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比一比,iPad與電子書閱讀器
2011/01/01 22:21:07瀏覽322|回應0|推薦0

  終於,蘋果迷引頸期盼已久的iPad於2010年11月30日正式登台,雖然首批僅一萬台,且多和電信業者搭配無線上網月租費,又有一些人叫說iPad在台灣買比較貴,且iPad缺了不少功能(不能拍照、打電話),不過,iPad發售首日一萬台銷售告罄的熱銷情況,我認為,iPad將會和iPod與iPhone一樣,掀起一股旋風,而屆時電子書只能靠邊站,更加的邊緣化。 

  雖然推出小筆電和電子書的廠商,都信誓旦旦的說不會受影響,甚至說自己有能力對抗iPad的衝擊,取得銷售佳績,不過,實際情況恐怕不如業者自行宣布的那麼樂觀(至少電子書沒有開賣首日就在台灣創下銷售破萬的紀錄)。 

  從政府單位和電子製造業,台灣雖然有不少廠商積極投入電子書市場,但卻沒有認清iPad與電子書之間的本質差異,因而錯估對手的形式,讓自己陷入失敗困境之中而不自知。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會購買電子書閱讀器的,年平均閱讀圖書超過35本,比美國人每年平均閱讀書籍數量(約15本)超過一倍。也就是說,只有重度讀者才會買電子書閱讀器,而目的是為了省錢(美國的精裝紙本書平均售價25美金,但電子書只需9.9美金/統一價格)。至於一般讀者,比較傾向以iPad或智慧型手機兼任電子數位閱讀的功能。 

  電子書也許深耕「數位閱讀」的「深度」。新一代的電子書閱讀器,有很多的功能真的很棒,例如,電子書的螢幕發光技術比iPad優,使用能夠讓讀者長久閱讀而不傷眼睛發光系統(電子墨水。但實際上,一般人很少需要長久閱讀),可以進行書內檢索(可從目錄直接點進內文),不懂的字詞隨時可連線查詢(電子字典),字體可以放大縮小,甚至可以自行更換字型,且機器本身待機時間長,輕薄且攜帶方便(後列幾種功能,iPad也都有)。 

  但是,iPad在乎的卻是「數位生活」的「廣度」。從一開始,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就認為小筆電或電子書絕非接軌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的產品。賈伯斯曾經非常不客氣的說,小筆電不過是搭配了看起來很吃力的螢幕,速度很慢的CPU等古老而廉價的零件,根本是低階的筆記型電腦,使用上和個人電腦無異(不方便的地方也同樣不方便)。言下之意,當iPad(我們可以將其他電子大廠將來陸續會推出的平板電腦囊括在內),小筆電完全失去競爭力。 

  至於電子書,雖然亞馬遜在2009年的聖誕節檔期創下了電子書銷售量超過紙本書的佳績,不過,賈伯斯認為,「我們會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繼續往前進」。 

  相較於電子書專攻單一「閱讀」領域(書籍、報章雜誌都算進來),iPad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是「數位生活」。因此,iPad除了擁有電子書閱讀器的功能之外,還可收發Email、上網,收看電視電影(影音),打電玩,玩音樂,播放照片等七大功能。 

  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透過iPad提供的七大功能來建構自己的數位生活風格,完成自己在數位時代的自我/身分認同的完整建構,走的是全方位的道路,這是電子書所遠遠不能及「廣度」。 

  有人說,iPad不能打電話、也不能拍照。那是因為蘋果電腦假定,擁有iPad的人都有iPhone(或廣義的說:手機),而iPhone已經有這個功能,兩者可以互相搭配,iPad暫時不需要功能性重複(這可降低實際量產的難度)。 

  有人說,iPad沒有安裝Flash。但是,蘋果電腦自己開發了適合超薄的平板電腦使用的CPU和動態顯示軟體,反而繞過了一般PC電腦使用的CUP和Flash容易造成的問題(高耗電、佔記憶體、容易當機,我判斷這也是PC電腦一直無法推出可量產的平板電腦的主要技術困境,Flash的使用太耗電且耗記憶體),反而讓蘋果率先量產平板電腦,一枝獨秀(其他廠商都還在原型機的階段),搶先在市場上制定規格(對比於電子書有24家國際大廠投入競爭,平板電腦目前只有蘋果一家,可以說是iPad說了算)。 

