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瑞典文學地圖
2014/07/01 19:59:41瀏覽1377|回應0|推薦5

2014.3.12  申江服務/王曄

瑞典人的閱讀傳統
不同階層和時代的人,閱讀內容不同。1815年開始工業革命的瑞典,在1870年,農業人口占72%,工業人口占15%,從事交通和貿易的占5%,其他如律師、教師之類如今所謂白領占8%。勞動階層的人主要讀《聖經》、佈道書及農人實務手冊。而知識階層有一個學拉丁、英、法、德文的傳統。純文學閱讀以瑞典和歐洲的經典為主,這就是以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等為代表的歐洲詩歌、戲劇、小說等作品,以及以貝爾曼為代表的瑞典文學作品。

到20世紀,比如40年代,瑞典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勞動人民及其子弟能以接受義務教育或在謀生的同時繼續進修的方式獲得知識。初期閱讀以瑞典作品為主,其後歐洲的以時代和流派分類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增多,還是先前提到的從荷馬開始的一條金線,到巴爾扎克,到湯瑪斯.曼。19世紀有大量瑞典人移民美國,瑞典人和美國親戚有不少聯繫,加上世界大戰等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對美國文學興趣提高,但美國文學在教科書裡所占的分量不大。

瑞典學校在二戰前已將德語作為必修外語,一直到二戰開始,德文的主導地位被英文等取代。瑞典人一般在中學階段開始第二外語的學習。因為母語是小語種,瑞典人學外語的要求似乎更迫切,希望透過對歐洲大國語言的掌握,跟上歐洲大陸的發展節奏。稍微展開去說,斯特林堡精通法文和德文,拉格洛夫在去斯德哥爾摩接受師範課程前,隨家庭教師學過英文和法文。到了當代,像瑞典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馬悅然,諾貝爾尓文學獎獲得者特朗斯特羅姆,都學過拉丁文,馬悅然先生曾經的理想就是做中學拉丁文老師。

另外,瑞典國王設立的瑞典學院,其目的就在於發展純粹、有力和優美的語言與文學,也致力於向民眾推介好文學。自1901年以來,瑞典學院每年選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不僅是學院18名院士閱讀後的評選,多年來,也成了瑞典民眾的閱讀儀式。讀諾貝爾獎作品成了一種習慣。美國作家福克納、海明威等也順理成章地納入了普通瑞典人的閱讀視野。

如今,瑞典的中學教材裡還是按時代和流派挑出代表作家和作品選讀,以瑞典和歐洲為主,兼及美國等地。中學生一學期讀一部長篇,寫讀書報告。大學的文學史課,有一大串必讀和選讀書,學生須分組討論,寫多份讀書報告,每週讀上三部作品是常有的事。但瑞典的語言和文學老師大多認為,選讀內容實在是鳳毛麟角。假如有人讀了不少,都是課外自己努力的結果。好在瑞典的圖書館很便利。像莫貝里這樣出生於貧困家庭的文豪就很欣喜於斯德哥爾摩的圖書館,圖書館極大滿足了他的求知欲。

純文學閱讀,現在總體上說少了很多。大眾主要是翻閱偵探、科幻及暢銷的話題作品。不過,每年作為文學風向標的奧古斯特獎(Augustpriset),被稱「小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北歐文學獎、北歐理事會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都比較受關注,會跑到百姓聖誕禮物的選購單上。但文學閱讀的讀者偏老年化和女性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個對市民和學校圖書館借閱情況的統計資料或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大眾閱讀現狀。2012年,出借數居前40位的基本是童書作家和插畫家的書,到第45位出現了號稱「當今瑞典偵探女王」的拉克伯格(Camilla Läckberg)的小說,隨後也出現了其他一些偵探作家的作品。純文學在約160名之後。從作家的居住地看,瑞典占73%,美國占7%,北歐其他國家占7%,英國占6%,其他歐洲國家占5%,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占2%。

這樣的閱讀顯然很狹窄,其形成原因很複雜。事實上,許多具有亞非等歐美以外背景的作家已經開始進入讀者視野。瑞典語文教課書裡既有對魯迅、老舍這樣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家的介紹,也有對當代暢銷作家虹影的介紹。

瑞典讀者偏愛的作家
以純文學為例,寫《紅房間》的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寫《耶路撒冷》的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 1858-1940)、寫《格拉斯醫生》的瑟德爾貝里(Hjalmar Söderberg, 1869-1941)、被稱為雅文學代表的詩人埃凱洛夫(Gunnar Ekelöf, 1907-1968)、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侏儒》的作者拉格克維斯特(Pär Lagerkvist, 1891-1974)、《移民》三部曲作者莫貝里(Vilhelm Moberg, 1898-197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汀松(Harry Martinson, 1904-1978)、天才的小說家達格曼(Stig Dagerman, 1923-195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特拉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mer, 1931-)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家。

如今活躍著的純文學作家,除了特拉斯特羅姆之外,有劇作家和小說家佩爾.奧洛夫.恩奎斯特(Per Olov Enquist, 1934-)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拉斯.諾列(Lárs Noren,1944-)等。

瑞典當代重要作家
瑞典人常常自認是個小國,瑞典語也確實是小語種,但瑞典文學並不是小文學,它的力量不可小覷。它紮根於歐洲文化的傳統,又融合了斯堪的那維亞的個性,吸取了北歐傳統文學和民間文學的養分。無論是斯特林堡、瑟德爾貝里還是拉格洛夫,他們的作品如今都還富有生命力,繼續在倫敦、巴黎、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等地的劇場上演,也一直有新版譯本或最新博士論文在瑞典、德、英、法、美等國出現。很多當代作家,包括中國的莫言都受到過斯特林堡的影響。達格曼的作品就影響了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

瑞典多森林和湖泊,有著黑暗長夜的冬天、姍姍來遲的春天、明媚的夏天和色彩絢爛的秋天,自然給作品的想像和文字的意象打上了深刻烙印。高緯度的氣候和新教的精神,容易培育氣質上的憂鬱,使得感情濃烈而表達含蓄。好像激情既能在血管裡凝成冰塊,也能在血管裡沸騰。瑞典既有斯特林堡這樣深入解剖私人生活場景的作家,也有展開波瀾壯闊的人生畫面的拉格洛夫;有反映農村生活的人民作家莫貝里,也有描繪都市場景的瑟德尓貝裡;有像拉格克維斯特這樣,詩歌、小說俱佳的多面手,創作出帶著農莊氣息的詩文,也有詩人埃凱洛夫那樣的象徵派大師的雅文學;各種文學流派的作家作品薈萃。

如今健在的作家除特朗斯特羅姆之外,成為熱門話題的也很多,有些已被看作經典,有些還待時間檢驗。如前面提到的劇作家和小說家恩奎斯特,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諾列。又如偵探小說女王出身,已進入純文學殿堂的埃克曼(Kerstin Ekman,1933-),小說家林德葛蘭(Torgny Lindgren,1938-)。埃克曼和林德葛蘭在瑞典學院的同事埃斯普馬克(kjellespmark, 1930-)教授是諾獎評委會前主席,更是一位多產的、1956年以詩集登上文壇的詩人和作家,他的多種作品已在中國出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469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