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5/28 02:21:59瀏覽1775|回應4|推薦34 | |
乞婦病死街頭 一查戶頭竟是富婆
讀到這則新聞及相片,我竟還有點聳然驚悚,訝異的可不是面對死亡,縱然暴斃總會讓人物傷其類,返顧類己。可我的感觸並不在於此,而是自己內裡存有的沈鬰之反映,那種略帶憂戚的黯然神傷或者說自戚;可是倘若寫成如此情狀不覺合宜,並不貼切,意即又覺著像自憐似的,我從未曾如此過。只好說是像是偶而有點小傷感掠過心口,內在的自憫,而且是隨即未當回事地一絲感慨。 那麼一絲感慨是不足一提,可僅只那麼一絲感慨內中也含蓋有多種層面。老婦死後才被發現屍身旁的遺物幾袋堆塑膠袋的雜物竟然都是現金,直到臨終她都緊緊攥在身邊。網上上傳的那幀照片就是在老婦屍体邊一員警打開老婦身邊緊攥的幾條起皺的黑塑膠袋點數,老婦死後驗出的紙幣,袋內倒出大量現金新聞誇說是富婆,總數說是500萬黎巴嫩幣,括弧內表明3300美金。三千美金算得了什麼富婆,不過數額可不止百萬,而是還更駭人的五百萬哩。像許多小國的鈔票一樣,黎巴嫩幣面值大, 實值卻不高。可想而知老婦每天靠乞討零角子,哪能掙得幾多文,幾十年下來再省吃少用究能存下多少錢財,這點錢拿來比現世代的所謂的富人哪能比啊!富人坐在家裡滑手機搬搬手指一天進賬就是她一輩子拚了命摳出來全部所得的幾十倍百倍甚至千倍。新世代的富人可是比亙古以來任何時間更易歛錢聚財,死去老婦那點錢在富人眼中看來簡直不值一提。 看照片人們惋惜的是,老婦垂死有堆錢緊緊包袱在身邊,可惜生前未曾花費挪用。固然擔憂前景與未來的生活阻止我們挪用那怕是含心茹若存下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一堆錢,怎麼樣都不肯動用一分錢,寧願眼前的自苦,何況老婦也才五十二歲,照講應還有很長的一段歲月得挨下去。這應是上世上飽歷流離戰亂過的人民共通的習性,尤以我們華人最為普遍。老婦長年流落街頭猶能保有這堆財產不被搶走,更且竟能一直保留到死這是多難得與不容易。這裡頭的狡滑固然由於一堆錢是攥在稀鬆平常不值一毫的塑膠袋裡,裡頭任誰都懶得多瞄一眼,人們一定認作裡頭裝得是破衣爛褲一文不值的碎雜之物甚或是撿來發酸的賸菜剩飯,碰一下都嫌髒,誰會睬她。 雖是如此的說,我並沒惋惜及嘆惜老婦生前未曾花費挪用她那歸公的遺產(或許被挪作殯葬等用),反正生活就是生活,怎樣過活還不都是那麼一回事,把錢花光光,甚至追求酒醉金迷的日子和貧窮得撿拉圾箱食物過活,到頭來究有何差別 ? 當然我的想法不可謂不偏激,人活著就是追求快樂,哪個願意自苦若此。可我個人是斯多噶派的想法,以為謹慎量入為出的過日子和把錢不當錢地花了純是個人的感覺,更以為追逐喜樂只不過追求一時的感覺而實質上難說有何不同。但這裡必須承認我是矛盾的,根本上就會不自主地要擔憂前景與未來的生活, 很自然地會阻止我們挪用那怕是僅存的一點錢,寧願眼前的自苦完前不覺著有何不對。 不久前我才寫了篇短篇「傾頹」,那篇小說內容寫的也正是一個人路倒凍斃在馬路邊。我素來面對此種情境會有著自我認同;一種類乎強迫性投入其中体現的惶悚,當然這只是個隱晦的內部体認。自己總以為如我這樣對現實認識不清,更且從不曾十分努力地去為生活打拚的一個人,最後不免會窮途潦倒的一文不明地淪落流浪街頭。不容諱言多年來我確以為最終我會一無所有地淪落街頭。 