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910中- 通貨膨脹及貶值 – 介紹MBA智庫
2010/08/20 15:45:22瀏覽650|回應0|推薦1
 

A910中- 通貨膨脹及貶值 介紹MBA智庫

      JCW 2010/08/19. NoDerives (ND) Creative commons Copyright. 

External Link  

(1). My forum: https://city.udn.com/61613/forum      (3). It's fun: http://blog.udn.com/jctheoldman

(2). My blog: http://blog.udn.com/jcwang00/article   (4). Relay Story: http://blog.udn.com/JC00 

---------------------------Translate多語言翻譯器 ----------------------

你知道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兩者的不同嗎?

***   ***   ***   ***

本篇收集的資料計有:

(1). 通貨膨脹Inflation-Wikipedia

(2A). MBA智庫首頁

(2B). 貨幣貶值-MBALibDevaluation-Wikipedia

(3). 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Wikipedia

(4). 節錄Windows Live尼基的部落格3張紙養你一輩子

***   ***   ***   ***

年輕人進入社會後必需用錢於1.結婚,2.買車子,3.買房子;就業並儲蓄解決的了問題嗎?

人,一輩子累積財富想靠它養老,卻往往被通貨膨脹蛀蝕啃嚙掉了!

通貨膨脹是人民最大的痛苦。

於是,有人勸你買保險,你自己想兼做投機買賣股票期貨,下得了決心的人丟掉正業不務去冒風險博暴利;發財容易嗎?

***   ***   ***   ***

(續前)

()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羅納特·蒙代爾哈里·約翰遜等人運用貨幣主義學說研究調節國際收支問題的理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接受和採用的主要理論即是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日表示來自國外的貨幣供應基數,md表示國內名義貨幣的需求量,d表示國內的名義貨幣供應量。日為正數表示國際收支順差r為負數表示國際收支逆差。 

  這個方程式告訴我們,國際收支逆差,實際上就是國內的名義貨幣供應量超過了國內名義貨幣需求量,因此,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 

  在分析匯率貶值對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作用時,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實際貨幣餘額的下降,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餘額需求的增加,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通過出售商品和金融資產來滿足增加的名義貨幣需求,從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否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沖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 

  貨幣分析法關於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提出的政策建議,實際上是緊縮銀根、緊縮需求,緊縮銀根常常會帶來經濟蕭條,也就是以犧牲經濟增長來換取國際收支平衡。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了削減政府預算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貶值國大都沒有完全採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政府沒有嚴格地限制貨幣發行,更使貨幣供給沖抵了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尤其如是。 

  ()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亞歷山大等經濟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以凱恩斯巨集觀經濟學為基礎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這一理論從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主張。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b=y—a

  式中,b表示國際收支差額,y表示國民收入,a表示總吸收,即一國的消費與投資之和。這一等式告訴我們,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順差,當國民收入小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當國民收入等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平衡狀態。 

  吸收分析法從巨集觀經濟的整體角度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這一理論認為、一國貨幣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有閑置資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閑置資源時,貶值後閑置資源流入出口,產品生產部門,出口才能擴大。其次,出口擴張引起國民收入增長,貶值才能最終改善國際收支,並且,邊際吸收傾嚮應小於 100%,貶值時增加的國民收入才會大於總吸收,國際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還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來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如存在閑置資源,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閑置資源,則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用貨幣貶值的辦法來改善國際收支。 

  吸收分析法的原理告訴我們,閑置資源的存在是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條件,但分析近幾年匯率貶值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實際狀況,資本短缺的瓶頸”效應是導致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的重要原因。儘管金融危機中,伴隨匯率下跌,導致生產衰退形成工人失業,但與匯率下跌同時出現的是大量資本外流,勞動力資源閑置與資本短缺同時並存,資本的短缺限制了閑置資源的利用,形不成新的生產能力來增加國民收入,同時,本應緊縮由消費與投資形成的總吸收卻難以縮減,很難保證邊際吸收傾向小於100%,因此,儘管貨幣貶值,也改善不了國際收支狀況。 

  ()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是形成於20 世紀70年代的從經濟增長的供給方面研究導致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及相應政策主張的理論。結構分析法指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性的國際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長期性的過度需求所致,也可能是長期性的供給不足所致,而長期性供給不足的原因往往是經濟結構失衡。 

  結構分析法指出,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長期性供給不足有以下表現形式: 

  (1)經濟結構老化,經濟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變化、使原來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失去競爭力; 

  (2)經濟結構單一,表現為單一的出口商品或出口行業; 

  (3)經濟結構落後,出口商品對收入的彈性低卻對價格的彈性高。 

  進口商品對收入的彈性高而對價格的彈性低,本國經濟的增長不能拉動出口,而外國的經濟增長卻會導致進口的增長。因此,結構分析法主張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的重點應放在改善經濟結構和加速經濟發展方面,結構分析法還認為,單純的貨幣貶值實際上根本不能解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長期性的國際收支逆差問題。 

