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用評選拉動童書創作與閱讀:張杏如與台灣信誼基金會的閱讀之路
2008/06/07 02:36:36瀏覽1895|回應0|推薦2
2008.5.20     商報/何柏



 台灣閱讀協會推選久久書單
多年來,台灣民間團體帶動了讀書會的蓬勃發展,其在推廣閱讀運動方面的成功經驗,吸引了創始於1956年的國際閱讀協會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IRA)慕名而來,希望在台灣成立分會,共同致力於推動閱讀運動;在其亞洲分會主席Dr. Seok Moi Ng極力促邀下,以及信誼基金會、國際閱讀協會在台灣的會員與教育界學者的奔走籌備下,2000429,台灣閱讀協會誕生。

作為一個非贏利性的民間團體,台灣閱讀協會的宗旨是:結合有關閱讀之學術研究與實務推展的成果與經驗,通過知識傳遞、意見交流、推廣活動及國際交流等方式,宣導閱讀之重要性,以全面提升閱讀風氣,並增進人們的閱讀素養。

台灣閱讀協會在成立大會上同時進行了理監事的選舉,各界共同推舉在籌備期間出錢出力的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女士,擔任閱讀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據台灣閱讀協會陳永昌先生介紹,2001年,台灣閱讀協會為了配合全台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接受教育部委託,推薦兒童讀物,讓父母、老師及兒童在挑選讀物時有參考的依據。而為了不重複已有的工作,台灣閱讀協會決定鎖定適合3-8歲兒童閱讀的圖書,並以主題來選擇做為挑選推薦的標準。遴選的方法是由台灣閱讀協會發文給各家出版社,邀請他們主動提供合適的圖書,同時由評選委員補充推薦。

台灣閱讀協會為此特別策劃了童書久久系列書,在20011212出版的《童書久久I》中,制訂出兒童需要的11種能力,包括信心、動機、努力、責任、主動、毅力、關懷、團隊合作、常識、解決問題、專注,並針對每一種能力選出切合的9本圖書,共99本,於是就成了久久書單,方便家長與老師運用。

2004年出版的《童書久久II》中,則是提供以主題為主的書單。在討論時,有人提出自然萬物、人際互動、美感、自我成長等,這些主題也就成為台灣閱讀協會希望兒童透過閱讀能學到的能力或知識。隨著討論的進行,參與策劃的人們漸漸形成共識,最後決定以情意、情感和情緒為主題來選書,希望選出來的書單能感動大小讀者。情意指的是有心智參與的感情與感受,也就是有理性的感受,在選書上特別著重人對自然、美的感受。情感是指對人的情意流露,不只對自己認識的人,也包括對陌生人的關懷。

20063月,《童書久久III》出版,這次的選書主題是閱讀越有語文力。書中提出:語文能力,決定孩子一生的學習。閱讀,則是提升語文能力最重要的途徑。《童書久久III》以語音、語意、語法和語用四個角度來選書。以孩子最能直接感受、也最迫切需要的語文能力作為分類架構,介紹57本精彩童書的語文特色,透過舉例和活動設計,讓大小讀者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掌握閱讀理解的方法,對於親子共讀或老師教學都極具參考價值。

信誼幼兒文學獎鼓勵台灣原創童書發展
19719月,台灣永豐餘企業暨集團創始人何傳先生(字信誼)捐資創立信誼基金會,基金會於1977年成立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是台灣最早從事推廣學前教育的專業服務機構。那時候,多數台灣人還認為幼兒什麼都不懂,書店裡也缺乏適合幼兒看的書,親子教育更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信誼基金會在張杏如執行長的帶領下,辛勤耕耘於學前教育領域,勇敢跨出第一步,一方面向兒童發展研究學者、小兒科醫生請教,一方面向海外相關機構搜集研究資料、參閱各種圖書雜誌,相繼成立學前教育資料館、發行台灣第一本和父母討論0-6歲幼稚教育的《學前教育》雜誌,並為幼兒出版好書與玩具、舉辦親子教育講座、成立親子館,大力推行親子教育。在此期間,19784月,成立了信誼基金出版社,該社是台灣第一家專業為幼兒出版圖畫書和教育玩具的出版社。在信誼基金會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中,喚起父母的成長意識,提倡兒童本位的教育觀點,是基金會最重要的目標。

進入第二個十年,為了堅持教育品質,並思考如何深化及進一步推廣信誼基金會累積的資源與本土經驗,拓展服務層面,信誼基金會又發展出許多新的工作,包括:創立信誼幼兒文學獎,鼓勵為幼兒創作好書;成立實驗托兒所,落實幼教理念,並研發教材;成立小袋鼠說故事劇團,提倡陪孩子讀好書、說故事;創辦父母學苑,為年輕父母規劃有系統的進修課程,等等。至此,信誼基金會發展成為下設推廣部、親子教育部、出版部、幼稚教育部的完善幼教服務機構。

