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31 22:02:14瀏覽217|回應0|推薦1 | |
美國聯準會主席伯南克在 在這個時候談到這個觀點,不免讓人懷疑伯南克有為自己無法降低失業率一事脫責之嫌。不過這個觀念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相信大家都聽過不丹這個山區小國以及他們所實施的〝快樂指數〞(或稱〝幸福指數〞)的故事,其實伯南克所提出的觀念與〝快樂指數〞是雷同的。 不丹的人民會如此快樂,與不丹政府有很大的關係。不丹政府在制定各項國家政策時,出發點都是以人民的幸福快樂為主,而不是我們所熟悉的GDP等經濟數據為出發點。不丹政府的所有施政方針完全立基於讓人民快樂,因此他們把大筆的預算用來投資教育、醫療,讓人民受教育、看病都不要錢,人民的安全感提升後,快樂感自然就隨之而來。 反觀其他大部分的國家,大都是以GDP等經濟數據做為衡量國家是否進步、人民生活福祉是否提升的指標,每年的GDP必須要有例如3%或5%的成長才算符合人民的期望。在這個大原則下,從國家以降到所有的企業都將重點放在追求成長上,至於分配是否合理、員工基本應有福利則放置一旁。因為要有成長,所以要賣出更多;要賣出更多,所以要鼓勵或慫恿消費者消費更多。結果是造成資源的浪費,耗盡地球的資源。 每個人都被驅使著要多做一些業績,因為公司要成長。因此,你不得不就得犧牲與家人相聚的時間而加班,為公司創造成長。而這樣的成長是無止境的,年年都要追求成長,因為公司有成長才會加薪,加薪幅度最好還得高過通貨膨脹率,不然工作所得相對物價就會有縮水的效果。從另一方面來看,公司加薪造成成本提高,為了維持獲利成長,公司必須控制成本(降低原材料品質、凍結人事,讓同樣的人數做更多的事、改善流程等)、增加銷售和提高售價。而提高售價又會導致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於是,就這樣不停的循環著,所有的人事物都被擠壓到最緊繃的狀態,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為什麼會如此?其根源來自於最原始的衡量指標,只要這個指標被確定為GDP成長率,我們的生活就永遠無法改變。如果我們想改變,就必須打破這個框架,這個像牢籠般禁錮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框架。我們必須跳脫出現有的思維,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才有可能做出徹底的改變,而〝快樂指數〞正是解決之鑰。伯南克應該也是體會到這個道理,才開始提出這樣的觀點。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