  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經濟起飛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發達國家產業大調整時期,它們以出口為導向,瞄準發達國家市場的空檔,以低成本,低附加值產品大量出口,獲得了經濟的發展,然而,時過境遷,國際市場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們的經濟結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調整,經濟結構老化、單一、落後是普遍現象。像巴西、阿根廷這些南美國家,本欲以進口替代政策改變國內的經濟結構,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的限制,經濟結構的改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又大多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經濟發展遲緩,因此,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便在所難免。 

〔☆參 - 對當代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的主要原因探討〕

  以上介紹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對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的失靈原因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討,對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的原因有或多或少的解釋力,但不足以解釋現代的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失靈問題。解釋力的缺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的缺陷,二是現實的變遷。 

  ()貶值陷阱 

  差不多所有的歷史文獻包括上述幾種主要的理論,解釋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失靈時幾乎都有一個基本假設;兩個國家、兩種貨幣,即只有本國與外國、本幣與外幣,本幣貶值即是外幣升值。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全球有200來個經濟體。出於主權的考慮,幾乎每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的貨幣,因此,一種貨幣面對的不是一種外幣而是多種外幣,外國也是一個集合概念、一個國家的外國,同時也是它國的外國,每個國家面對的是一個共同的而不是分割的國際市場,況且出口市場也並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進口國還會設置很多進口限制措施。國家之間僅存在貿易伙伴關係,還存在出口競爭。 

  為簡便起見,假設某一商品的國際市場只有 ab兩個供應國即出口國為出口競爭關係,其他國家均為需求國即進口國,ab各占市場份額50%,首先,a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為改善其逆差狀況,採用貨幣貶值政策,a國的貨幣貶值有效。增加了出口,而擴大的份額正是b國喪失的份額。b國不甘心份額的減少。也採取貶值措施、爭回失去的份額,由此開始產生一輪又一輪惡性貶值競爭,形成貶值陷阱,以下模型應能形象地說明貶值政策的無效性。 

  首先,從單個國家來看,ab兩國的每一輪貨幣貶值都是有效的,第一輪貶值中,a國貨幣貶值10%市場份額50%增加到75%,出口需求彈性2.5(2.5=25%10%)b國的貶值同樣也是有效的, b國貨幣貶值10%後市場份額由剩下的25%恢復到50%,彈性也是2.5,第二輪貶值同樣具有彈性,且同樣有效,如此可以迴圈往複。 

  其次,從總體而言,貶值卻是無效的,因為,經過兩輪甚至多輪貶值,市場份額又回到初始狀態,仍然是50%50%。再深入的結論是,這種貶值對改善一國的國際收支無效,它實際上會惡化一國的國際收支,並通過聯動效應、惡化所有參與惡性貶值競爭國的國際收支。經過兩輪貶值後,兩種貨幣的匯率比初始期均貶值19% (19%=100%-90%x90%),而市場份額卻保持不變,即出口量保持不變,意味著兩個國家的出口收入均下降19%,這種從單獨一次來看貶值有效,而從總體來看貶值無效的現象,借用凱恩斯的陷阱一詞,稱之為貶值陷阱 

  貶值陷阱是一個怪圈,因為從每一輪貶值來看,好似效果都很明顯,刺激了各國運用貨幣貶值政策來解決國際收支問題的偏好,而將效果不明顯歸咎於貶值力度不夠,從而更加大幅度貶值。然而,這種貨幣貶值的結果卻使國際收支狀況更加惡化,是無效的,而且連帶其他國家同陷國際收支失衡泥潭。 

  在分析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時,傳統理論中認為存在了曲線效應,認為貨幣貶值政策在短期內是無效的.但在長期卻是有效的,通過對貶值陷阱的分析,結論正好與此相反,在現代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下除非貶值能導致國際市場規模的擴大,比如超過貶值形成的國際市場價格下降,產生替代效應,進口國的消費者會減少對本國生產的其他消費品消費,而增加對進口商品的消費,從而擴大國際市場規模,否則,貨幣貶值政策只在短期內(甚至極短期內)有效,而在長期無效。即使出現替代效應,又會引起進出口國的貿易摩擦,甚至貿易戰,導致進出口國經濟關係以至政治關係的惡化,也難以形成好的效果。 

  ()國際游資衝擊 

  國際游資是指那些在國際金融市場游蕩以投機獲利為目的的短期流動資本。國際游資對一國國際收支的衝擊源於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無貿易和投資背景的純粹以投機獲利為目的的短期資本的流入與流出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比重不斷增大。 

