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翻譯自家小說 (下)
2009/07/17 16:53:27瀏覽1040|回應1|推薦50
中年以後,中心不免會有些猶豫,是否創作力會不如前般敏銳。然而自己創作過程上始終文思泉湧,逸興湍飛,覺著不但雄心未嘗稍減,甚或更加壯懷激烈。可是雖然如此,但自己平心比較心底自然覺察出不論寫來如何洋洋灑灑,總不若當年般創作般底天成,與圓融完滿,尤其一再加工努力後自己清楚其中斧鑿刻痕斑斑,不由懷疑現今的我似乎再也抓摸不住往昔的自我,尤其此時眼中早忘懷當年的用力,只能認定那確乎是天成的功力。

我以為我在累積經驗成長,其實看來都是幻覺,真實情形不會變,你到了廿或廿五己定型;生理的巔峰,可能也即是心智的巔峰,至少按照依從靈感帶引出來的創作天才身上很容易歸納出這樣認定。確實在創作心靈上,過了顛峰之後是很難再創高峰,所以廿四歲時張愛玲實已完成她一生的工作,後面的餘緒己無關緊要。

人們通常以為年紀老大會帶來增長,經驗累積是資產,經由學習,閱讀,生活體驗智慧增長,會体認甚而帶來到原先未嘗体會到的對人生或生活上甚至知識上的認知。至少當你書讀得愈多,經歷愈豐富,填充原先未經歷閱覽到的事故與知識後,會有所得,會充實豐富;但這都是感覺上的以為自我已有所得,事實是變化很少,當你藉可資對照的憑據,譬如像我回顧當年的創作時就會發覺,你和當初的「我」並無根本上的不同,閱歷只加深原本己体認到的印象,及在現實裡面加以認證,卻未能加寬甚至超越你最先的体認或洞悉,而早年的敏銳已明顯地存留在原處。

青春消失,生命同時也在消失,至少是某些不可言傳的極致部份也逐步抹煞,不再敏銳易感。文藝創作尤其在於那股無以言說的靈思與韌勁,過了衝激與萌發期後,就不那麼能捉摸或流露出來,是像那種過氣作家到了老大之後再怎麼努力就是做不出來。拜倫、雪萊、濟慈之早么是定數。這類情形用在現代的熱門歌手最明白不過了, Janis Joplin、 Jimmy Hendericks 爆發火花,隨即殞落固是代表人物。熱門歌壇絕大部份的流行歌手偶像,譬如像鮑比載倫、洛史蒂華、滾石合唱團、雷查爾斯、斯磨基羅賓森……等同樣活得再久也沒用,他們只有少年時代的創作,過了三十歲就靠少年時創作永遠都在吃現成飯,再也弄不出當年的曲調與韻律了,縱如披頭這樣不世出的世紀歌手,除了林儂之外,都再也突破不了少年時代靈思與成就。

文藝創作方面,不會有累積與成熟這種情事,你只要領悟,不必全然浸透,你即可經由心靈的洞悉(甚至不全然)來表逹傳逹你的領悟,那即是成熟或完美的作品,生理即心理,這是創作的本質,活到老,學貫東西並非必然條件。我想自己也一樣,寫蠢蠢和鬼戌的那時間就是我的創作高峰,那時間確實是已臻文學的最高境界,隨後不論中斷與否,我已過了巔峰期,

雖然到了今天,我還是認為自己努力不夠,並未表逹出自己想表逹的層面,但是經由這次翻譯來回顧,看來也不能說做得不夠,時間不容情地捲帶人們進入過往,若未能及身捕住流過的感與思或生活中的所有,那麼也就過去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yumo&aid=3142220

 回應文章

克里斯。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青春消失,生命同時也在消失
2009/07/19 23:23
唯有精神不散
莫大小說 (iyumo) 於 2009-07-21 05:31 回覆:
好像是這樣
至少打從頭就是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