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理應是電子書發光發熱的一年,蘋果的iPad雖然沒有自我定義為只做電子書,但它在上周已經宣布才
開賣28天就已經超過100萬片,首月帶來的營收已經超過iPhone。大家會覺得,唉,那是蘋果的威力,和我們無關?
不過,這星期來了另一個、我認為是更讚的大利多,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了──
News Corp的Rupert Murdoch這周興奮的告訴證券分析師,他們家自製的華爾街日報iPad小程式,搭著
iPad潮流,目前已經有了6萬4千名的活躍使用者。你說,這個數字很了不起嗎?它和「1百萬」還有20倍的距離,不
像一些iPhone
app動不動就破了百萬人下載,一支賣1美元,就是總共賣了百萬美元,那6萬4千名下載,只有幾多錢?然而,重點是,華爾街日報的小程式可
不是只賣1美元。
它比1美元還貴,而且,它「黏」住你。
這個小程式本身是免費下載的,但是,往後要繼續「訂閱」,必須一周付出3.99美元。換算成一年年費就是208
美元,每個月則是17.3美元,嚇,好貴!Murdoch還順帶嗆道,這個「低價」只是一開始而已,往後還會更高,快趁低價趕快被「黏」進來吧。他高興的
說,在iPad不像在Kindle要抽成,在iPad所造成的訂閱收入乃由華爾街日報百分之百的保存在自己手裡(應該還要扣除金流成本,他指的是沒人與他
們抽傭)。其他iPhone程式可能下載一次就沒得玩了,但這支華爾街日報程式,抓著這6萬4千名「訂戶」,往後每周、每月、每年,都有
現金不斷流進來!
這6萬4千名下載者其中有些是華爾街日報網站原本就有的訂戶,他們原本就已經必須付訂閱費,所以目前可以免費使用這個應用程式,但如果不是原本的訂
戶,就必須乖乖付18美元的訂閱費。雖然華爾街日報並沒有透露到底多大比例是舊會員,但我們以這樣來算,如果6萬4千名都是付費會員,那麼華爾街日報一個
月就多賺了115萬美元(台幣3800萬),而年營收也瞬間多出了1380萬美元(4.5億台幣)。注意,這是往後每個月都是、每年都是!
這就是「訂閱」的厲害。做網站的,如果能將自己的商業模式轉成「訂閱」,肯定比一次收齊還要有利,那麼,寫電子
書的呢?
電子書理應下載一次、就付一次錢。但我看了華爾街日報的案例,突然有了很強烈的感受。我發現,iPad真的很適合放「訂閱品」。
上星期,曾在矽谷創業的弟弟從美國帶了一片iPad回來給我,我拿到iPad的時間,已經比許多人都晚了。一開始我們當它是一個「超級大
iPhone」,好像來到巨人國,拿一個巨大的iPhone在那邊拉來拉去、按來按去,就滿足了。不過,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不經意下發生了──
那天,我要到醫院。等很久,一定要帶電腦去打,雖然我的新iPad還沒有中文繁體輸入法,也沒有3G上網,反正那邊有WiFi無線網路,我就帶著iPad
去上上網、殺殺時間。
那天的檢查,我從診室排隊,檢查過後還要到檢驗室再排隊,再從檢查室走回診室排隊;我在等掛號也排隊,在等藥也要排隊,以前的時候我都會想,要不要
打開筆記電腦來上網?打開了,好麻煩,還要關起來、等待命、放回袋,這次我帶著iPad,比帶一本大一通識課本還輕,帶著手裡,看到要排隊,馬上就拿出來
在上面上網、看東西;一叫到我的名,只要按下上面那個鍵,好像iPhone一樣,立刻進入待命。那天開始,我發現iPad「可以這樣用」。
接下來,晚上,坐在沙發,一邊看電視,一邊敲打電腦。兒子和我搶電腦,於是我又想起了「iPad」,於是電腦借給兒子玩,我自己玩「iPad」(原
本是兒子要搶iPad、要我去玩電腦,花了功夫談判才成交),我拿iPad來預查一些網路的資料,為當天要寫的文章作準備。
到了隔天,我又是坐在沙發上,我已經神奇的不想要用真正的電腦了。我已經習慣了iPad那個輕輕的重量、超大的螢幕、比電腦似乎還快的上網速度。你
說,iPad螢幕很大嗎?沒啊,才9.7吋而已,但它是「直」的,對於網路閱讀的情境,信不信,比一台「橫的22吋螢幕」還要舒暢。從上周起,我已經完全
必須以iPad來上網、查資料了,查資料的效率也更高。
換句話說,iPad這個東西,已經進入了我的生活。
以後,我每當要到哪裡排隊,我就會帶著iPad,做一些日常事務。
我一坐上沙發,我就會想起iPad,用它來做一些日常事務。
這是什麼意思呢?
和iPad相比,我隨身的筆記電腦就遜多了,它其實並沒有進入我的生活。雖然我隨時都想用它,但我是「停止一切
事情」而去用它,我是在不固定的時間使用它。同樣的,我的iPhone,也是在不固定的時間使用它。但iPad竟然不
同,它是在我一邊過生活,一邊也想要使用它。
奇特的效應就出現了。當我看到今天這則新聞,我竟然發現,自己真的很想要跑去下載華爾街日報的iPad程式!我
明明知道那是一個「訂閱品」,一訂下去,往後每周、每個月、每年,都要繳一個費用,不是嗎!但是我也知道,每天我都需要坐在沙發上,打開
這麼一個iPad,這已經成了固定的習慣,我希望每次當我打開的時候,都有最新的華爾街日報可以看,於是,我就訂了。
我從自己的iPad體驗,知道了一件事──原來iPad與電子書最棒的地方,是它們有可能「訂入」每個人的時間裡。每個人的生命中都
有一些事情是重覆著,譬如,回到家就坐在電視機前、睡前也會再坐在床邊,創業與其去想想「如何讓它想用」,不如再明確一點的想,「如何
讓他們在大便的時候想用」、「如何讓他們在坐在客廳的時候想用」……不必太貪心,只要一個時間點,你很確定他們用你的東西,會和從前非常的不同,那就有機
會「訂入」他們的生活。現在,iPad已經幫我們「訂入」了一堆人的生活裡,目前可能已經有幾十萬人每天回到家就先癱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看
iPad。由此可見,其他電子書平台、硬體,應該也有機會進入每個人的生活裡。這時候,如果你是一個電子書作者,應該怎麼看這件事?
從前,就算我真的有意每個月都寫一本「續集」,也要看書店要不要每個月都放在架上!但這次華爾街日報的狀況,我們知道iPad是非常適合「訂閱」
的,因此,電子書也可以「寫成」是給人家訂閱的,透過這平台,慢慢收訂戶、慢慢攀高,作者不再需要一本一本的挑戰,反而是慢慢累積訂戶,收入穩定許多。
如果電子書是這麼適合採「訂閱制」,那麼,我們已經有了水費、電費、瓦斯費…從前還會付羊奶費、報費(是的,在那個我們還在訂報的年代),明年起,
說不定我們會多了「電子書費」的帳單?
新書、新事業推出,每個人每個月付1美元,只要6000名訂戶,你的月收入就是近20萬台幣,嗯,就是這麼簡
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