我居住的城市洛杉磯是個街頭流浪漢充斥的城市,因為南加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工商業發逹,最主要的更在於氣候溫暖濱臨太平洋是處合適戶外活動及露宿的地域,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眾以及無家可歸的遊民聚集,更由於加州是民主党大本營,長期由民主党主政,福利政策最為寬鬆,像大吸盤似地吸來各國移民、遊民及失業人口大量流人。洛杉磯市中心沒落的城中區是各類福利及救濟單位與团体麤聚的中心,自然成為無家可歸遊民匯集之所在。 生人乍入洛杉磯城中市區鐵定會大吃一驚地發見一奇異景相,洛城白天是處商業極度活躍大城市,然而一人夜後上班上工的人們急忙離後竟驟然成了一座死城,店舖鐵柵門緊鎖,街面人車空蕩絕跡,熱鬧人潮洶湧白日城市景相驟變成黑暗肅殺令人怖懼的死城,有如鬼電影所映出常人不敢進入的鬼域,街頭巷尾除一二孤墳野鬼般的遊民外幾乎見不到一般路人。不過這情形去到他處美各大大都市的城中區也大抵如此,看多了也習以為常,反正美國城市中城沒落、治安敗壞也上七八十年了,當地人認作是當然現象了, 入夜少出門。 美國常年來因應辦法是放棄市中心城中區,黑人進駐,中產白人退出後在大都市週遭建設副都市市中心,七八十年下來就這樣過來,也發展得有聲有色,為世界各國艷羡模仿的楷模。不過近幾十年情形又復往回演化,八零年代起美又反過來受歐陸、尤其是東亞各國影響,更且為了通勤缘故開始大肆對舊城區發動重建復興運動,以共渡住宅為主的社區居住方式逐歩收復城中區,三四十年來了也頗著成效,洛杉磯城中區部份地區漸成新世代白領競相遷入的熱門地區,市中心交通便利自不用說,更且是大洛杉磯地區所有大型活動之中心,城市的功能、歷史文化淵源更是無由比擬的。 洛杉磯中城的日常作息是在每天在公司行號以及佔据辦公樓宇上班使用人員下班退出出洛市城中區之後,若再進人洛市城中,即會發現跟城中區白天工商業中心的光鮮亮麗已即刻大變,偌大的市中心區頓時似成空城,只除了在各處午夜教堂一長列一長列排隊的遊民在等候免費救濟晚餐,已無其他人類,半壁城市讓味位給露宿的無家可歸的遊民。尤其是當子夜之後開車進人LA Downtown skid row區確實有如同進入鬼域般令人懼怯不安,只看到路邊倒臥在路邊成一排的浪民時,高聳的蒼灰冷漓路燈下再無半個正常人行踽踽行走在路上。 我曾一再隱約的暗想與畏怯不曉是否哪一天我也會瑟縮地淪落其中,我是有著向遊民認同的戒懼傾向,因為自己不肯全心投人現實私衷。當然,並非全然悽涼的憂鬰,想起早些年每在Skid row 路邊的午夜教堂見到一長列的排隊的流浪人看隊還曾有過很不實際的艷羡,覺得流浪漢的生涯也有其可取之處,至少對每天為掙錢此一單純的單一目標而焦灼的人們而言。 美國是老牌福利社會一般情況原則下應是無論任何人都不會挨餓受凍,社會福利和救濟機構已充分照顧到這一區塊。但是身無分文露宿街頭的日子可不好過,因為那是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野獸的世界,相當不安全,有時可能極為危險,隨時有人在暗巷內被殺、被虐殺。這是最可怖的部份。失去屋宇的屏蔽不僅失去家及人身以及所有的安全感;流落街頭就像是一個光赤的肉体被袒露扔棄在殘忍冷酷的城市森林裡。遊民成日無所事事,一拿到福利金就悉數買酒或毒品麻痺自我,衣食也不用愁,總找得到免費供應處所,即使落泊在路覓不著免費供餐站,上速食連鎖餐館等店家開口要食物,多半廚師都會給個現烤漢飽包。