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文照摘:搜蚊探秘----蚊的科學淺讀
2015/10/24 22:34:14瀏覽3265|回應6|推薦67

原圖文請詳 http://kellenjiang.myweb.hinet.net/

搜蚊探秘----蚊的科學淺讀

壹‧寫於書前

有的人相信天才,正如哥倫布說過:「天才一直在那兒,祇是沒有被發現而已」。但是也有人不相信天才,羅丹也曾這麼說:「天才?絕對沒有的事,有的只是用功的方法和不斷的計畫」。然而,愛迪生說的最合實際:「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努力」。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最貼身的財富。人們因受教育而獲得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也因受教育而使人格成熟與健全。筆者從事國民中學基礎科教多年,自覺在科學教育的園地上,應盡一己棉薄之力去努力耕耘,使學生在強化科學涵養,建立科學態度的科教目標上,向前跨上一步。教學生涯中,每一新學年的開始,都不忘從任課班級遴選具有科學研究興趣的學生多人,編成若干個生物科學研習小組,利用課餘,定時進行各項科學專題探討的活動。根據平日觀察,參與研習的學生,在課業上都能倍加用功,在變化氣質方面,也有明顯的效益,一貫嬉戲無常的童稚習性,消失許多,日常生活有了「目標」,多了一份執著,興趣便油然而生,在長期薰陶之下,同學們更加知道怎樣去開拓和發展自己在理工自然科學方面的前程,歷年來,已有相當多人在大學理工課程方面有所成就。

然而,在研習工作推動當中,同學們最感困擾的,便是手邊參考資料的缺乏,如果能獲得合乎通俗性的、具有鄉土氣息的少年科學讀物,那麼,研習活動的成果,更能事半功倍。另外,在整個研習活動當中,我們體驗到,研習材料的取用,最為方便而幾乎隨手可得的,那便是蚊蟲了。更何況蚊蟲與人類的一生,關係十分密切。

蚊蟲在號稱文明的社會中存在,不僅象徵著落伍,而且,蚊蟲對人類身心的健康,構成重大的威脅及危害。至於消滅蚊蟲的工作,除了衛生行政當局,應該專司其責外,事實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盡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去配合,才可望成功。

目前,絕大多數的家屋,都是用紗門、紗窗將蚊蟲隔絕在居室之外,此外,更有使用滅蚊劑,和點蚊香,做為驅蚊滅蚊的武器。然而,所有這些措施及行動,都祇能治標,無法治本,防蚊之道,最根本的還是要教育全體人類對蚊蟲有深切的認識,建立防蚊抗蚊的共識,並且共同加入防蚊抗蚊的行動行列。

當筆者的小孩還在童年時,常常,半夜醒來,發現蚊子正在孩子身上,猛吸孩子的血,這時痛恨至極,我們夫婦為了保護孩子和自己,平常在夜晚就寢以前,必先在居室內巡視查看有沒有偶而溜進房子的蚊子的行蹤,必要時,一定採取行動,趕盡殺絕,這樣一來,往往要與蚊子周旋半小時之久,直到置蚊於死地,才會罷休,恢復平靜才能安心睡眠。如果您明白蚊蟲的可怕,您一定十分同意我們的做法。或者,讀者們不會相信,室內蚊子如何能夠拍打淨盡呢?理由很簡單,我們的居室,陳設簡樸,家俱不多,蚊子不容易躲藏。

通常在黎明時分,蚊子會聚集在玻璃窗或紗窗之上,牠們受光線誘引,急著要飛出去;傍晚時分,情形剛好相反,蚊子會飛聚在玻璃窗或紗門窗之上,急著要鑽進來,這時派電蚊拍上場,拍打蚊子最容易了,又者,讀者們也會說,張掛蚊帳不就得了,不然點蚊香或噴殺蟲劑,不更省事嗎?祇是因為個人的習慣,不太喜歡張掛蚊帳,除非,室內蚊子實在太多,至於,點蚊香或噴殺蟲劑,因為筆者個人的體質特別敏感的關係,平時不輕易使用,因此想到,如果,室內或床頭,能擺上一瓶無害於人體而又容易招引蚊蟲吸食之後斃命的所謂誘殺劑,那麼,偶而溜進房子的少數蚊子,便無傷人的機會了。

