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味與三昧
2009/11/10 22:26:55瀏覽1758|回應0|推薦6

        一味與三昧

    又接近「全國語文競賽」的日子了,許多朋友們

取得縣市「代表權」,將在下個月初大展才華;而我

也被問到「一味」可不可以說成「一昧」的問題,

本篇就談「一味與三昧」。

   

    一、「味」與「昧」兩字的「形、音、義」

    「味」與「昧」兩字的「形、音、義」都不相同:

「味」字《說文解字》作「滋味也,从口未聲」,

《廣韻》收在「去聲、八未、無沸切」,是「微」母字,

今讀應作「ㄨㄟˋwèi[uei ]」。

「昧」字《說文解字》作「昧爽,且明也;从日未聲。

一曰闇也」,《廣韻》收在「入聲、十三末、莫撥切」,

是「明」母字,今讀應作「ㄇㄟˋmèi[mei ] 」。

    現在則因「口」與「日」外觀形似混淆,有人書寫錯

誤,也有書本「印刷」錯亂,加以構詞都加「數目字」而

混淆致誤。

   二、「一味」與「三昧」兩詞的「詞義」

     「一味」用在「菜餚」中,指「單一的味道」;而中藥

裡稱「藥材」為「味」,「一味」就是「一種藥材」,中醫的『

單方』有些就只用一種藥材,藥性單純藥效大。平常就把「

一味」引申作為「專一、總是、一直」的意義;這個「一味」

就是「單獨一種味道」或「單獨一種藥材」,不可以誤作「一

昧」。臺北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

http://dict.revised.moe.edu.tw/」在「總是、一直」下謂「亦作

『一昧』」是錯誤的,70年紙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就沒

有這樣的錯誤。《國語辭典簡編本》、《國語小字典》內文,也

都沒有這種錯誤的說法。

    「三昧」本為佛典用語,是梵語「Samādhi」的譯音;「

三昧」也有譯作「三摩地、三摩提」的,可見「三昧」的「昧

」字跟《說文解字》的「昧爽、闇也」都無關,「三昧」的「
三」也不是「一、二、三」的「三」。「三昧」的意思是「修行

者將心念集中在一點的狀況」,例如「般舟三昧、法華三昧、

念佛三昧、一行三昧」,都是這個意思。從「心念集中在一點

的狀況」是修行悟道的方法,所以把「三昧」引申作「訣要、

竅門」的意思,例如「遊戲三昧、得其三昧、個中三昧」就是

引申的用法。

    最奇怪的是「道家」所說的「三昧真火」,很明顯有「

佛語」的意味,卻說是「人的元神、元氣、元精所發出的

真火」,使「三昧」的「三」有「一、二、三」的「三」之

義;但是「道家」只有「三昧真火」,卻沒有「一昧真火」,

怎麼變也變不出「一昧」來。甚至佛語中有「一味禪」,是

指「頓悟成佛的禪法」,也不可以寫做「一昧禪」。

    三、結論

「一味」是「一味」,雖可累加作「兩味」、「三味」,但是

「一味」不可能說成「一昧」。

 「三昧」是Samādhi」的譯音,不可以遞減作「兩昧」、

「一昧」。

「一味」與「三昧」是大不相同的兩個語詞,千萬不要

互相混淆而弄錯了。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348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