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父母自己盡心盡力,就要勇敢地要求孩子
2017/10/29 19:50:24瀏覽193|回應0|推薦2

彭菊仙

  

坐計程車時,一位運匠跟我抱怨:

「我的女兒三十好幾了,也工作了好幾年,還沒結婚,

一直住在家裏,吃家裏,但是不會主動給我們父母任何一毛錢!

最生氣的是,現在夏天,一回到家就開冷氣開到早上,

電費還是由我來支付!」

 

我聽了一臉錯愕,心想,那個孩子心裏不會過意不去嗎?

還是從來沒意識到自己早已長大成人?

但令我更不解的是,難道眼前這麼生氣的父母,

就不能找機會跟孩子好好談一談,讓孩子明瞭他們一路的成長,

背後盡是父母點點滴滴的辛苦付出?

 

沒想到,這位運匠卻回答我:

「我怕我一跟女兒說這些,她就真搬出去了!」

「那就讓她試試看自己獨立生活啊,這樣她才會真正知道,

要自己張羅三餐,還要自己掏錢付房租不容易;

而妳女兒或許根本不知道電費非常昂貴!

所以,你就讓她搬出去自己住住看嘛,

她就會知道住在家裏是多麼地舒服又省錢,

也許反而懂得感恩回報了!」

 

沒想到,運匠又說:「唉呀!我就是不敢讓她搬出去啊!

你想想,一個女孩子自己住,我真的擔心啊!」

「那麼你不妨跟女兒把話攤開來說清楚,告訴她,水電費很貴;

睜開眼睛,家裏處處都要花上錢,她身為家裏的一份子,

又已經有收入,希望她多少分擔一點啊!」

「我提過了啊,但孩子無動於衷,而我也沒辦法強制她!」

「你捨不得女兒搬出去自己住,又找不到方法讓孩子懂事理,

那麼結果就是,你自己繼續難受、繼續吃苦囉!」

 

聽完運匠女兒的例子,我立刻想到我自己的二姊,

她們家就只靠姊夫一份小公務員的薪水度日。

當他們含辛茹苦把兩個女兒養大成人之後,

二姊就直接和女兒們把話挑明了講:

「我們家家境非常普通,在大台北買房,實在不容易,

你們在家裏住了二十多年,現在也還繼續住在這裏,

而你們已經擁有自己的收入了,

那麼,剩下還沒付清的房貸,你們理所當然要幫點忙;

而父母養育你們那麼多年,媽媽也希望看到你們懂得感恩,

所以請把每個月的薪水抽出十分之一,分擔一些家計!」

 

於是,二姊的2個女兒打從工作開始,就幫忙支付家裡的房貸,

一點一點的償還,幾年下來,幾乎就要付清。

其實,二姊二姊夫默默地將女兒們按月給付的資金都一一存下來,

並不打算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為女兒們儲存未來成家購屋的基金。

 

從這2個例子,我深深的領悟到一個道理:

一定要讓孩子清楚理解父母為他們一路成長的付出與犧牲。

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盡心盡力,他們才懂得感恩,

才可能懂事,也才可能想到要用實質的行動來孝順父母。

而這樣貼心感念的孩子,無論將來在社會上的哪個角落,

也都會懂得感恩、惜福、回饋有恩於他的人。

 

我體會到的另一點是:當孩子還小、尚且談不到回饋父母之時,

就應該讓他們有機會親眼看到、

深切感受到父母為他們的犧牲與辛勞。

有所感受的孩子,

才可能進一步去思考父母的辛苦,也才可能心疼父母,

而能心甘情願的挽起衣袖,操持家務,幫父母分擔辛勞。

父母不需要總是粉飾太平,不願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辛苦面。

 

因為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辛苦,

自然不能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多麼偉大,

那麼要孩子感恩圖報,又談何容易?

而鮮少有機會去感受父母辛勞的孩子,不僅學不會感恩,

反而往往一點點不順心,

就會反過來怨天尤人,責怪父母做得還不夠。

 

聰明的父母不僅不需要掩飾自己的辛苦,

甚至偶而耍點小心機,

刻意讓孩子捕捉到自己辛苦持家、努力工作的畫面。

因為孩子看到才會有感覺,有感覺才會去主動思考,

才可能變得懂事而圓熟。

 

如果孩子還是遲鈍無所感,甚至可以在孩子面前示弱,

動之以情,告訴他們,媽媽非常疲累,分身乏術,

非常需要孩子們的幫忙。

 

有智慧的父母,絕不是為孩子做盡一切,

犧牲一切,只為成全孩子們享福,

反而要懂得運用策略,創造孩子為家奉獻、為父母效勞的機會。

 

當孩子真心為家奉獻時,我們一定要適時的給予肯定,

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以他們的成熟懂事為榮;

更要謝謝他們,讓他們知道,

爸爸媽媽因他們分擔家務而能得到充分休息,

這個家因他們樂於幫忙而幸福美好!

 

孩子因為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對這個家付出,

因此能體認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甚至可以成為家庭的支柱,

這讓親子關係自然而然的緊密團結起來。

 

因此,父母們,

當我們自問對自己的親職角色已盡心盡力、對這個家問心無愧,

那麼,就大膽的開口要求孩子,同樣的也要為這個家付出!

因為,不論爸媽或是孩子,大家都是家庭的一份子,

一家人互相為彼此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mine830&aid=10889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