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21 23:09:10瀏覽331|回應0|推薦3 | |
個人榮幸受邀於2017年10月22日在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參加「第二屆孫學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發表「從海上絲綢之路看廣東發展研究:以中山思想為視角」。 並將此論文濃縮提供各家先進參考,也希望有時間者前去共襄盛舉。 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2013年10月由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來的建設概念。 回顧百年前,中山先生於「實業計畫」中,以建設北、東、南方三個大港,為經貿發展中心。「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構想。建設南方大港─廣東廣州為中心邏輯與發的角度,延續中國大陸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脈絡。 我們現在講的「絲綢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或交通線,而是特定的概念。此為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19世紀60年代到中亞、中國西部一帶進行地理考察三年,回國後於70年代出版研究成果,提出西元2世紀存在從洛陽長安到中亞薩馬爾罕的商道,主要物流為絲綢,因此他將此命名為「絲綢之路」。 從西漢、東漢、唐朝、元、明朝,徐聞、合浦、廣州通沿海各國,到達斯里蘭卡。廣州自古2000多年海上航運史,迄今是中國大陸不衰的港口。從廣州先後航經南海、麻六甲海峽、印度洋、南非、大西洋,到達歐洲,約14000公里的航程,當時最長的世界航線。 從「點線面」交通網欲建立中國經貿發展構想→到,從世界海港論廣州便利。 中山先生於1921年就能真知灼見,看到未來世界的競爭與發展在「商戰」,而不在戰爭。要與外國工商業的競爭,必須在中國開闢新市場。必須在中國進行交通建設,才能貨暢其流。以港為中心,運用鐵路及商漁港,向內陸及沿海,擴散延伸。以「點線面」的交通網,欲建立當時中國交通的現代化及經貿發展的構想。中山先生於建國後,均希望廣東成為國家政經建設與發展的模範省。 以世界海港論,廣州占商業中樞之首要地位,又握有利之條件,恰稱為中國南方製造中心,廣州實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亞洲之商業中心也。 自古以來,重要的集散地。其以南部水運的重地,豐富了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對內外貿易、運輸及漁業的發展。這是現今中國大陸在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中山先生則在百年前的今天,卻提早發現國家經濟戰略發展的要點。 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號召「實業救國」,並躬親踐行,以發達國家城市為楷模,以嶄新觀念規劃和建設城市,並將之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特別是其所著《實業計畫(物質建設)》,立足全國,充分汲取西方城市化的經驗,又融合中國城鎮發展傳統,進行宏觀的全景式構想,形成較全面、系統的理論與計劃。孫中山對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建設所做的前瞻性闡述,不乏科學性預測,並非純粹的空想,百年之後,有不少主張都已成為現實, 甚至現今的中國大陸已將當初中山先生的實業計畫1.0版,發展成3.0版「一帶一路」戰略。 將南方大港廣州港,另設於西方之廣西欽洲港,與廣州港相呼應。並在廣東省以廣州港為中心之北、南邊,加設二個三等港,汕頭與電白。又於汕尾、西江口,及海安港(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徐聞縣境)設立三個漁業港。從三大港、二三等港及十五個漁業港,整個構成21世紀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 廣州的處珠江三角洲北部,東、西、北三江入海的要衝,是中國南方一個大都會,與東南亞諸國遙相對望,水陸交通都十分方便。 自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城以來,中國已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2012年在全球十大港口排名中,中國大陸獨佔七位。其中,在百年前中山先生《實業計畫》裏的南方大港─廣州港,於2011年後躍上世界的舞台,成為吞吐量居世界第六位,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第七位。 2015年3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廣東以及天津、福建等第二批自貿區的總體方案獲得通過。4月21日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儀式在廣州南沙舉行。 中國大陸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來說,廣州港在未來的廣東自貿試驗區的戰略要地,將扮演領頭羊及南方中心的角色,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容小覷。 廣州及徐聞,自古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發港。然在中山先生的《實業計畫》中,也提及構建以廣州港,為南方重要大港。並結合鐵公路及江河的整治,在外資金源之下,提升整體廣東航運及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全國政經的模範省。 而古代海外經貿的擴展到東南亞迄印度洋周邊國家,是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路線。其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往來,至現21世紀經濟互賴的時代裏,東盟與南亞國家是中國大陸「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區域。 隨著中國大陸廣東省,經建發展的成功,使廣州港成為世界前十大貿易港口。這不僅能夠提升廣州港的競爭力外,近期將把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成為南海─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平台,打造以廣州港為國際化的港口城市群,構建立足東南亞的戰略合作帶,以利帶動雙邊合作的經濟增長。就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中國大陸再次活化中山先生的《實業計畫》的藍圖與構想,朝向習近平的「中國夢」邁進。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