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8 新京報
原標題:《紐約書評》問卷
羅伯特‧西爾佛斯(Robert Lowell)與長期搭檔芭芭拉‧愛潑斯坦(Barbara Epstein)1963年在辦公室裡。他們被《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雜誌稱為「知識分子階層的『父』與『母』」。
11月7日,被譽為「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成功的知性期刊」的《紐約書評》50週年紀念專號刊出(The New York Review Abroad: Fifty Years of International Reportage)。近期,還有多項紀念活動在紐約舉行。這本以其「毫不遮掩的精英主義」著稱、深受英語世界高級知識分子追捧的書評刊物,不僅50年來堅持弘揚高雅文化,還毫不掩飾自己希望介入政治、影響公共政策的立場與使命感。五十年來,他們網羅了英語世界乃至全世界最為優秀的作者,影響深遠,並保持著強勁的生命力。
關於《紐約書評》,我們需要知道什麼?它又能給中國的書評媒體乃至知識界帶來怎樣的啟發?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帶領讀者以最快的速度,去領略這本「艱深」而迷人的刊物的精神世界。
問:今年是《紐約書評》50週年,他們有什麼樣的慶祝活動?
答:今年一年會連續舉行多種活動。11月7日出版了50週年紀念特刊,隨刊贈送複製的50年前的創刊號。紀念活動很密集:11月7日舉辦第18屆年度歐文‧豪紀念講座,文迪‧萊斯講赫爾岑。11月10日,慶祝紐約11月13日,克羅地亞作家Slavko Goldstein與托賓對談。之前,10月25日舉辦了年度羅伯特‧西爾佛斯講座,洛麗‧摩爾(Lorrie Moore)談「看電視」。另外,《紐約書評》的網站專門設了「50週年」頻道,介紹作者的發言、選摘發表過的書評、刊登檔案檔和照片。
問: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紐約書評》50週年大事記?
答:50年間,《紐約書評》一共出版了1,042期,有7,759位作者,發表了10,601篇書評、7,079篇隨筆、4,077封來信、659首詩。創刊號1963年2月1日上市,10萬冊被一搶而空,1963年11月開始作為雙週刊定期出版。1967年8月24日關於馬丁‧路德‧金的封面上畫的是如何用葡萄酒瓶子製作燃燒彈。1984年西爾佛斯、愛潑斯坦和他們的合夥人把雜誌賣給了出版商海德曼(Hederman),但繼續擔任該刊主編。1993年出版《第一本文集:紐約書評30年隨筆選編》。2006年,主編之一芭芭拉·‧愛潑斯坦去世,她的夥伴羅伯特‧西爾佛斯一直做到現在。2010年推出了部落格和播客(視頻分享)。
問:《紐約書評》文章的長度是怎樣?
答:一般四、五千字。有的特刊中會刊登一萬五千字左右的長文,如阿倫特的《論暴力》,喬姆斯基的《知識分子的責任》、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的《馬基雅維利問題》。
問:《紐約書評》的作者都是誰?他們有哪些最著名的作者?《紐約書評》最喜歡發表誰的文章?
答:按照西爾佛斯的說法,作者都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作者。創刊號的作者包括諾曼‧梅勒、桑塔格、奧登、瑪麗‧麥卡錫,後來有卡波特、索爾‧貝婁、厄普代克、奈波爾、柯慈、阿特伍德、艾德蒙‧威爾遜、法蘭克‧克默德等。主編們最喜歡的作者,或者說近年來經常露面的包括柯慈、扎紮迪‧史密斯、歷史學家東尼‧朱特、國際關係學者蒂莫西‧加頓‧艾什和伊恩‧布魯瑪、法學家羅奈爾得‧德沃金、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
問:能否舉一些《紐約書評》上發表的最為著名的文章的例子。
答:沙特《我為什麼拒絕諾貝爾獎》(1964年,原文發表於法國《世界報》,書評刊登了英譯本)、桑塔格的《論攝影》和《疾病的隱喻》、阿倫特的《論暴力》、布羅茨基的《阿赫瑪托娃》、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奈波爾的《印度:文明的終結》。
問:《紐約書評》喜歡探討的主題是什麼?
答:政治方面偏重於人權,揭露本國和其他國家、地區破壞人權的黑幕。文化方面古典學、古典音樂、作家傳記比較多,近期有卡繆和阿爾及爾、「別樣的卡夫卡」、約翰‧濟慈傳、但丁、閱讀普魯斯特等;科學方面側重於神經科學、腦科學和網路科技,如奧列佛‧薩克斯的《幻覺》、《大數據》等。
問:《紐約書評》和其他媒體書評,如《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文學增刊》有什麼明顯的區別?
答:首先,《紐約書評》的編輯全是由一兩個人全權負責的,對文章的水準和風格的要求較為一貫,找的作者稍微有些小圈子化。跟《紐約時報書評》相比, 它更加高端,文章更長,作者更權威。它只選擇那些重要的書、能找到合適書評作者的書,「絕不評意旨微不足道或者迎合市場的書,除非是為了戳穿其浪得虛名和欺詐。」《紐約時報書評》則需要顧及所有有影響的書。同為雙週刊,《泰晤士文學增刊》每期只有三十來頁,跟《泰晤士文學增刊》相比,《紐約書評》內容更全面,除了小說,每期也都會有歷史、社會科學、自然和物理學、繪畫和音樂等藝術方面的文章。它也較為獨立,《泰晤士文學增刊》現在跟《泰晤士報》一樣,是梅鐸的,獨立性應該會受到一些影響。它的發行量大概只有三萬份,比《紐約書評》小。
問:《紐約書評》的創始人羅伯特‧西爾佛斯至今仍是其主編,這一點對《紐約書評》的營運有什麼樣的影響?
