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方佛
2016/11/18 13:26:33瀏覽9818|回應3|推薦23

引用文章晨禱

 

真皈十方三世佛

德顯密部五方佛

中央法界清淨智

一佛而雙化二佛

大日如來牟尼佛



 

嗡南謨頗葛萵得,薩呵萵督呵葛帝,波哩收特呢,喝拉吒耶,德他葛達崖呵河得,瑟米阿可桑部塔耶,的第阿他,嗡,收特內,收特內,薩呵萵巴邦,尾收特呢,殊忒,尾殊忒,薩呵萵嘎呵瑪萵呵內,尾收特呢業,司哇哈。

 

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五智如來

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即是釋迦牟尼佛)、東方阿閦(觸)(另說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象徵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東方阿閦佛象徵「大圓鏡智」,西方阿彌陀佛象徵「妙觀察智」,南方寶生佛象徵「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徵「成所作智」。

佛教典籍認為五佛皆是毗盧遮那佛化現。博密道開《如來淵源攷》:「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毗盧遮那佛所化現。」雲棲蓮池《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五方佛其實是正真的自我本原的樣子,一佛化五方,此說的毘盧遮那其實是如來藏,那如來藏在那呢,在第七識中,也有人祂為稱毘盧性海,都是一樣,在大海中無相無界線若分成五個方位者所說的五方,再細分為十方,依自己的心觀照見如同分身於五方至十方,才有五方佛,每個方位給他一個代稱名如彌陀等

毗盧遮那佛(中間)

 

毗盧遮那佛(中心)(梵文वैरोचनVairocana,又作Maha-vairocana),又譯為毗盧折那佛、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毘盧遮那佛[1]、大日如來,即釋迦牟尼的稱號之一。依佛教不同派系,有不同見解,或認為是法身佛、報身佛或應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

 

名稱釋義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2],唐朝實叉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但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3]

毗盧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4],釋迦牟尼是他的名稱之一[5]嘉祥吉藏大師在《華嚴遊意》說明,盧舍那佛即是釋迦牟尼[6]。印順法師根據《華嚴經》的漢譯本比較,也支持這個說法[7]

各派見解

原出自《華嚴經》,但因譯音不同,造成後世各佛教宗派對它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認為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應化身佛密宗則認為毗盧遮那佛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剛界的根本。祂是密教最大本尊。因為譯名不同,造成佛教內部不同學派,對「毗盧遮那佛」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譯名不同

舊譯《華嚴經》(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譯為「盧舍那」。

新譯《華嚴經》(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譯為「毗盧遮那」。


各派見解

華嚴宗據此認為:毗盧遮那與盧舍那分別為音譯的全稱和略稱。「毗盧遮那」為報身佛,是《華嚴經》所說蓮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的教主。

天台宗以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

法相宗與上述解釋相同,但所尊稱略有不同。法相宗以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身,盧舍那佛為受用身、釋迦牟尼佛為變化身。

密宗視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梵文Mahāvairocana)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尊奉的主尊之一。

《大日經》(《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在密教經典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由中印度密宗大師善無畏開元四年(716年)在洛邑大福先寺譯成漢文

化身

毗盧遮那佛的憤怒化身不動明王,相傳曾經降伏過大自在天,是佛門中伏的大力者。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8]

明朝淨土宗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為毗盧遮那佛所化身。[9]

尼泊爾,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尼瓦爾人地方神馬琴德拉納特

毗盧遮那佛心咒(大日如來心咒/釋迦牟尼滅惡趣王根本咒)

Om namo bhagavate sarva durgati pariśodhana rājāya tathāgatāyārhate samyaksambudhāya tadyathā Om śodhane śodhane sarva pāpam viśodhana śuddhe viśuddhe sarva karmāvarana viśodhanaye svāhā!

