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讀人文與科技之混沌邏輯理論
2008/04/04 15:09:31瀏覽794|回應0|推薦4
(寫於民國96/12/15 17:57)

昨晚瀏覽到一節目其常邀所謂之專家大談闊論於風水地理外星人玄學神學秘學等,昨談及大陸崑崙山位處世界屋脊磁場殊異,自古常被道家或潛心修煉者視為靈修寶地而欲藉山脈週邊混沌之氣以還真成道云云,解讀此一混沌邏輯觀點很危險藉媒體散播尤甚,恐將誤導世人齊投入生命,虛耗於混沌而深陷不拔。


中國有天地混沌始起之說,西洋也有關於宇宙源起之混沌理論(Chaos),古今中外經典古籍也都有,但這並不代表此一邏輯理論已完整無盲點矛盾缺陷,已永不須質疑;解讀華字~混沌,有一體兩面三邏輯,知其三者則化沌濁而茅塞頓開而知化更生成新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則繼續不清不楚混沌不明,西洋Chaos之字意則是紛亂雜沓。


無論是人文或科技,人所應追求的應是越來越能清楚地明辨出是非對錯、理出不單偏不茫盲之完整進升之向,而非是以追求越來越混沌才是歸真還原之道、才是天地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否則,像乩童神棍之輩常陷入精神混沌,身不由己,豈不反成天下人可求真求實求完整之效尤及標竿?!如果這混沌單偏理論是對的,那麼,云云學子何須向師者長上效學求知以承接其畢生知技能量精髓?導師又何須循循善誘之?天下人豈不反應齊向精神病患者、頭腦不清者、混沌無知者學習才對?!


數理物理字理、天理地理人理之於世,都是在幫助人藉解讀週邊整體之應臻完整,以拔除人腦之自我假藉混沌意識而累積進化再生出思維精髓代表物之科技,科技就是人腦累進意識與巧奪天工技能所再轉化成實體、成大於、成續升的生命精髓代表之最,也是軟體與硬體、理論與實物一體兩面表裡如一之最終結合完美實踐,科學研究的目的不應著眼於鑽研如何讓人類可更好玩更迷戀更混沌,而應是要研天下十之八九不如意之源頭與如何被退缺突困而使得大家可重獲新生明天能越活越有希望,華字之究潛藏有上八下九之邏輯數理,世上獨一無二之五千年數理物理文字,冥冥之中似乎早已告知世人科研之應進方向。


然而今之科技在混沌不清者之金錢物慾牽引下,已快速量化成以嬉遊虛擬浪擲生命精髓的遊戲軟體及硬體來替代與時俱進不進則退之思維妍進 力,甚至於更變本加厲錯誤鼓舞了世人戮力競逐於外在軀體之氧化快且華而不實精美包覆而交互感染為奢逸糜爛搞怪自賤思想歪風之病毒帶原者與邪說歪理怪力亂神 之傳佈者,沉溺於虛擬假相幻想與不拔於遊戲殺伐世界之成人及我們的年輕下一代主人翁,其之意識混沌智能退化獸性高漲恐難以倖免,甚而人生難以順利地回歸務實的再升世界,更難以面對明日還原大眾之檢驗,這些阻斷人類進化之事實與印證,對證於混沌理論廣被大眾媒體與只知其一者所單偏誤引快速錯導為最高精神境界與長期被世人高高捧奉久久敬仰不疑,實脫不了干係。


物以寬廣橫向而行,人以精而立向進階;商要接官之再生法以支撐維繫企業生命之維新而持進不倒,官要接聖之簡易法退消解民商之生存瓶頸危機及補不足,聖則要將畢生寰化累進積知技能量精髓無私傳世於普天之年輕學子,孩子還要承藉聖賢之寰化思維精髓,以與時俱進地精密解讀聖賢之精髓有否已脫節而不符不進則退時性之所需與再宏觀解讀天地萬象社會百態之中有無遺漏之失衡不足及待補缺陷,而非只像昨今只偏重於單向強灌式填鴨記憶學習,孩子為明日的棟樑未來的希望,給予對的知識,孩子的未來空間與世界就有再生的可能,反之,若給錯了,孩子就必群起叛逆反撲未盡本職之父母長上官與以天下人典範自居之聖,世界就將永無寧日而往下沉淪無以為繼:天下之大,有否化解及突困之灋?!以物理性,壓力越大反彈就越大,以人原性,把人往上架升以代往下迫逼欺凌施壓他人,人抗力不生只有生互升精進再生之向,也惟有如此,老與民之有序進化層階,方能代代累進提升貫通相連而成循環永續一元復始,聖本就各自肩負著扶升大眾之責任使命與擁有藉人文軟體及科技硬體之與時並進,以導引社會與世人能量再升,其若繼續漠視單與周之相互連動關係而不省醒,則將是人民的不幸草原的野火世界的亂源。


人不應採駝鳥心態、不應兀自虛抱著一個自我虛擬單偏假想、不應將具有無限互升可能的有限生命寄托在只屬於過去片段時空的單一完整來混然忘我來找尋假我,人應實在的面對生命與勇於承擔起生命共同體之共責、人應持修於清新正氣與落實於篤實生命,不應執納於混沌濁識與寄生於空洞虛靈,人應藉助於解讀週邊天地萬象之物理折射潛訊與應達臻之大我完整,以退小我之自我假借與單一不完整,如此一來,不久未來的世人或有假藉退位,而眾人各各能自悟、知務實落實與歸真還原於本位、建成就於大眾與世界再持進續升之可能;腦以混沌自迷,人越發愚惑,腦以清澈自儆,人生不惑疑。

***   延伸閱讀: 人類社會的四個待進化層階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wui999&aid=175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