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愛玲這些名句,通嗎? (之十一) 蕭之華
2011/05/15 20:44:21瀏覽843|回應0|推薦2

    張愛玲這些名句,通嗎? (之十一)    蕭之華

 

 

       先請看看,張愛玲有多偉大!

 

走過中國現代文學史,張愛玲是你要流連駐足的一塊里程碑。走過女性書寫的流域,張愛玲不是大河,是彼岸。
走過中國最黑暗的年代,張愛玲在黑暗中點燈,從淪陷區裡發聲。
她生於上海,上海的富麗文明孕育了她
她流亡香港,香港的殖民文化點撥了她
她轟動台灣,台灣的文化菁英,莘莘學子擁抱了她。
她隱逝美國,客死異鄉,塵歸大海,她的故事仍未完。
所以,她從海上來,來說她自己的故事......
                                                                                     ---
王蕙玲


 張愛玲這些名句,通嗎? (之十一)       蕭之華

 

之華按:有人評論,張愛玲的小說結構鬆散,人物冗雜,不如她的散文。張愛玲的散文又東拉西扯,內容駁雜,不如她的名句。而張愛玲的名句又多放言高論,似通非通。

茲呼應評論,並試舉例,藉抒一偏之見,就教於網友。

 

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

 

◇本句出自《張愛玲經典語錄》。

 

鏡子,一種能映照影像的器物,古代多用銅或銀製作,現代一般多由玻璃塗上水銀製成。

知己,又稱知交、知心、知音,是最瞭解自己的人,是朋友中的朋友。

就普通常識,鏡子之於人,所映照,所反映出來的,應該是本來

的面目,貴能真實,包括最優美和最不優美的部分,而不可能只

反映出最優美的部分。

「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意思應就是「以人為鏡」,典故由「以銅為鏡」一典延伸而來。《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是唐太宗的諫臣,對成就唐太宗的功業貢獻很大。唐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魏徵病逝,唐太宗悲痛過人,流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由此可知,鏡子之所以可貴,「以人為鏡」之所以可貴,主要是「正衣冠」和「知得失」。簡言之,就是藉以呈現個人的缺失,改正個人的缺失。孔子所謂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把友直擺在第一位。正是「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旨意所指。當然,以人為鏡」的鏡中人,自當是個明智而且有其雅量之人。

由是可知,張愛玲這句名句,「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與「以人為鏡」的旨意完全相抵觸,完全相違背。

如照張愛玲這句名句所言,那麼,所謂的「知己」,無非就是一位善於逢迎拍馬的馬屁精。

倘若姑且認同張愛玲這句名句,就張愛玲個人而言,她的知己,她的鏡子,自非與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胡蘭成莫屬。胡蘭成對張愛玲,莫不逢迎吹捧,極盡諂媚之能事。在胡蘭成這面猥褻的鏡子裡所反映的張愛玲,莫不盡都是「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的張愛玲。奈何胡蘭成竟是一位獵艷老手,是一名葷腥不忌,老幼通吃的淫棍漢奸。

準此而言,張愛玲「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這名句,只是自戀狂張愛玲「臨水照花」,自戀自醉的囈語。是一句人格有偏差,心理有病態的自說自話。

 

 

■參考名句:一,我要的鏡子,只許照出我的美,不許照出我

                       的醜。

  二,我要的鏡子,只許照出我最優美的部分,其

  他的,我不要。

 三,要做我的知己嗎?只許讚美,不許批評。只許諂 

     媚,不許直諫。

 四,我沒有最不優美的部分,請乖乖閉嘴。我只有最

     優美部分,請大聲儘量說。

 五,歡迎反映我的最優美,拒絕任何相反的反映。

六,我的鏡子只用來照我屁股,因為這是我全身最優美的部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yc66&aid=52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