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08 16:30:28瀏覽1863|回應2|推薦28 | |
從蹣跚到穩健的腳步 文/徐喚民 那天下班回家﹐正在學步的她﹐忘情地向我走來﹐蹣跚地邁了整整七步投入我的懷裡。女兒會走了! 從此她的小鞋﹐掉了一隻﹐歪在地板上﹐不知給家中增添多少生趣。 習慣在拼花地板上橫衝直闖的她﹐到老爺家院子裡竟一步一步探索著往前走。原來院子的水泥地是老爺親自動手的傑作﹐有點高低不平。 她滿四歲那年﹐小城教會的聖經班發起﹐由班主任開巴士來接送﹐帶她和幾個鄰居的孩子上主日學。她第一次單飛﹐心想她回來一定有很多見聞要跟爸媽說﹐我們悄悄開了錄音機﹐問她好不好玩。她表現得很安靜﹐過了好一會才幽幽地說:「我一個人去﹐也沒有哭。」結果她爸爸和我聽完都哭了。 女兒是姐姐﹐後面兩個弟弟﹐一切都是她領先。弟弟上幼稚園時是她牽著進校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她一步一步在前面闖。我很能體會她堅毅勇敢的心路歷程﹐因為我也是靠自已披荊斬棘﹐走出一條自已的路。 西諺有云﹐準備加機會﹐就是幸運。她從小喜歡看書﹐小學三年級就被老師派到低年級當小老師。她的英文程度一直在優資班﹐她的法文在大學入學測驗考了有史以來最高分﹐這是她高中法文老師在課堂上津津樂道的。 學新聞並不是她第一志願﹐寫美食更不曾吸引她的興趣。大學一年級普修﹐除了必修課﹐她還選了拉丁文﹐詩文創作﹐中國近代史和網球。二年級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擠進了競爭激烈的新聞學院。 密蘇里人報﹐是新聞學院培養新聞記者的搖籃﹐是全美各新聞學院唯一對外發行的日報﹐無論選修編輯﹑採訪﹑廣告或發行﹐都是兩學分的課有四小時的實習。每個人都是真刀真槍地上報紙﹐所以他們非常自豪地說﹐實際編採工作﹐密蘇里出來的新聞學士﹐比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更能勝任。密蘇里人報卻非為了營利。所賺的錢都用來增購最前衛的設備。(所以女兒最初在丹佛郵報實習時﹐還得退幾步去適應較老式的電腦。) 在校期間﹐她寫了幾篇引起注意的特稿。那時﹐主持編務的教授每天都會在佈告欄貼評語﹐女兒登在生活版的一篇專訪被評為「上品﹐本系學生望塵莫及。」另一位教研究所「雜誌寫作」的教授﹐曾是時代雜誌的名記者﹐一天在課堂上朗讀女兒的文章﹐他說﹐這篇臻至紐約時報水準的報導﹐出自本校三年級的學生。下課後﹐同學特別轉告女兒這段美譽。她回家時﹐弟弟已經由同學間的傳聞向爸媽報告過了。全家都引以為榮﹐她所受到的鼓舞更大。 畢業後﹐她申請到丹佛郵報實習﹐我們給她買了一部四輪傳動的車﹐以便在科羅拉多的山區採訪。她很快就寫出亮麗的成績。其中有一篇是她開到幾百哩外的聖塔飛訪問辣椒節活動的特寫﹐編輯竟一字未改全文照登。 實習期滿﹐她盼望能進專題撰述部門﹐可惜沒有空缺﹐執行編輯又不願放人﹐問她是否願意先擔任一段時間的編輯工作?但須經過編輯測驗。結果女兒的試卷上被總編輯批了「無懈可擊」﹐對她所接受的踏實訓練予以肯定。 這段經歷﹐對她日後在西雅圖郵訊報昇任美食版主編有很大的幫助。 也是這段時間﹐她發現美食報導竟是一片如此遼闊的領域。從家裡開中國餐館出發﹐她為了充實自已﹐曾到西餐學校受訓﹐到農家學做乳酪﹐到葡萄園學釀酒﹐還曾一口氣喝了二十幾匙不同品種的橄欖油﹐以分辨它們的特質。另一位讀者寫信到報社說﹐「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中國人把乳酪寫得這麼地道!」 六年前搬到西雅圖以後﹐她和此地很多農家結成好友﹐也認識了許多餐館的廚司。她立意不寫食評﹐不做隱形人﹐而是寫好吃的東西﹐無論是田裡長的﹑水裡游的﹑天上飛的﹐還是桌上擺的﹐她永遠有興趣。每星期她一定到幾個農民市場轉一圈﹐和朋友們見見面﹑談一談﹐每星期選一本食譜﹐實地照做了以後才寫稿。 每個星期﹐除了寫主題報導之外﹐她還有一篇專欄﹐寫她自已的想法﹐我也常被她寫入文章。假如她帶我參加什麼活動﹐朋友會很熱情的和我打招呼。他們說早就從女兒文章裡認識了我。 女婿是電視記者﹐兩人志同道合﹐晚餐桌上常常談得眉飛色舞﹐互相鼓勵﹐互相激發靈感﹐我看到他們倆﹐也回憶自已年輕的時候﹐和她爸爸也是因為同學同行而互相出點子的往事。 由讀者來信﹑電郵﹐以及朋友們對我的態度﹐再再都感覺到﹐女兒那蹣跚的腳步﹐已經漸漸穩健了! 後記:女兒現已離開報社﹐自已創業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