嗡南謨頗葛萵得,薩呵萵督呵葛帝,波哩收特呢,喝拉吒耶,德他葛達崖呵河得,瑟米阿可桑部塔耶,的第阿他,嗡,收特內,收特內,薩呵萵巴邦,尾收特呢,殊忒,尾殊忒,薩呵萵嘎呵瑪萵呵內,尾收特呢業,司哇哈。

阿閦佛(東方)

梵文अक्षोभ्यAkshobhyaSangs-rgyas mi-vkhrugs-pa

;「閦」音「觸」

,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據《阿閦佛國經》云,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瞋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即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1] 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有區隔。

阿閦佛形相

阿閦佛的形象,據瑜伽母密續記載,為藍身,偏袒右肩,左手執拳,執袈裟角,右手伸五指,手指指地,置於右膝。一般其像結跏跌坐,坐於青色象背負的蓮花台上。此佛在金剛界曼茶羅中,為左手執拳安於臍前,右手下垂觸地,成觸地印。

 

阿閦佛,為大乘佛教信仰中,東方妙喜世界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較為人知。在傳佛教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五方佛)中的東方如來,代表「大圓鏡智」。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語佛經是公元147年由東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法師譯成漢語的《阿閦佛國經》,這部經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淨土經典。最近在巴基斯坦發現了用犍陀羅語書寫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經殘卷,它們屬於早期的大乘佛教,書寫時間在公元1世紀末和2世紀間。阿閦佛心咒則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誦以求得渡的經典。

大寶積經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為護念,不使諸魔及魔眷屬退轉其心」。

阿閦佛在不同的經典中也被譯為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無怒佛、無嗔恚佛。

 

阿彌陀佛(西方),即無量光佛梵文


 


 

अमिताभAmitābhaའོད་དཔག་མེད།,博語拼音Ö-bag-mê,威利'od dpag med,又譯月巴墨佛),

(另一名號為無量壽佛(梵文अमितायूस्Amitāyusཚེ་དཔག་མེད་拼音Cê-bag-mê,威利tshe dpag med),又稱為無量佛、無量清淨佛、彌陀佛、甘露王如來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但因為淨土宗的影響,在唐朝之後,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後期的中國佛教徒,多以藥師如來主消災延壽、阿彌陀佛主往生事。

名號釋義

梵語中,無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與無量壽(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來自同一個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譯阿彌陀)。अमिताAmita)來自梵文動詞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歐字根 *meh-,意為「測量」),mā的過去分詞形態 mita(彌陀),加上否定詞頭a-,阿),意為「無量、無法測量」。後綴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光」,音譯阿彌陀婆或阿彌多婆。另一個梵文名 Amitāyus,後綴 āyus 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音譯阿彌陀庾斯。

巴利文三藏中未記載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將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1]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也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最通行的說法[2]。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3]。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Amitābha,單數主格為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Amitāyus)」這兩個名字[4],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阿彌陀經》與藏傳《無量壽經》皆和玄奘譯本相同,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5]。《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相好,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6]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被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7]。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8]。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為無量光佛(Amitābha[9]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10]。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11]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哆」。阿彌唎哆,梵語amta,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因無量壽佛,梵音與「阿彌唎哆」相近,且壽命無量,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稱號 。

其他翻譯還有: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甘露王如來、無量佛、無量壽佛、阿彌多廋、無量光佛、阿彌多婆、阿彌嚲皤、阿彌陀婆、無量清淨佛、月巴墨佛、無極尊。

在博傳佛教中,阿彌陀佛其實也有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兩種不同譯法,與漢傳佛教相同,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12][13]。《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為無量明佛[14]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15]明朝淨土宗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16]

 

寶生佛(南方)

寶生佛

寶生佛(梵文Ratna-sambhavaRin-Chen hbyun-ba,又稱為寶生如來、寶相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為佛教五方佛中之南方如來,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圓滿中,得到無量福德、珍寶,故曰「寶生」。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說,寶生佛手印滿願印,即左手持衣角當心,右手仰掌,能隨順眾生之所欲,滿足其所願,以便其修法。《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中說:「次當禮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想持摩尼寶瓶,想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藏菩薩執摩尼寶珠,成滿一切眾生所求願。由於福德聚功德無量無邊,赫奕威光所求願滿,此乃寶生如來部所攝,即平等性智。」