  大家知道,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官方結算差額分為兩大部份,一是經常項目,二是資本項目.由於過去的資本項目比重相對較小,以往的國際收支理論均將重點放在經常項目特別是貿易收支,假定解決了貿易收支問題便解決了國際收支問題,然而,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金融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產生了巨額的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資本流動和短期資本流動,長期資本流動對匯率的變動不甚敏感,而短期資本對匯率變化的靈敏度非常高,本幣的些許貶值可能形成巨額的短期資本流出,造成對國際收支的強烈衝擊。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1.5萬億美元以上,絕大部份是無貿易和投資背景的資本流動,特別是套利套匯資本的流動。 

  短期資本即國際游資的衝擊作用反映在下列幾方面:一是它的無序性,政府除非採取強制性管制措施很難預測和管理短期資本的流入和流出。二是它對匯率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如果某國貨幣的匯率或利率上升或預期上升,游資便大量涌入,一旦一國貨幣匯率或利率下調,游資便大量涌出,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要留住游資不致涌出,只有提高利率,這又會導致通貨膨脹也是貨幣貶值國最不願看到的結果。三是無時滯性。匯率貶值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影響卻沒有時滯,是迅速而且劇烈的,也許在一國貨幣貶值政策還沒有實行而只是存在貶值預期時,國際游資的流出就已開始,一旦貨幣真的貶值,游資的流出便無法控制。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即使有正面影響,也有一個時滯過程,而對短期資本流動的負面影響,卻沒有時滯甚至會提前,在貶值的初期,國際收支狀況惡化便在所難免。綜觀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陷入金融危機的國家,危機前大多對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入不加限制或很少限制,靠短期資本的盈餘來支撐國際收支,造成貶值時的巨額資本逆差,形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肆 - 結論〕 

  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原因多種多樣,傳統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已難以解釋現代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匯率工具的作用也越來越弱,逆差國想通過匯率貶值改善國際收支,這種低層次的價格競爭方式已無法達到目的、貶值國也許只有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產品質量的提高,來提升本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增強整體經濟實力,合理控制貨幣的供應量,合理配置資源,才能長期而且有效地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伍 - 本條目相關文檔〕:

 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1

更多相關文檔

〔☆陸 - 本條目相關資訊〕:

十年前的中國靠什麼走出大蕭條? 2009124

儘早考慮回歸“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20091117

弱美元戰略”或帶來交往張力 20091117

克魯格曼:中國放任貨幣貶值傷害其他地區 20091028

美元命運:溫水中的青蛙? 20091015

G8和G5成協議草案避免貨幣競爭性貶值 2009710

辛巴威政府宣佈暫停使用本國貨幣 2009413

辛巴威財長:本國貨幣“死亡”已成現實 2009319

人民幣成全球最強勢貨幣 中國需防貨幣貶值戰 2009317

亞洲貨幣掀“貶值潮” 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 200933

***   ***   ***   ***

兩岸都遭遇過惡性通貨膨脹………

(3). 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Wikipedia:在經濟學上,惡性通貨膨脹是一種不能控制的通貨膨脹,在物價很快地上漲的情況下,就使貨幣失去價值。惡性通貨膨脹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標準界定。一般界定為每月通貨膨脹50%或更多,但很多時在寬鬆上使用的比率會更低。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的定義為「一個沒有任何平衡趨勢的通貨膨脹循環」。當越來越多的通膨現象隨著週期反覆發生會產生惡性循環。有關惡性通膨的肇因雖有很多爭議,可是當貨幣供給有異常的增加或錢幣大幅的貶值,且常與戰爭(或戰後)、經濟蕭條、及政治或社會動盪聯繫在一起時,惡性通膨便日益明顯。

[中 國]主條目:中國通貨膨脹 (1938年-1950年)。《19381950中國通貨膨脹》指的是自中國抗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的十餘年的時間里,出現的物價飛漲的情況。

中國在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便陷入了惡性通貨膨脹,在1946年—1949年間達到高潮。政府因開戰而支出大為增加,但戰後的中國通漲仍在繼續。1947年國府甚至曾凍結工資,亦無果而終。當時的輿論稱:在百業蕭條的中國,唯一仍在全力開動的工業是鈔票印刷業。1947年發行的鈔票最高面額為5萬元,到了1948年中已到了18千萬。法幣的發行量自抗戰結束時的5569億元增長到1946發行的8.2萬多億元,而後到1948時已激增至660萬億元。當時甚至有造紙廠以低面額法幣作為生產原料而獲利。 1948國民政府實施貨幣政策改革,用新發行的金圓券取代原有流通的法幣,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金圓券的發行面額就增至1千萬,甚至在地區性的新疆省銀行曾在1949年發行了面額為60億圓的紙幣

[台 灣]1945二次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退出台灣,原有由日本臺灣總督府在台灣發行使用的「台灣銀行券」在1946改為「台幣」,然而國共內戰國民黨政府以輸出貨幣取得台灣民間礦物等資源,使台幣在1947造成通貨膨脹,進而使台幣的發行面額增加,最高曾發行「一百萬元」面額的鈔票。這也是造成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wang00&aid=433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