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 漁父篇讀後
2014/09/04 09:02:42瀏覽3465|回應0|推薦0

【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 漁父篇謮後 

《關於 楚辭》

1. 由西漢劉向所編,收集屈原、宋玉、景差以及漢時賈誼、東方朔⋯等人作品。

2. 所用語言、所記地方皆為楚,用韻為楚聲、所載名物是楚物,所以稱為楚辭。

3. 描寫個人情志幻想,浪漫神祕是貴族文學,開啓浪漫文學的種子。

4. 成為南方長江流域的文學代表。

5. 文中多半用長短句,多用[兮]等虛字。

6. 是辭賦之祖。

《漁父的作者》

漁夫的作者,有下列說法:

1. 司馬遷認為是乃屈原所作,並載入史記屈原列傳中

2. 王逸認為屈原作

3. 朱熹從王逸的說法

4. 也有些學者認為漁父一文可能非出自屈原之手,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但無論作者為誰,〈漁父〉是了解屈原思想與行為的重要資料。 

《漁父篇內容》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讀後感想》

本文採取問答的方式,以漁父的灑脫自適,與屈原的執著固執,作了不同人生理念的對比。也更能體會屈原不願隨波逐流的人格形象。 

文章圍繞著「清、濁」、「醒、醉」論辯,生動具體地表現了二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人生是該[隨波逐流]亦或是[堅持自我亅]?這不啻是屈原內心最大掙扎,最大衝突矛盾!

人活一世,該[與世推移]?亦或是[擇善固執]?這兩個觀點對人生的價值,給予最深層的思考。

屈原遭放逐後容貌憔悴、枯槁。漁父勸屈原,超脫世俗桎梏,曠達自在!而屈原則堅持不願同流合汙,熱誠執著。屈原悲痛的自我剖析,卻只換來漁父莞爾一笑,飄然遠去。差異如此鉅大,不禁引人慨嘆。!

本文最後以漁父悠揚的歌聲作結,一場對話看來並無交集,畢竟漁父並沒有勸醒屈原。實則本文留給讀者無窮的思考。屈原寧可投江自盡,也不肯對世俗妥協的人格,歷來深受知識分子的推崇。

屈原為千古的讀書人樹立了[堅持自守]、不願[隨波逐流]的形象。明知道人生還可有其他選擇,自己也不必非死不可,屈原還是選擇不願苟活人世。屈原的[凜然風骨]和[生命實質的價值]。 都引起後人深深的思考!

漁父莞爾而笑,瀟灑的鼓枻而去。最後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父勸屈原[濯纓]或是[濯足],應該是自我決定。人生許多的因果多半是[咎由自取],何必在意別人的言論做為呢?

原來屈原投江是幾經思考之後,作了無悔的選擇,這是屈原對[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明志 ,[寧死不屈的堅持]。 

千百年後讀了漁父,對屈原大夫滿腔[憂國憂民]的情懷,[堅持自我]的操守。相信

文天祥.正氣歌: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為屈原對後世讀書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做了最佳的詮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ice720703&aid=1692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