一般來說, 寶生佛常現衣著黃色、座於駿背負的蓮台之像,因「馬」代表世間吉祥奮疾之寶物,故馬座屬寶部之座。

化身

寶幢如來被認為寶生如來化身,在《…金光明經》、…《觀佛三昧海經》、《…陀羅尼集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佛典皆有此說,密宗派別則說寶幢如來是東方不動如來的化身。

密教中,伏魔去病的軍荼利明王亦被認為是寶生如來化身。

軍荼利明王(梵文Kuṇḍali Vidyārāja),為佛教金剛乘五大明王之一,為南方寶生佛的憤怒化身,身上有許多作為飾物,有除惡魔毒、熱惱、疾病的功德。軍荼利意譯甘露瓶,儲藏著用之不竭的生命能量。

軍荼利明王塑像有兩面四臂、四面八臂等形式,身青色,眼紅色,手把二赤蛇,其它手持戟、杵、輪等。其四面四臂像表示降伏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

軍荼利明王

 

不空成就佛(北方)

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Don-yod-grub-pa五方如來之一,為北方之,又稱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等名。

《佛名釋典傳略》記載,不空成就佛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之「成所作智」,多化現寶綠色、金色,常現駕馭大鵬金翅鳥之像,可以降伏惡毒蛇;也象徵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與眾生之事業。佛門修行者遭煩惱所惑,只要仰賴不空成就佛的佛力加持,能夠自利利他,而使一切眾生遠離煩惱密教中,轉「不淨」為「清淨」之德之金剛夜叉明王,即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載,不空成就佛手印施無畏印,即左手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這一手印,乃為救度有情眾生與成就佛法的功德。

火首金剛(梵文उच्छुष्म Ucchuṣma),全稱為大力威怒金剛烏芻史摩(Vajra Krodha Mahābala Ucchuma),在各經典中又稱火頭金剛、除穢金剛、穢跡金剛、金剛夜叉明王[來源請求],音譯為烏樞沙摩、烏芻澀摩、烏芻瑟摩、烏樞瑟摩等。真言宗將除穢金剛視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忿怒化身,是禪宗密宗主要金剛護法神之一,不畏污穢,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甚至能安胎助產,在各種不淨之場所皆能誦念其號,有掃滅種種污穢之功用,不為不敬。故此常於廁所前奉祀,或視之為廁神。其本誓是噉盡一切不淨之物。

在《楞嚴經》,火首金剛講述了自己開悟的方法:「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前,性多貪慾。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圓覺經》所載:「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唐代希麟《續一切經音義》五曰:「烏樞瑟摩,或雲烏芻摩沙,此雲穢跡,舊翻為不淨潔,皆訛。新翻為除穢,忿怒尊也。」《義疏》五下曰:「烏芻沙摩,云火頭。」


穢跡金剛的由來


穢跡金剛是釋迦牟尼佛心中化現的金剛明王。佛經記載:「烏樞沙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雙足白佛言,我常憶久遠劫前性貪欲多,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是諸佛皆招呼我名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時,說法間。螺髻梵王在天上同諸天女娛樂,不來聽法,也不來覲省佛陀。有小咒仙人去取梵王。被梵王用穢法困住,又有金剛神去取,也被穢氣困住。過了七天,梵王根本不來覲見,藐視佛陀。這時,佛陀心光左旋,化出一尊穢跡金剛,騰身空中,來到梵王所,一指穢氣就變成土,解救了小咒仙人及金剛神,並將梵王帶到佛前,螺髻梵王懺悔前過,發心護持佛法。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6%96%B9%E4%BD%9B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an0928702039&aid=82162578

 回應文章

羅希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28 14:14

仁真卓格爾(jean0928702039) 於 2016-11-30 17:08 回覆:


Kaval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24 09:59
佛法無邊~

仁真卓格爾(jean0928702039) 於 2016-11-30 17:08 回覆:


羅希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20 17:48

仁真卓格爾(jean0928702039) 於 2016-11-30 17:09 回覆:

仁真卓格爾(jean0928702039) 於 2016-11-30 17:10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