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 樂山市 / 樂山大佛 (2004/10/26、27、30)
世界第一大石刻坐佛─樂山大佛為彌勒佛坐像,位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的淩雲山壁,又名淩雲大佛,與樂山城隔江相望。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甲申年拾月,阿仁恰巧遊歷至四川樂山,在碼頭邊上的福全門樓上飲茶,遙望天然睡佛之江上奇景。午後清風徐徐,不覺浸於寤寐之中,朦朧漸明,境中江河浩渺,如幻似真,時空掐接緊湊,竟若仙遊。
------------------------------------------------------------------
龍身不及
久遠之際,一鯰順川北大雪山的岷江之水遊歷而下,在蜀地淩雲山西面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見江大河闊、水深千尺,遂盤桓於此,經年為水凍冰磨、至陰極寒之氣脈供給下,小鯰已漸漸幻化為精!頭似猛蛇,卻俱鯰鬚,其睛紅光,至為聳駭,奶白的鯰身在江河中翻騰,有若發亮的蛟龍,因得地脈之利,已修得將成未就的通天本事,儼然已據江為王。
含沙射影
而大渡河那頭,早有一鱉型、三足潛藏已久之物【註1】,原為中原南方水中毒害,此怪嘴內含沙和著毒氣,見岸邊、船頭人影映水,便射沙傷人,遭此之人往往生病發瘡,重則嗚呼!該物鬼惡陰毒,偏偏又得青衣江與大渡河匯聚所激之湍流氣場,型塑出剛強鐵打的韌度,加之千年日月精華、同氣龜息,雖通天不敢,但橫行江流、霸氣凌轢;波濤中,見綠覆若銅山的殼下,冷血寒牙開闔之際,周身活體必登時斃命,歹毒與之寒森銳目同級。
翻江倒海
此二精雖非通天教主門下,但得天地自然造化,皆俱萬頃平湖生波的本事;因未受教化故,兩精於匯流水域相遇,互不相讓,翻江倒海勢不可免,往往一陣不分上下的廝打後,屢屢傷癒再戰!
兩精各自盤踞水域本就不平靜,生猛相遇,更鬧得水沸江騰,而凡人哪有能耐料事避禍?!常常行舟至匯流處【註2】,便遭此蛟蜮之禍!身命財產淪旋渦流。
自古巴蜀除為桑蠶重鎮,更是唐代西南軍事要地【註3】,岷江除軍需外,乃南方水上絲路要道(比北方絲綢之路早200餘年),益州(今成都)運往天竺(印度)的絲綢、茶葉、邛竹(羅漢竹)等,不少需藉岷江道這一條途經樂山城的水路運送至僰道(今宜賓),再轉陸路五尺道下天竺。可見此條水道至為重要,偏此三江匯流的樂山城孕出此二精,顛舟覆輯,致災連連!
海通覓廬佛心上
唐代除了唐武宗滅佛外,乃中國佛教的全盛時期,取經、翻譯、築寺、造佛都有朝廷推崇興助,僧侶、尚佛者眾。貴州一僧海通【註4】,化緣雲遊四處,一日,來到風光秀麗的嘉州治所,隔江望去,緣見江河之上,烏尤山(佛首)、淩雲山(佛身)儼然為一巨形睡佛【註5】,靈感所致,海通遂於佛心處覓廬,終在淩雲山上得一修習洞穴。
底圖取自http://admin.scdms.com/serverimages/articlepic/articlepic11197768308021.jpg
居於嘉州淩雲山洞內的高僧海通,早已得慧眼通,臨崖望江,見此兇猛二孽,捲滔翻浪,屢勸枉聞,此二精怎看得起修練未百的海通?若不是和尚那麼一團靈慧金光護身,三足鱉早送他上西天!海通無奈,遂求我佛慈悲,發願在三江匯流處的淩雲山壁鑿塑彌勒大佛【註6】,以擒鎮二孽。
精誠所至
海通經年四處奔走募化,終達雇員購材鑿造大佛的初步資財,可惜開鑿之夕,卻遭地方官吏覬覦,欲抽賄私用,海通不從,貪吏則威脅海通,若再不長眼,就要挖掉海通雙目!不料海通剛毅無懼,嘆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要挖我的眼睛沒問題,但若想私沒這筆造佛的錢,老衲恕難從命啊!),不料官吏戲謔回曰:「嘗試將來」(我倒想看看你敢不敢,把眼珠子給我挖出來!),哎喲!海通不是經不起激將,只是對付這種小人,只能用非常手段斷其歹念,海通毅然決然抉目予吏,此舉果真震退了貪吏。
海通有心即明。佛像終於在唐玄宗開元初年(713 AD)開鑿,能工巧匠們在凌雲山岩上 塑造一尊前所未有的鎮江大佛。起初嘉州百姓們頂多是看熱鬧,日子一久,不禁也欽佩起海通與工匠們為百姓身家的精誠,於是,陸續加入協助建造或捐資補銀。
