒落,天鵝絨革命後當局致力觀光,才再現榮景。現今仍維持三、四百年前景觀,成為廣受歡迎的古城小鎮。鎮名前面加上「捷克的(Český)」字樣,是與捷克東南部同名小鎮區別,後者稱為「摩拉維亞的」庫倫洛夫(Moravský Krumlov)。 篇首右圖中的堡壘,在小城停車場旁,屬於古城牆遺跡。 時近下午五時,太陽公公下山了(建物屬於14世紀修道院) 商店開始點燈,沒多久就打烊(左首是晚間下榻的旅館) 青石街道向晚,少了達達馬蹄 禮品店總是吸引人 左:通往城堡的紅門,右:Latrán大街上的陸橋 紅門和陸橋位於通往城堡的要道,大約建於17世紀。門拱上的窗口內部,屬於連接城堡、修道院以及城內若干主要建築的空中甬道系統,平日為貴族僧侶通行遮風蔽雨,戰時則供逃命躲藏。圓形盾徽則屬於當年城主Schwarzenberg家族。 「新藥房」的側面,右側是紅門 建物始於十六世紀,名稱由來則是廿世紀初設立的藥房。左邊看來硬生生切除一半,其實是轉角。 牆上有中世紀壁畫 看起來是玩具店 左:跨越伏爾塔瓦河的木橋 Lazebnický most 伏爾塔瓦河 Lazebnický 橋 左:聖維塔教堂(St. Vitus),與布拉格城堡大教堂同名 左岸是St. Jošt教堂鐘樓 庫倫洛夫城堡 左:庫倫洛夫城塔:高達54米半的城塔,頂端有四口鐘,最重者達1800公斤。 Lazebnický 橋上的雕像,左圖是臬玻穆的若望(Jan Nepomucký),抗洪的主保聖人。因為拒絕透露波希米亞王后的告解,被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扔進伏爾塔瓦河,是第一個因保密而殉道的天主教神父。介紹布拉格查理大橋時,會談得更詳細些。 右圖那位,大家應該都很熟,便不多說了。 在舊城區高地遠眺城堡 左:過去的耶穌會神學院 對街的四合院建築,也是過去耶穌會神學院的一部份 童話般的街道 所謂華燈初上 舊城廣場以及黑死病紀念柱 廣場週邊房舍 黑死病紀念柱 一如歐洲其他許多城鎮,1716年完工的黑死病紀念柱,為1680~82年間襲擊本鎮的疫病祈福還願。柱頂理所當然是聖母瑪麗亞,圍繞基座的則是歷代對抗瘟疫的聖人。 名字太多,記不住也分不清 玩具店裡似有一位老巫婆 街燈昏黃,開始有點古堡氣氛 冬日街道冷清 兩根指頭教你當心點兒 一根指頭挑起市招。應該是食指吧! 門口服務生端盤子等客人。他要當真開口就嚇人了 入夜氣溫急降,逛到此地回頭 鑽進熱烘烘的燒烤店(見「中世紀古城燒烤」) 夜裡的庫倫洛夫城堡 伏爾塔瓦河 這麼恬靜的古城小鎮,竟然會出人命,真是不可思議。回國一個多月後,發生台灣旅客墜河慘劇。報導有限,內情不得而知,但人生地不熟,總是避免獨行為上。 晚餐前的集合點,等待期間,閒著也是閒著,隨手拍下停著的警車。我們到訪那時,冬夜遊客不多,街道冷清,繞半個多小時就回旅館避風。主要街燈昏黃,拍照起來都一個顏色,久了無趣。路上偶然撞見蠟像館裡的白衣女鬼,稍稍刺激了一下。 黑暗中見到這尊蠟像背脊生涼,特別是導遊剛講完古堡白衣女鬼故事 所謂白衣女鬼,是指十五世紀城主的女兒Perchta von Rosenberg。她深受父母寵愛,卻有一場不幸的婚姻,在凶暴丈夫死後回到娘家,鬱鬱以終。傳聞她過世後,仍然穿著一身白衣,在城堡中遊蕩,衍生附會出許多鬼故事。大體上說,她是個善良鬼魂,特別喜愛和保護小孩子。比較一致的傳說,如果遇上她面帶微笑,多半有好事發生;萬一她改戴黑手套,則是凶兆,代表將出現疾病甚至死亡。 中世紀建築常有壁畫 次日清晨積雪,才知夜裡何以這麼冷 註:這裡有互動式導覽鳥瞰圖,解說詳盡,還可以看到明顯的S形河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