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治力與科學研究之關係 ( 續篇 )
2008/04/04 15:13:42瀏覽248|回應0|推薦0

幾天前( 7月30 )曾在奇摩知識網站上提問的網友,又提出了以下之問題,如何解缺除惑而讓人腦還原再生呢?!各位看倌不妨也與我一起舒活一下腦部的不同邏輯思維角度。

網友反問:


那比較精密,高科技的研究需要龐大的經費,怎樣可以不靠政府撥款 呢?如果只有小研究,那這樣怎樣可以達到科學發展的目標?時至今日,科學已經變成一種團隊研究,而非牛頓時代的單打獨鬥。因此科學研究同時也因涉及很多 人,而變成一種「社會」的問題,怎樣可以同時養那麼多研究員而不用大量的經費呢?


我的回答:


科學界有長期既存盲點及邏輯迷思,人類應先釐清一個觀念,是不是越奈米化、越無塵無菌、元素越珍稀少有、設備原料越昂貴、研發經費越龐大的、動員人數越多的、且越複雜繁瑣的,這樣才算是高科技與真正的科學?!如果是,我們該質疑這些所謂的高科技為什麼不但不能化解當前危機,反而還不斷地加深全世界的能源資源耗竭、生態環境污染與人類生存危機,而且從它一問世就要依賴人類餵養電力及持續添加動能,且分秒都不能休止?!再者,科研不應以其所須動用的經費、人力、物力、財力、政治力來論斷其是否小研究或是否高科技,而應以其科研成果對人類社會和諧互愛與地球生態循環永續之貢獻值到底能有多少而論定之?

再換個思維邏輯角度以言之,科研有二,『發明』是人類無中生有,虛擬猜想,自編自創,自玩自的,『發現』則是藉解讀天地間既存失衡缺陷而退減慣知假想,還原再生每人與生俱有之待啟原能;前者,所研發之科技產物只符合人類本位需求,未考量是否與周邊生態永續合,故其預算經費、風險係數、科研成本、社會失衡代價與天地反撲加壓逆能,必然會因顧此失彼掛一漏萬而越來越鉅大;後者,人類久慣成習之填鴨強記專業教育,若能被重新導注以思考『地球村生命共同體觀』,每一社會分子必能因時時在意及關心週邊生活百態與物理萬象之不勻衡,進而快速退減自我主觀意識,而還原出無私無我的寰化原能及再生出能與生態萬物合的再生法;故而,發現之負性效應最低,且最有益於科研與永續。

同理,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或者是活到老解讀到老?!應該是25歲前七分學習,三分解讀,25歲後三分學習長者之知技精髓,七分解讀社會生活百態與天地物理萬象之失衡及不足,同樣地,人類教育應該導引人只為了發明卻只換來稀落零星的緩慢改良或是應改以導引人之研發心態是為了化解世界既存缺陷及失衡現象而陸續大量發現能補平缺陷的簡易法與知技?!

原創之科技---難,補缺之科技---易。『發明』是自我的,單狹的,自私自利的,會製造缺口,會越來越不足,『發現』則是大我的,寰化的,雨露均霑的,會彌平缺口,會越來越足;前者註毀滅、後者主再生。運用及整合既有的現成人文精髓與科技資源,以補平不足待填之物理缺縫裂口乃~『發現』;未還原的萬物之靈發明可相戕互燬的核能武器與會遺禍破壞地球生態的科技產物,此乃~『發明』,不應稱之為發現,因為天地造物之物理方程之中,本無此一物。以發明,則常需委曲求全或同流而污於有限的有私政治力及依賴於龐雜的人力,財力,物力聊以短暫支撐;以發現,則65億天下蒼生求再生、求提升、求永續之無限支撐動能,將源源不絕,不請自來。同是科研,但基於兩種不一心態、認知與起原點,則其所將會造成之成果、走向與落實點,卻有完全異同之命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wui999&aid=175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