  簡單說,蘋果電腦的i系列是為了進軍人類未來的數位生活時代而設計的「介面/載體」,目的是將人類數位生活所需的各種可能全都囊括進來,只由蘋果來提供最低限度的軟硬體「介面/載體」(也就是蘋果i系列之相關產品),其他蘋果所不能或不願意提供的,則由蘋果開放給全世界有興趣的業者來經營。 

  例如,iPad的使用者,可以透過蘋果所核准的蘋果商店,下載自己想要用來改進與強化iPad的付費軟體(這也是為什麼iPad沒有USB)。 

  當其他電子資訊業者都還把自己當成製造業或電子業的時候,蘋果已經早一步把自己當作「媒體」業,且積極建構一整套的商業平台的標準規格。這也是為什麼蘋果不只賣iPhone與iPad,還創設蘋果商店,和唱片業、出版業密集接觸,建立合作模型。 

  誠如過去紙本時代的主要核心業者(如報紙雜誌圖書)會自己設計載體一樣,蘋果也自己設計未來消費者建構數位生活風格所須的「媒介/載體」。這也是為什麼iPad的設計讓自己非常簡潔素雅,讓自己像一面鏡子一樣,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使用需求,在iPad上安裝自己需要的軟體,蘋果電腦本身並不主動添加太多的功能(和其他廠商預先將許多使用框架設定在電子產品上,蘋果走的是另外一條路,iPad有點像半完成品,後一半要靠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來將產品完成/客製化)。 

  從iPad(其實從iPhone就可以看得出來)的設計來看,就知道它比電子書的企圖心要大很多,而如果說iPad的打算是打造數位生活通用的標準載體,那麼,電子書想搶時的就是數位生活中關於閱讀這一領域的市場。兩個市場誰比較大,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未來,除非重度讀者,才可能選購電子書(但這群人也未嘗不會購買iPad),一般人只要選購iPad(或將未來的平板電腦全都包含進來)就可以滿足基本的閱讀需求。然而,iPad還可以打電玩(看看今天線上遊戲市場的商機,FB上的遊戲的熱門度),上網,聽/玩音樂,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看,以人類希望付出最小成本取得最多功能,還有希望電子產品能提供多功能整合的便利(否則,為何有人嫌iPad不能拍照與打電話?)以及幫助使用者降低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無論多少人刻意放化唱衰iPad,但iPad注定成為未來數位媒介時代的大眾載體的標準規格,電子書只能偏安閱讀這個分眾市場,而且在圖書平均單價太低、平均閱讀與購輸量太低的市場(如中國、台灣等),電子書還會面臨硬體本身的價格過高、消費者年度購書量太低(也就是買電子書的c/p值太低)而無法有效普及的銷售瓶頸,再加上iPad強大的多工複合,已經虎視眈眈的在搶食「大眾與普通閱讀」市場,除非電子書閱讀器能出現跨領域整合或劃時代的革命,否則,要與iPad爭勝的機會是越來越渺茫。 

  截至2010年4月,iPhone已賣出超過五千萬台,iPad在美國上市首月就已經賣出超過一百萬台(是當年iPhone推出時的一倍),銷售成績遠遠超過電子書閱讀器,更可證明iPad搶的是(數位時代)大眾市場,而且目前iPad還一枝獨秀,而電子書卻已是戰國群雄割據,卻沒人能傲視群倫。 

  前一陣子台灣公布的一個數位閱讀調查報告,也間接證實了電子書(閱讀器)的挫敗,調查報告說,有將近六成的受訪者使用過電子書。有七成的網友會使用桌上型電腦閱讀電子書,筆記型電腦居次,第三名是智慧型手機(而且使用人數明顯增加),然而使用電子書閱讀器來閱讀電子書的,卻只有一成。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ink&aid=472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