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9 10:55:54瀏覽1218|回應0|推薦6 | |
二二八的歷史完全顛倒,真相被掩蓋,現成了倭寇皇民復辟求獨的根基,把他們當年的打殺支那之舉完全美化。實在陳儀是最好的愛民清官,蔣介石、陳儀當時的處理也極對,其錯最多只是誤判寬仁而已。 二二八以前,陳儀要把軍隊調走,其親信湯恩伯來台勸阻,說:「台人新附,人心未定,一旦有變,何以應付?尤其是在日軍服役及勞工分子,因受日人皇民化教育,恐其仇視祖國,可能結聚作亂,需駐軍防變。」陳儀說:「我以至誠愛護台灣人,台人絕不會仇我,萬一有意外,我願做吳鳳。」 事發後蔣介石即在《反省錄》中寫道:「臺灣暴民乘國軍離台,政府武力空虛之機,發動全省暴動,此實不測之禍亂,是亦人事不臧,公俠疏忽無智所致也。」 二二八的起因主要是倭寇仇視支那,即湯恩伯擔心的台籍日兵仇視祖國等情,加上美機轟炸、經濟蕭條、戰後糧食短缺、通貨膨脹及社會秩序破壞等,不過這只是次要因素。所謂的「官逼民反」或「寙政」,都是欲加之罪,完全是政治扭曲後的假記憶,並非歷史真相。首先來台的中央社駐台主任葉明勳就說,陳儀廉潔律己,他一下飛機就說:「我是來做事,不是來做官。」陳儀帶來的幹部如嚴家淦、任顯群、孫運璿等也是好官,但他忽視了台灣甫脫離日本統治,猶未調養生息的特殊社會環境,民主寬容,在政治上放得太鬆,給臺胞參政權,電台報紙、集會遊行皆放任自由,結果反生意外。 紀念二二八實在說不通,因為當天是外省人被大量毆殺,延續多天,到三月底事已平,還有幾千人擠在基隆碼頭,想逃回福建,如驚弓之鳥。 現在談二二八最不可思議的是,只有好人,沒有壞人。事件中前死的外省人無辜,後死的本省人也無辜,那壞人到哪裡去了? 事件後陳儀隻身離台,其政策及幹部未動,後來的陳誠蕭規曹隨,所謂的「寙政」,究何所指? 經歷此事的新聞界人士江慕雲,在「為臺灣說話」的文章說:「陳儀長官沒有希望臺灣弄不好的理由,他有理想,想在海島真正實現三民主義,作為三民主義的實驗園地。 他要在一個目標和一個組識之下,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獲得全般的配合,使海島成為一個真正的樂園。 他採取建立經濟防波堤的辦法,在經濟上以專賣貿易政策彌補省庫的財政,以獨力來擋拒中央對臺灣的索求,以政府經營的工廠發揮生產效能,用大量資金,從事復興建設,也企圖以政府的土地交給佃農集體耕種…。他反對臺灣駐兵,他絕不希望而且也不必要以軍隊來增加臺灣人民的麻煩和負擔,認為這不是征服的土地。他有理想,有計畫,有魄力,他應該欣受臺灣人民的擁護,而事實竟不盡然。」 國府的行政院長翁文灝曾以此詩懷陳儀: 「海陸東南治績豐,驚心旦夕棄前功; 試看執楫理財士,盡出生前識拔中。」 二二八事件的時序大致如下: 27日晚,查緝私煙,打死一流氓。 28早,暴民燒殺菸酒公賣局。下午,攻打長官公署,搶奪衛兵槍枝,暴亂開始,全面毆殺外省人。「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成立。 3.1日─8日,暴亂蔓延全省。「處委會」為暴民控制,各地政府、警局被占領接管,電台廣播推翻政府。蔣日記載;「由臺北延至全台各縣市,對中央及外省人員與商民一律毆擊,死傷已知者達數百人之多,陳公俠不事先預防,又不實報,及事至燎原,乃始求援,可歎!惟無精兵可派,甚為顧慮。善後方策,尚未決定。現時惟有懷柔。此種台民初附,久受日寇奴化,遺忘祖國,故皆畏威而不懷德也。」 3.6日,高雄暴民占領市府、雄中、火車站,搶得軍火,要燒壽山,脅迫要塞司令彭孟緝繳槍投降,並欲槍殺彭。彭派兵下山平亂。士兵在市政府前被機槍掃射,死傷十五人。 當晚,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會見蔣介石,聲稱臺灣局勢嚴重,要求派飛機接其眷屬離台。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美國人員浮躁輕薄,好為反動派利用,使中國增加困難與恥辱,悲痛之極。」 3.7日,「處委會」提出四十二條,要求解除武裝,重立政府,陳儀怒拒。「處委會」向美領事要求台灣託管獨立,並號召台籍兵集結待命。 陳儀電蔣稱,「反動分子正在利用政府武力單薄之時機,加緊準備實力,一有機會隨時暴發,造成恐怖局面。如無強大武力鎮壓制裁,事變之演成,未可逆料」。 3.8日,下午,國軍憲兵兩營及監察使楊亮功抵基隆,被擊阻,次日晨三時趕至臺北。當晚十時,暴民攻擊長官公署等政府機關。 3.9日,二十一師抵達基隆,陳儀發布戒嚴,鎮壓暴民。9、 3.13日,陳儀下令捕殺「處委會」首要份子王添燈等二十三人。 3.17日,二十一師在埔里與台共謝雪紅領導的「二七部隊」(紀念二七晚起事而名)交戰,斃七人,擊潰之,全省亂平。蔣介石還電師長劉雨卿,在追擊「殘匪」的過程中,「應特別注重軍紀,萬不可拾取民間一草一木。故軍隊補給必須充分周到,勿使官兵藉口敗壞紀律。」還電陳儀:「請兄負責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令論罪。」後蔣介石得知,台中、嘉義、台東等地的縣市長均已復職辦公,這使他感到,「新復之地與邊省,全靠兵力維持。」 事件中,外省人死傷八百人,本省人死傷千餘人。 事後陳儀黯然離台,赴滬靜養。一九四八年六月中,蔣忽叫陳到南京面談。那時局勢已危,蔣想叫陳儀接浙江省主席。陳辭讓說:「在臺灣搞得不好,累了中央增加憂慮。現在正閉門思過,何能再負責任?」蔣說:「不要提臺灣的事了。我如不把駐臺的部隊調走,何致發生暴動?這責任不能推到你一人身上。希望你從公誼私交兩方面想一想,慨然答應下來!」陳不再推辭,這就種下他最後離蔣招難的悲劇。 「事業平生悲劇多,循環歷史究如何, 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 陳儀是癡?是魔?「二二八」孰是?孰非?歷史早有答案,只是政治還在塗抹耳。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