此佛巨大非凡,歷經數年也只完成了佛頭,而工程卻因海通和尚的去逝而停擺!直到 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由海通的徒弟接手,工匠才繼續工程,但畢竟該工程非節度使個人俸金能及,好在唐代崇佛,消息傳入朝廷,立刻獲得有利後盾─賜麻鹽稅款,直到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才又再次停工,此時,僅修至佛膝。又數十年後,貞元初年,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捐俸金續建大佛,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 AD),前後幾代工匠歷時90年,終於完成彌勒大佛坐像!【註7】
佛收二精
江中兩精,本就看不起海通,更別提工匠們敲敲打打,照樣湧波翻浪,行止喧囂,加上淩雲山岩因造佛而棄石入水的舉動,更是激惱二精,興風作浪更是頻繁,大佛念在二精修體難得,本是慈目馴之,怎奈精怪智慧不夠,冥頑不靈,終究僅為二孽!大佛期限已定,佛足修成日,即為二孽伏法時!大限臨頭,二孽不知覺醒,佛足頓地,收二孽!從此江河浩蕩,平波無浪,此乃法力無邊樂山大佛。
大佛慈悲,並未化了二精,壓於佛足之下的桀傲頑靈,至今仍兇猛掙扎,望著21世紀的凡夫遊人,二孽一點壞都使不得!唉!何需掙扎?念一轉,哪還有比在佛腳下修行更近的地方?
--------------------------------------------------------------
嘆息聲落,阿仁自午憩中醒來,揉揉眼,這不還在江樓上嘛!旁人喟到:「唉!霧愈來愈重,大佛、睡佛都看不清了!」
【註1】成語〝含沙射影〞:比喻陰狠毒辣的手段,暗中害人。說的是相傳中的〝蜮〞,存於南方水中,聽聞人於岸邊或水上經過,便將口中含著沙的毒氣向映在水上的影子射,該人將或病或死。蜮又稱〝射工〞或〝射影〞。
另有一解釋,〝蜮〞乃男女水中交媾所產之毒物,古人因不明其因,將病毒所產之性病歸咎為〝毒物〞所害,所以用虫字邊的〝蜮〞稱之,其音也隱喻了〝慾〞。
【註2】今四川樂山市,西漢置南安縣,南北朝改平羌縣,隋大業初改眉州,唐朝為龍遊縣,是嘉州州治。
【註3】韋皋鎮蜀時期,西川地處控吐蕃、南詔、西南邊族的重要位置。中唐以前唐與南詔處於蜜月期,外患主在吐蕃,中、晚唐以後,因南詔接收吐蕃餘勢,南詔反成外患,更勝吐蕃。(余添財,唐代韋皋鎮蜀之研究,2005年6月)
【註4】唐‧韋皋《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明‧彭汝實《重修淩雲寺記》等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海通和尚,貴州人。
【註5】樂山城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有烏尤山、淩雲山等形成之天然睡佛,約長1300m。世界第一大石刻坐佛─樂山大佛,正好位在天然睡佛的心胸處。
【註6】唐女皇武則天,曾下令編《大雲經疏》,內述她是彌勒轉世,助其在封建時代登帝位(武周,690-705AD)。因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
【註7】韋皋撰《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開鑿大佛的始末。
樂山四季分明,氣候濕潤,雨量豐沛,我們一共來回樂山兩次,但都遇上灰濛濛的氣候,著名的西壩豆腐宴是嚐到了,但遺憾大佛前的江堵雲霧總不開,也許機緣不到吧!撇開遺憾,樂山自古除了是交通樞紐外,也是人文薈萃處,華人所熟知的宋代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家鄉正是此地,蘇東坡迷也許可以考慮來此緬懷這位千古風流人物呢!
(上述鯰精、蜮精之事純屬娛樂大眾,盼博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