答:目前來說,西爾佛斯一個人負責,他做得挺好,雜誌做得很高端,對作者和讀者有吸引力,發行量很大,能養活自己,從而保持獨立性。西爾佛斯學識廣博且盡心盡力。他17歲就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了,跟桑塔格一樣,是天才少年。東尼‧朱特說,他幾乎無所不知,「他可以從一個早就被人遺忘的70年代的馬克思 主義團體談到現代奧地利政治。」他仍不捨得退休,但心目中已經有了幾個合適的接班人選,他們或者在《紐約書評》工作過,或者是它的作者。幾年前傳言可能的下任主編是伊恩‧布魯瑪。
問:西爾佛斯曾說在所有書評中,評論新小說是最困難的,那麼《紐約書評》的文學評論做得怎麼樣?
答:《紐約書評》的創辦人畢竟都是文學編輯出身,小說評論是該刊最基礎的部分,但西爾佛斯認為,無論何時,好書少之又少,好小說也是少之又少,每年有上萬部小說出版,而《紐約書評》每期大概只會評論一到三部。新小說評論的作者大部分也都是小說家,而且跟被評的小說有一定的關聯。比如阿特伍德評一本關於網路的小說,她本人經常發Twitter,寫科幻小說,關心以網路為背景的小說。小說家寫書評的好處是他們文筆優美,比如辛恩寫孟諾:「她能讓瑣事躍出平凡,就像一隻輕靈、強健、受到驚嚇的貓;她也能讓奇異的事件垂首斂眉,兩手握著,一步步不動聲色地登場。」
問:和其他書評媒體不同的是,《紐約書評》會發表大量時政評論類文章,編者為什麼會認為這是書評媒體需要做的?這些文章在公共層面上有什麼樣的影響?
答:西爾佛斯說:「經營一份報紙、一份嚴肅的知識分子報紙、文學報紙時,你擺脫不了政治世界和這個世界上的核心問題,你不能對政治免疫,或者受到保護不用去關心政治。」他還說,證明總統林登‧詹森對發動越戰的理由撒謊的文件一度就被藏在《紐約書評》的辦公室。該刊作者、軍事分析師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問能不能把一個手提箱存在那裡一段時間,後來一個法律事務所的人過來把它拿走了。2007年,該刊披露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如何對待被他們關押的14個極有 價值的囚犯。
美國作家約瑟夫‧愛潑斯坦說,讀《紐約書評》時,「你要想讀艾德蒙‧威爾遜,你就不得不看到保羅‧古德曼建議年輕人燒掉他們的徵兵卡。你想讀奧登,你就要被迫聽到乳臭未乾的記者安德魯‧科普坎德提醒馬丁‧·路德‧金道德跟政治一樣,始於槍桿子。」
2008年10月25日,英國《衛報》說:「《紐約書評》是一個誤導人的名字。它是在紐約編輯的,並確實評論書。但它的內容遠遠超出了紐約和書。它學術而不學究,嚴謹而不枯燥。9·11之後,它最尖銳、最有根據地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它發表了對布希政府激勵的控訴、對最高法院最精深的分析。」
問:50年來,《紐約書評》的影響力有什麼樣的變化嗎?
答:約瑟芬‧愛潑斯坦說,在其鼎盛時期,《紐約書評》是一個激進的時髦出版物,但「9·11」之後,人們對極端的激進政治失去了興趣。高雅文化方面的高手也不再給《紐約書評》撰稿了。2006年,《經濟學人》雜誌說:「其批評者說《紐約書評》脫離了主流,缺乏影響力。也許它的影響力不及保守派的《論衡》。但紐約書評的影響更廣泛、更分散,遠遠超出了政治。它很美國:是一份智性出版物,網羅最傑出的頭腦探索觀念的世界,讓思想影響當下的重大問題。」西爾佛斯說,一篇關於布希政府追求不受監管的執行權的文章影響很大,國會的人也讀了。但他說:「我對任何文章的影響力沒有很大的信心。如果有影響的話,那挺好。」但他更看重獨立性──意識形態和資金上的獨立性。
蘇珊‧桑塔格無疑是《紐約書評》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1959年,剛剛離婚的桑塔格帶著「70美元、兩箱行李,還有一個7歲的孩子」來到紐約,開始單身母親的生活。由於拒絕接受前夫的贍養費,她為求糊口,開始瘋狂寫作。她在紐約鋒芒初露,即受到伊莉莎白‧哈德威克和羅伯特‧西爾維佛斯(此前,他在巴黎與桑塔格結識)的青睞。1963年《紐約書評》的創刊號,便刊發了桑塔格就法國女作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一部選集所寫的書評。從此──我粗略統計了一下──蘇珊‧桑塔格共為《紐約書評》撰文57篇,其中包括如《論攝影》(1973)、《作為隱喻的疾病》(1978)等在內的多篇名作。這些文章,後來都另行出版了單行本,成為20世紀美國文化批評史上的經典之作。
桑塔格非專業的書評人,因此,她在《紐約書評》所發文章,有時並不以評介圖書為目的。但是,從她所寫的「純粹」的書評中,也不難看出她自已的閱讀方向和思想火花。她所評介的圖書,則事關卡謬、列維‧斯特勞斯、尤涅斯庫、萊妮‧里芬施塔爾、華特‧班雅明和伊萊亞斯‧卡內蒂等人。
這些文章,同樣是塑造她本人成為「無畏的思想家」(《華盛頓郵報》)
「以筆為槍的鬥士」和「一位重新定義了美國文化視野的審美主義者」(《衛報》)
「美國先鋒派的女大師」(BBC)。
2004年12月28日,71歲的蘇珊‧桑塔格在紐約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