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Business Insider再次提到facebook,這次是朝著它即將躍躍欲試的電子商務的部份而來,最重要的是,它再次提到最近在facebook上面開商店的另一個網站,而且這次有很明確的銷售數字── 這是寶鹼(Procter & Gamble)的「Pampers」。Pampers是紙尿褲,在facebook上面賣應該是比較狹窄的族群、難賣?不,它的粉絲專頁共有20萬人,而它是在它的粉絲專頁中,除了給資訊,還多了一個「頁籤」叫做「Shop Now」,結果在短短一小時,它就賣掉了1000包的Cruiser尿布,每一包賣10美元,它創下1萬美元的佳績! 其實這不是facebook上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量化成績了,據文章指出,這套系統來自一間叫「Resource Interactive」的公司,它有一套「Off the Wall」技術,之前已有一間公司The Limited曾用同樣的平台在賣「圍巾」;另外,之前也聽過另一個案例是來自於Nine West,它做了一個「只有粉絲才能買」的大促銷,它的電子商務並不在facebook上,必須回到官網去購買,得到85折;另一個品牌Rachel Roy也曾經在短短6小時內就賣光首飾。相較之下,算是最先出來的為1-800花店賣花的Alvenda就比較慢一點,但後來它也推出了一個「朋友賣朋友」的電子商務機制給雅芳的次品牌Mark使用。 這種「秒殺」,你可以視facebook為另一個「大賣場」,好處在哪? 尤其,只賣1萬美元而已? 對啊!對於寶鹼而言,這1萬美元似乎並不是很了不起,金額太小了,可以塞牙縫嗎?不用說塞牙縫了,恐怕……連招待全部員工去參加尾牙的巴士錢都出不起啦! 那麼至於一小時內就賣掉1萬美元,有很了不起嗎?想想全世界的大賣場的消費者是以多快的速度將Pampers尿布丟到他們的購物車然後刷卡買出去,1萬美元的業績可能只要…5分鐘就達成了,那……這1萬美元有何意義? 想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還算簡單──
看看,若賣了1萬美元,等於每個粉絲貢獻了20美元(640元台幣),換句話說,如果每一個粉絲的平均取得成本是60元台幣好了(這已經有點高了!),那麼這一場拉粉絲的活動就創造了高達成本之10倍的營收(利潤是多少還不知道),而這股回收還只是第一次回收,以後這一群粉絲永遠都在那邊,它可以再辦下一個,這一次,就是完完全全是百分之百的回收了!即使這次Pampers是「賤價飆售」,應該也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賤價賣,甚至這一次賣算是賠本的,下一次也可以再循著一樣的管道去「賺回來」。 我們以為一個電子商務網站,開了以後,就在那邊等著客人上門就好,事實上因為競爭等等,加上「房租」(電子商務網站也是要房租),這些網站仍然必須付出一筆不小的宣傳費才能吸引這些消費者過來他們家買東西;而且,這些宣傳費用是持續的、持續的付出去的,每個月都要出去的,這時候,Facebook粉絲專頁的粉絲更顯可貴。更廣義的來說,「訂閱」的這件事情,對於電子商務來說,真的是非常可貴。從前所謂的「訂閱」就是你在某家商店買過東西,留下email住址,從此以後就固定收到他們寄來的電子報宣揚一些促銷訊息,但和facebook比起來,這樣的「訂閱」太弱了,那宣傳單只寄到你家信箱,卻沒有寄到你的腦袋裡。 而Facebook,有機會寄到你的腦袋裡,至少以目前facebook的設計,動態資訊以「條列式」列出來,它讓你必須一則一則看,而且絕不只email的標題,連內文至少100字加上圖片一起都可以看得到,等於強迫性的讓DM出現在你的面前。另外它可以策動朋友傳朋友,比較明確的來說,許多動態資訊是在賣Pampers尿布,但「PO文者」已經不是寶鹼或幫寶適,而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在PO文,PO的儘管是宣傳文,也是朋友好康一起相報,或許他已經買了,你就「跟風」,你也買了。 但麻煩的是,同一篇文章也認為(這是大家都這樣認為的),Facebook可能即將開始對這些行為「收費」。事實上,它已經開始對它這個平台帶來的「訂閱」的好處,收取一個費用!上星期Facebook才剛剛宣布,將對所有透過「Facebook Credits」去買東西的客戶進行收費的動作,這是在APP裡面的付費系統,而facebook抽成的%數將高達30%,換句話說,之前說Zynga單靠遊戲就賺了1億美元,若減掉當時它受爭議的靠AP賺錢的部份,Facebook單單從Zynga身上(當時規模的Zynga)就可以賺到至少1000萬美元(3億台幣),想想還有多少家小遊戲在那邊,每個都賺一點點、一點點給facebook?相較於Google只靠企業搶它無限的廣告版位收費,Facebook既有無限的廣告版位,也有小遊戲的虛擬寶物潛力,我看,明年我們可能看到Facebook的市值大於Google? 大者恆大,最後facebook掌握了全球唯一最有效率的通路,但以facebook的習慣,這種通路也將是完全的公開、大家都來發展,人人各顯神通,都有錢可賺。現在不是我們有沒有跟上最新行銷趨勢,而是我們有沒有跟上「Facebook眼中的最新行銷趨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