特別是信誼基金會在1987年設置的信誼幼兒文學獎,如今已是台灣最具指標性意義的幼兒圖畫書評獎活動,該獎不僅是有志於圖畫書創作者的試金石,也培育出許多台灣重要的圖畫書創作人才。今年419日,第二十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在台北舉辦頒獎典禮,3-8歲圖畫書創作首獎的一對夫妻林秀穗和廖健宏(見上圖)就表示,他們從第十屆就開始,每年都拿作品來參加徵選,曾在第十八屆以《小丑兔子魔術師》獲得佳作,今年是第十年參選,作品《癩蝦蟆 與變色龍》更加成熟,首次得到頭等獎。

信誼幼兒文學獎從第一屆起,徵選適合3-8歲幼兒閱讀的圖畫書,到了2002年,有感於圖畫書的創作有必要區分得更為仔細,而增加0-3歲組的創作獎。此屆兩組得獎者,分別是,0-3歲圖畫書創作:頭等獎空缺,佳作為林柏廷的《猴小孩》、江惠瑜的《有人哭哭》;3-8歲圖畫書創作組:頭獎得主林秀穗(文)、廖健宏(圖)的《癩蝦蟆與變色龍》,評審委員特別獎孫心瑜的《一日遊》,佳作兩名,分別是貝果的《早安!阿尼,早安!阿布》和劉如桂的《劍獅出巡》。

談及信誼幼兒文學獎的創辦初衷,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上圖)表示,當時台灣的幼兒讀物中80%以上的 書籍皆是來自於國外的翻譯書,為了改變當時幼兒文學長期依附在兒童文學的地位,希望幼兒能從生活中習得自己的生活文化,並改變當時的兒童讀物樣貌,基金會 因此設置信誼幼兒文學獎,希望能藉此鼓勵本地圖文作者參與幼兒圖畫書的創作。

張杏如回憶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看到國外親戚的孩子擁有非常多的圖畫書,好奇不已。她後來走訪美國和日本的圖書館,發現館內圖畫書區2歲到4歲的兒童置身在書堆中,全都津津有味地看著書,臉上一顰一笑隨著故事牽動。她羡慕之餘,甚至還有些嫉妒為何我們的孩子,不能夠享有這樣快樂的閱讀?

那時,走進台灣的書店,找不到幾本給幼兒閱讀的書籍,很多書還翻印自迪士尼卡通書,印刷粗糙。當年台灣還沒有圖畫書,為豐富幼兒學習資源,信誼出版社在1978年成立,但一開始卻很辛苦。

在陌生的圖畫書領域中,台灣作家、畫家、編輯懷抱著對幼稚教育的理想,慢慢摸索前進,但最困難的還是讀者的偏見。信誼出版的第一本書,由林良執筆和趙國宗繪圖合作的《媽媽》,就被批評字怎麼那麼少。讀者以為書就是字,無法理解文和圖竟可一起講故事。

為節省人工成本,信誼原本可引進國外圖畫書,卻始終以本土創作作為出版主軸;為培養更多創作人才,日後更設信誼幼兒文學獎。

後來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更讓張杏如堅持:台灣孩子應該看到出自生活環境中的作品!」「我想要找有張中國臉的孩子的書!有一名在美國幼稚園工作的華人教師,特地回台到信誼買書。原來外國童書中都是金髮娃娃,當地華人兒童很難認同書中的角色。張杏如認識到,從生活周遭的故事中學習,不但最親切、容易,還能認同自己的文化,進而成為有自信的孩子。

在張杏如眼中,第一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佳作的《媽媽,買綠豆》就是生活即教育!最具代表的例子。雖然只是媽媽帶孩子買綠豆、回家煮綠豆湯的簡單過程,書中卻蘊含繁複細節,包括和市場小販交易的人際關係,幫媽媽洗綠豆做家事的親子互動等。許多媽媽看完書,就迫不及待和孩子上市場買綠豆,享受美好滋味,重溫親子時光。沒有絢麗圖畫的《媽媽,買綠豆》,反而成為信誼文學獎20年來迴響最大的書;它開創的日常生活形態故事,更成為台灣原創圖畫書中重要的類型。

20年來,信誼幼兒文學獎參賽者進步很多,已從最初的追求技巧形式、缺乏故事深度,發展到現今的題材多元、敍事成熟。張杏如以本屆獲獎者之一劉如桂的創作為例,他上次的作品《豬血湯》以個人經驗為主,但在這次得獎的《劍獅出巡》,把鄉土文化融入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模式,像是寶劍遺失時,幼兒會擔心小鎮不平安,跟著懸疑的情節一起尋找,到最後體諒村民把劍留在家中,都能自然而然的感受人文關懷。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93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