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4/10 00:24:42瀏覽10423|回應0|推薦2 | |
複韻母的教學
有同學在空中大學海外華語教學討論區問到「怎樣讓 學生容易學會ㄞ、ㄟ、ㄠ、ㄡ四個複韻」的問題。本文就 專談「ai(ai)<ㄞ>[ai]、ei(ei)<ㄟ>[ei]、ao(ao)<ㄠ> [ɑu]、ou(ou)<ㄡ>[ou]」四個複韻母的教學。 怎樣教好「ai(ai)<ㄞ>[ai]、ei(ei)<ㄟ>[ei]、ao (ao)<ㄠ>[ɑu]、ou(ou)<ㄡ>[ou]」四個複韻母,在海外 華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上是一個難點,尤其習用日語 的學生比較不容易學得好。為了說明這四個複韻教學方法 的方便,我們從複韻的定義與特質談起。 1.複韻母是下降複元音。 在「華語語音」裡,只有「ai(ai)<ㄞ>[ai]、ei(ei) <ㄟ>[ei]、ao(ao)<ㄠ>[ɑu]、ou(ou)<ㄡ>[ou]」四個複 韻。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元音複合而成的音群,就是複元 音(compound vowels)。不過過去在「華語語音學」的習慣上 ,我們只把響度由高向低下降滑動的下降複元音(down compound vowels又名弱化複元音、前響複元音)叫作「複 韻」,而響度由低向高上升滑動的上升複元音(hoist compound vowels又名強化複元音、後響複元音)則另外命名為「結合 韻」。這是因為「國語注音符號」裡把上升複元音的「介音」 用「yi(yi)<丨>、wu(wu)<ㄨ>、yu(yu)<ㄩ>」來標記,下降 複元音的「韻尾」跟「主要元音」合作一個符號不另標記。 我們如果從「國語注音符號」以外的任何音標系統來看, 「複韻」跟「結合韻」都是複元音,只是升降的「趨勢 不同而已。 2.複元音是滑動而非跳動。 語音的組合是動態的,它不是單元音與單元音之間的 「跳動」,而是兩、三個單元音之間的「滑動」;元音間的 滑動,必有「滑動」的方向,因為「滑動」的方向不同, 所以複元音分為響度由高向低滑動的下降複元音及響度 由低向高的上升複元音。只有掌握單元音之間的「滑動」 過程,才能夠學會複元音韻母正準確的發音;在教學上 偶爾會出現兩音連不起來的困擾,那是沒有掌握「滑動」 要領所致;教學上可以根據由易而難、先明顯後隱蔽的 原則安排教學順序。 3.複韻母的教學可從「ㄞ」開始。 「華語語音」裡有「ai(ai)<ㄞ>[ai]、ei(ei)<ㄟ> [ei]、ao(ao)<ㄠ>[ɑu]、ou(ou)<ㄡ>[ou]」四個複韻 母,其中「ai(ai)<ㄞ>[ai]」、ei(ei)<ㄟ>[ei]」都是 舌面前元音,舌位明顯,觀察比較方便;「ao(ao)<ㄠ> [ɑu]、ou(ou)<ㄡ>[ou]」都是舌面後元音,舌位比較 隱蔽,觀察比較不方便;所以安排教學順序的時候,「ai (ai)<ㄞ>[ai]」、ei(ei)<ㄟ>[ei]」應該先於「ao(ao) <ㄠ>[ɑu]、ou(ou)<ㄡ>[ou]」。從滑動的幅度來看,「ai (ai)<ㄞ>[ai]」從低元音[a]滑到高元音[i](際上為次高 元音[I]),「ei(ei)<ㄟ>[ei]」從中高元音[e]滑到高元音 [i](實際上也是次高元音[I]),兩個音比起來,「ai(ai) <ㄞ>[ai]」的滑動的度比較大而明顯,學習者比較容易 感覺到滑動的的動作,所以複韻母的教學從受「ai(ai) <ㄞ>[ai]」開始是比較妥當。 4.示範與領讀可作「跳動、滑動」的對比。 在學生已習得的語言中,如果有許多「滑動」的複元音 ,可以直接敎「ai(ai)<ㄞ>[ai]、ei(ei)<ㄟ>[ei]、ao(ao) <ㄠ>[ɑu]、ou(ou)<ㄡ> [ou]」四個複韻母,只要抓住「起 音點」跟「收音點」,大致不會錯誤;如果學生所習得的語 言沒有「滑動」的複元音,甚至有「單元音」相鄰而「跳 動」的情況,就要運用「對比」的方法了,以對比法讓學生 明白兩個元音之間「跳動、滑動」的不同,才能夠掌握「滑 動」的要領。例如「ai(ai)<ㄞ>[ai]」音,示範、領讀時 都可以說成「a(a)<ㄚ>[a] →yi(yi)<丨>[i]=ai(ai)<ㄞ> [ai]」,使學生特別注意到:「a(a)<ㄚ>[a]+i(yi)<丨>[i] 」與「a(a)<ㄚ>[a]→yi(yi)<丨>[i]」的不同;而且注意 「ai(ai)<ㄞ>[ai]」是「a(a)<ㄚ>[a]→yi(yi)<丨>[i]」 的「滑動」,不是「a(a)<ㄚ>[a]+i(yi)<丨>[i]」的「跳 動」,「a(a)<ㄚ>[a]+i(yi)<丨>[i]」的「跳動」會出現 類似於「阿姨」的聲音,與「ai(ai)<ㄞ>[ai]愛」的聲 音是不一樣的。 學生學會「a(a)<ㄚ>[a]→yi(yi)<丨>[i]=ai(ai) <ㄞ>[ai]」以後,接著教「e(e)<ㄝ>[e]」→yi(yi) <丨>[i]=ei(ei)<ㄟ>[ei]」,a(a)<ㄚ>[ɑ]→Wu(wu) <ㄨ>[u]=ao(ao)<ㄠ>[ɑu],o(u)<ㄛ>→Wu(wu)<ㄨ> [u]=ou(ou)<ㄡ>[ou],這樣遵照由易而難、先明顯後 隱蔽的原則,敎起來就會比較容易得多了。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