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竹 & 阿公共同研究 地球 Earth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inzu2940/f_5430994_1.gif)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inzu2940/f_5430991_1.jpg)
阿波羅17號, 1972.看地球
地球是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軌道半徑為14,960萬公里 (1.00AU);直徑為12,756.3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質量是5.9736x1024公斤。
直到十六世紀的哥白尼時代之後,人類才瞭解到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而已。
地球當然不需太空探測船才可認識,但是直到二十世紀我們才真正勾勒出整個地球的全貌。當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對天氣預測,尤其是颱風 (颶風) 的預報來說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從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麗。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範圍 (深度,單位為公里):
0- 40 地殼
40-2,890 地函
2,890-5,150 外地核
5,150-6,378 內地核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inzu2940/f_5430992_1.gif)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地函也是固態,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域,稱為軟流圈,其上的地函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岩石圈;至於外地核是液態而內地核是固態。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函佔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於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質量,單位為1024公斤):
大氣層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函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主要的主要成分是鐵 (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來得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函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岩石),也有鈣和鋁。以上這些瞭解都是來自於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函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岩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矽) 及矽酸鹽類如長石。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矽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inzu2940/f_5430993_1.png)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結構與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月球核所佔比例最小;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對較厚;月球和水星沒有化學組成明顯不同的函與殼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內外核的。不過請留意,我們對行星內部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於理論推導,就算是對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別於其它類地行星,地球的最外層 (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函的頂端) 被切分為數塊,「飄浮」於其下的熾熱地函之上,這就是著名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這個學說主要描述兩種運動:拉張與隱沒,前者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遠離,其下的岩漿湧出而生成新地殼之處;後者則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潛入另一方之下,終至消滅於地函中之處。此外,也有一些板塊邊界是橫向錯開式的相對運動或兩個大陸板塊硬碰硬地撞在一起。目前全球有八個主要板塊:
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
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此外還有至少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科克斯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等。在板塊邊界的地震發生異常頻繁,將震央一一點出即可明顯看出板塊的邊界何在。
地球的表面很年輕,只有5億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來看確實很短。侵蝕作用及構造地質運動不斷地破壞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幾乎完全消滅了地表早期的地質記錄,例如撞擊坑 ,所以早期地球歷史大部分都已不見蹤跡。地球約有45至46億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約40億年前,而且老於30億年的岩石非常罕見。最老的生物化石不老於39億年前,有關生命起源的關鍵時期則亳無記錄。
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土衛六的表面有液態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衛二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不過地球表面有液態水仍是獨一無二的)。液態水是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緣於水具有的大比熱性質,海洋的熱容積成為保持地球溫度恆定的一大功臣;液態水還是陸地上侵蝕與風化作用的主要營力,這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許火星早期也曾有過這些作用,但現在已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