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試讀】可不可以不完美?:讀《寵愛珍娜》
2010/05/20 00:39:34瀏覽817|回應0|推薦4

書名:《寵愛珍娜》

作者:瑪麗‧皮爾森

出版社:印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

《寵愛珍娜》一書的情節設計,和紀大偉的中篇小說《》有若干類似之處,同樣以改造的秘密構成小說的懸疑,<>的高潮在於結局真相的揭露,翻轉前面的情節鋪陳,巔覆讀者的認知,以及小說背後的性政治意涵﹔而《寵愛珍娜》則更多得知真相後的回應,在解謎過程中試探愛的重量與自我追尋的難題

小說中珍娜的父母為了救回瀕死的她,主導一系列改造工程,事後也未立即坦白她身上發生的巨變,雖出於「寵愛珍娜」的心,但珍娜重新組織過往記憶的過程中隱藏的真相仍舊一一展露。不只是改造的秘密,更是事件發生前已存在的親子愛恨衝突。

珍娜一直是父母的完美小孩,充分意識到父母的期待,努力達成每項說出或未說出的任務,她是父母眼中的奇蹟。但她也擁有每個模範小孩的矛盾:一方面離不開父母讚許的目光,而急切地想要取悅他們﹔另一方面父母的愛與保護也如同枷鎖,讓她感到窒息。「完美」兩個字,不管基於虛榮或單純的愛,都令人神經緊繃。一個人時時刻刻焦慮自己的「不完整」,以永遠無法達到的完美要求自己,是否仍有空間感受生命的甘美?

珍娜自我意識的成長,激化她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意外導致毀滅事件的發生。然而,改造給予她重活一次的機會,也將她推到旁觀者的位置觀看自己成長的軌跡正視她已經意識卻不願面對的心結:在旁人的期待與未定的自我之間,究竟怎麼選擇才能令自己感覺完整?

由改造生化人的情節設計回頭探討何謂人性是科幻小說共通的命題,也是這本小說的重要元素。《寵愛珍娜》比較有趣之處,在於不只把鏡頭聚焦於珍娜改造前後的變化,更透過改造人與非改造人的對照,思考基因工程大幅改變人的組成形態可能觸犯生物倫理的底線,危害我們引以為傲的人性,但一個生理上百分之百的人難道就意味著「完整」?

如同小說所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父母基因或環境塑造出來的產物」,人的形態與我們對人的定義,都是經年累月建構出來,成為當下的律法。我們以之區分純種或混種、合法或違法,但如果將這樣的爭論放置於歷史長河中去觀察,卻可能發現「大自然和人的生活,就像我們的體質構成一樣充滿變化,誰能預料別人的人生會有什麼發展?」,「今天每個人都附和的,或默認為真的事物,可能明天就會被認為虛假」(梭羅《湖濱散記》)。由此看來,改造人或任何不符合「常規」的事物,未必令人那麼難以接受,問題只在於我們能否換個角度去思考。

藉由節錄梭羅《湖濱散記》的字句,作者為我們指出面對變化,以及規範之外的人、事、價值,一種開放的態度與詩意的解釋。在處理親子矛盾上,同時呈現父母控制行為背後的愛心與脆弱,與女兒體會愛之雙面後,自我的抉擇。對於走過青春叛逆期的我來說,本書的描寫彷彿一面鏡子,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與父母的關係,以及曾經迷惘的自己。

*感謝印刻出版社給予試讀機會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rin0125&aid=404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