當然美國人浪費食物成性,窮人在垃圾箱裡找食物果腹是司空見慣的事。填罷肚子,下來就是席地露天而眠 ,除非好運當道 某天排隊混到了午夜教堂過一夜,終於蓋上乾淨毛毯睡在床單上面。否則還是得去應付今夜是否颳風落雨,得趁早收集商家扔棄的空紙箱,流浪漢無所謂二急三急,隨地便溺的後遺是市政府衛生局員工的每晨固定工作。醉生夢死地苟活是街頭遊民寫真。 程度上,我在想像裡一樣地跟隨一般認知認作淪落到遊民生涯應是社會最底層,當然歷來妓女也被認作最下層,反正人類各地域的道德觀都把性與下賤做聯係,事實上遊民確也把性最不當回事、最隨便,己經這麼卑下了,有什麼好界定,好介意的,快樂追求不好說就直截了當地說成是人之生存權利,但無可否棄地總是天賦追求愉悅之本能。但這裡總是要闡明性之會演變成為人類社會裡的圖騰與禁忌當是跟宗法社會傳宗接代與倫理次序密不可分。 縱然如此,我還是會体認地認作單獨地拒排現實社會圈囿的道德牢籠認為生存於社會最底層的遊民是一種有其值得追逐的生活意義,至少可認作逃脫生存於工商社會框框架架,完全抹殺物質,解放自我,成就精神上無拘束的生涯。當然自己是現實生存框架的懦夫,全無膽識走出的艱困下即刻打破憧憬,我完全無從自我設限脫穎而出,畢竟一直活在 謹下慎微小心翼翼的生活框框裡。早些年衝著這一類想頭不免會有點怯避覺著自己最後走向的末路歸途很可能就是路倒街頭,抱著不實際的矯情。然而同時也漸清楚何以自己的怯懼及感受,把自己投射到令自己有些為前景怯懦的想像乃是對本身能耐的估,認為自己的無適應對現實的挑戰,而且放大對前景憂心。縱面相理想與現實的天平評估的兩端我都不能拿捏出一平衡點,一向在往復來回。而傾向於淪陷的境地我還認作有其哲學上超脫的意義,但我終究是向現實投降的俗人,對事務評斷完全不能堅定地站住住理念堅持的評估,面對現實我依然以現世感受與世俗觀感作標凖。 我想自己對社會邊缘人民認識,情感上的屈從大於理智的認識。尤其在親眼見到在街邊被兇殺以及因衰微貧病死亡的人們後,更覺著那就是生命的縮影(尤以見到影相)。我或許清楚淪落至此種境地即是社會尾端的邊緣人,但同時這也是最容易讓人墮落下去墜入的境遇,像是沒有欄杆設防的坡道懸崖邊,一失足就有可能直墮而下,人人都要努力避免淪落成這樣的際遇,可我心境上卻感到親近或說貼近。多年以來己寫過甚多這類題材,這應是我內心最深處的憂懼,(但似不宜寫成憂懼 ,應說成是內心潛沈地認為的可能性的走向。因護体避風雨的屋宇外殻實與人的個体自身有著庇護、獲得溫暖與安全之關連。)心底深處總覺著自己會貧病交迫流落街頭倒斃街頭,老想最後尚有一襲棉被瑟縮護身,或者更加悽慘戲劇般地凍斃在冰天雪地的巟野裡,對我言。這不僅是個人命連,更是生命很有可能之走向。自己在此要承認是年輕時初接觸愛爾蘭作家貝凱特Samuel Beckett的作品即受影響讓這種意像很自然形成自己這類想法。 上了年紀,備歷人事,反正教訓領略多了,不少想法也有所變遷和移位,環境與時間確也讓自己感受著潛移默化式地重塑以及修訂過往已動搖的想法,可是這一項自己並未有多少相信地認作就會如擔憂般地發生而且同意是有些荒謬的過慮地想法卻倒未嘗有若何明顯地變侈,即使因著歲月演化有所淡漠與模糊,可總不時地在有所如此刻這樣觸景情的場合復甦, 且不覺從前的怯弱確有過份多慮, lost angeles 2010 The Best Hotel on Skid Row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