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30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馬丁‧列文
電子書閱讀器和數位出版的盛行,讓歐美的大型出版商不約而同轉變了各自挑選併購目標公司的標準。前《時代鏡報》圖書集團執行長、耶魯大學出版課程常駐研究員、任教於紐約法律學院的馬丁‧列文現為專門從事公司併購事宜的代理人,他對有關情況進行了整理。
在與那些依舊寄希望於通過併購獲得發展機遇的書商們共事時,我們發現如今他們從事的併購「遊戲」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知名的美國出版商們就意識到,他們可以透過併購實現快速成長和利潤成長。由此,他們能夠實現產品多樣化,獲得完備的再版書目,吸納有才能的員工,而在他們能實現公司業務模組間的相容之時,他們就能實現利潤的成長。美國、英國和歐洲的出版商們發現,透過併購美國公司,他們能借此進入一個全新的、可觀的、繁榮的市場。這一趨勢一直延續至如今這一時期,並也歷經了一些經濟低迷階段。這是一個全行業發生建設性重構的時期,其結果是形成了如今全美書業80%的收入僅由20家出版公司分享的局面。而他們中間有17家公司是外資公司。這是一個出版企業併購的黃金時期。
在這一時期,出版商們所希望併購的是一家能持續贏利的公司,它經營管理得當,其或者能順利實現對公司現有書目的擴充,或者能幫助出版公司順利過渡進入新的出版紀元。用於收購這家公司的價格根據一些比率數值決定,這些比值根據公司的總收益或者現金流,或者稅前收益,亦或者這些指標的組合來計算。
很難說出電子書業開始的確切時間,但專家們往往將其開端認定為2007年11月,即亞馬遜Kindle首次問世之時。在過去的四年間,Kindle和電子書的銷售成績分別為5億美元或者10億美元,這取決於你願意相信哪家的資料了。Nook和其他品牌的電子書閱讀器的問世促進了電子書收入的成長。更早些時候,也就是在2007年7月,第一台iPhone手機問世,隨後2008年出現了蘋果應用商店,2010年3月iPad問世。其他品牌的智慧手機、電子書閱讀器和掌上設備也一一湧現。這一時期由2007年延續至今,這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階段。
那麼如今,出版商們在實施併購之時,所期望獲得的又是什麼呢?在所有的期望中,最主要的是,他們渴望收購行為能讓他們在如今的市場中得以贏得一席之地。在排名前20位的這些出版公司中,每一家公司都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它們還都是那些運作有創新技術項目的獨立公司的活躍買家。成百上千的小型出版商們都採用了Constellation服務——該服務由Perseus公司提供——以支援其公司產品能相容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檢索、按需印刷功能和其他數位格式。培生公司已為此投入了數百萬美元來併購一家提供教育支援和評估服務的獨立公司。
如今,出版商們在2007年之前的那個階段所有過的預期都被一一拋棄。主要的出版商們逐步開始出售他們之前併購的一些公司,這是一些在新技術環境下已不太可能作為一個代理商的公司。這些主要的出版商們也開始不樂於購買那些或許能為其擴充可贏利的產品線的小型公司。目前,在這些出版公司中,一些野心勃勃的買家們正虎視眈眈地尋覓一些市值在一千萬以上(這一數值越大越好)的公司,這些公司具備有建設完備的技術配件,雖然目前他們或許僅有微薄(或者沒有)贏利,但其在未來具備有可見的成長潛力。目前用於收購這類公司的比值將可能比2007之前提出的價碼高出很多。
如今,許多有信譽的規模較小的出版商們卻從紅海市場中「撤離」了,這些出版商已在各自的細分市場領域取得了長期贏利的業績。這些公司適度地加入了技術配備,但他們都表現的非常謹慎,避免投入過多。在「正常」時期,這類公司必將受到大型出版商的喜愛。但如今已不再是這樣了。這些已經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抽身的小型出版商們,都經營得不錯,在鮮有廝殺的市場上愜意地享受著生活,只是期待在技術狂熱過後得以被重新發現。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出版業已經過了那個不見回報的時間點了。如今的出版業對於技術創新型產品有極為熱切的渴望,這就如同在對這一已有500年歷史的古老行業進行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徹底改造一般。讓我們在這一場戲劇性的變遷中繼續關注其為我們揭開的嶄新篇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