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2/08 14:56:29瀏覽2018|回應0|推薦3 | |
談反切,論讀破 在「華語語音學」網路課程的「線上互動」時間裡, 慧玲同學問到「反切」及「古人讀破」的幾個問題,因為 當時手邊資料不全,回家查閱資料後寫下本文,除了答覆 慧玲同學的問題以外,也跟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一、反切 反切由來已久,根據《中文大辭典》引民國人林尹先 生《中國聲韻學通論‧第四章‧反切》說:「反切者,合 二字之音,以為一音也。」網上的《維基百科》則說:「 反切(ㄈㄢ√ ㄑ丨ㄝˋ fǎn qiè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 漢字注音方法,也是對漢字字音結構的一種分析方法。 反切法使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前面的字稱為 反切上字,後面的為反切下字(古代採用直行的書寫方 式,故前字在上,後字在下)。在使用音標和字母注音之 前,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 其表示字音的原則是: 「反切上字取其聲,反切下字取其韻調」。 例如「第十講」10.2.1裡說明「載」字音讀的 「昨代切」,反切上字「昨」的聲母為「ㄗz」,反切下字 「代」的韻母是「ㄞˋài」,聲調為去聲;這就把「載」讀成 「ㄗㄞˋzài」。 可是,從唐宋的字音到現代的「規範華語」,這上千 年的字音,有許多變化,而「反切」本身也不夠精密,所 以我們不能夠對「反切」都以「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 調」來處理。例如《廣韻》開篇第1個字「東」,注音作 「德紅切」,反切上字「德」的聲母為「ㄉd」,反切下字 「紅」的韻母是「ㄨㄥˊóng」,聲調為陽平;照這樣把「東」 讀作「ㄉㄨㄥˊdóng」就錯了。這是因為「東」是「端」母 字,「紅」是「匣」母字,一清一濁;清聲母變作陰平調 ,濁聲母變作陽平調,所以「紅」讀陽平「ㄏㄨㄥˊ hóng」, 而「東」讀陰平「ㄉㄨㄥdōng」。由此可見要靠「反切」 讀出字音,必須具備很多「聲韻學」上的知識,而「聲韻學」 的知識卻不是一般人所精通的,所以我們要改用各種便於拼音 的音標符號。 二、古人讀破 接著我們談「古人讀破」的問題。 讀破:在今人林語堂先生的《當代漢英辭典》上說: 「read character whith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represention different word.」如今英譯有人作 [pronouncevariedly],是指我們的漢字裡,同一個 字形因意義不同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法時,通常 讀法以外的讀法,都叫做讀破。 例如「好」讀上聲「ㄏㄠ√hǎo 」,引伸做「喜愛」 讀作去聲「ㄏㄠˋ hào 」,「好」讀上聲「ㄏㄠ√hǎo」是 本音,讀作去聲「ㄏㄠˋ hào」是「讀破」的字音,這樣 使「好」有了「ㄏㄠ√hǎo 」「ㄏㄠˋ hào」兩讀而意義 不同的情況,就是「讀破」字音的字,在臺灣省稱作「 破音字」。(《現代漢語詞典》只收「讀破、破讀、破讀字」, 沒有「破音字」。) 古人(大約是西元第一世紀的漢代)對經書(尤其是詩經) 用字,有「讀曰、讀如、讀為」的講法,都是因為經籍中 有音同、音近而通假的字,必須「破假立真」;假借之外, 更有字義引伸、轉品,這些都是所謂的「破字」,也叫「發字」。 唐宋以後字調的「平上去入」是在字的四角作記號而 區別的,順序是「左下、左上、右上、右下」; 遇到「破字」音讀有改變的必要,也把變調記在字的四角。 以「點」為聲調記號而「發字」叫「點發」, 以「圈」為聲調記號而「發字」的叫「圈發」 。由此可見無論「點發」、「圈發」,都是表示字義改變必須 改變其字音的現象。 對於「破音字」一詞獨見於《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 不見於《現代漢語詞典》,當與《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出於 臺北學者之手有關,也跟臺灣原被日本人統治過有關。 當我們盛行「點發」、「圈發」而「破字」讀經籍的時候, 日本的「留學僧」(留學生)把「破字」改變音讀的理論帶回 日本以後,日本人「宮原民平」跟「土屋明治」合編了一本 《支那破音字典》。臺灣回歸祖國推行國語之際,對於「一字 多音」的情況需要有專門的書籍來講解,也需要有特別的字典 詞書,這些書籍,除了鄭炎山的《多音字彙》以外,都沿用日本人 「破音」的「名詞」,叫做《破音字讀法及用法》(柯遜添)、 《破音字講義》(齊鐵恨)、《破音字集解》(劉秉南)、《國語日報 破音字典》。現在我們回歸到原始現象,應叫做「歧音異義字」。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