筆者當時服務的學校,教室中的櫥櫃和課桌內就是蚊蟲藏身的最佳場所,學生上學進入教室,蚊子便橫飛直衝,成群騷擾,相當霸道猖狂,這些蚊子,正是鄉下人家的屋內常可見到的白腹叢蚊,雖然是大白天,也照常叮人咬人,每日都弄得師生無心上課,教學效果自然不彰,特別是鄰近廁所的那幾間教室,情形特別嚴重。學校當局對蚊蟲肆虐的情況,相當重視,在實施大力掃蕩之後,很有成效。也因此,引起筆者研究蚊蟲的興趣,特別針對白腹叢蚊,進行培養、觀察、製作幻燈片;成立學生研究小組;記錄研究心得;參加科學展覽,佳績連年。上生物課時,將研究心得做為鄉土補充教材,啟發青少年研習蚊蟲的興趣。

為了喚起大眾對蚊蟲的普遍注意,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質,因此,不耑個人的知識淺陋,參考專家學者的著作,將平日研習蚊蟲所得的資料,其中較能引起少年讀者研究興趣的部份,做深入淺出的整理,彙編成冊,取名『搜蚊探秘』,因為匆促成書,才學粗淺,錯誤必然難免,深盼學界賢達,匡其不逮,勿吝指正,俾藉以實現筆者拋磚引玉的誠意。

貳‧古老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國度理,有一位好大喜功的國王,有一天,他親自率領部隊,征服了一個弱小的部落,當他得意的清點戰利品時,他發現了一個純金打造的小瓶子,瓶口卻貼著一張神秘的符咒,瓶腹周圍更刻上了蠅頭小字,仔細一看,竟是警告的誡語:「千萬不要啟開瓶蓋,神符封條尤其撕不得,否則必難收拾。」偏巧,這位國王,生性十分好奇,對著這幾個字,他越看越猶豫,終於還是把持不住地說道:「不信邪,我倒要看這瓶子到底有何神奇?」就在說話的同時,一伸手,拉下那張具有無比威力的「鎮魔之符」,剎那之間,昏天暗地,森冷的寒氣陣陣襲人,瓶蓋子猛然彈了開來,追風似的,急急衝出一群群狂亂飛舞盛怒無比的昆蟲,圍著這位國王展開猛烈地攻擊,當然,國王和他的國家的遭遇和下場,便是日日難得安寧,原本平靜的世界消失不見了,人類生活的環境不再美好清新了,自此以後,人間的苦難連連,疫病四起,人們口耳代代互相傳說:「蚊子是疾病之源,是上天用來懲戒世人的,要過好日子,大家要滅蚊」。大家心中十分明白,這惡魔之首的蚊子,正是當初逃出神瓶的最為兇惡的昆蟲之一。

故事說到這裡,讓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神秘小瓶子的傳說,是真實的嗎?可信嗎?當然,如今再不會有人去相信它了,由科學的角度看,傳說必竟只是傳說,完全不能證明什麼。

但是,當我們在工作、看書、寫字、談天時,突然發現一隻在我們裸露的臂膀上「盤旋」「著陸」正準備「飽吸」一頓的蚊子,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那數十世紀以前,在洞穴中生活的人類祖先一般無二的手法,準確而又非常快速地拍擊這卑小而又可惡至極的小東西。

時代巨輪不停地前進,到現在,人類殺蚊的方法,不斷推陳出新,不過,可以預測的是,這古老原始的拍擊法,是不會廢而不用的

我們在這本書,陸續要談到的所有資料,不再是傳說了,即使未經百分之百的實證,至少,也都具有科學上的推論性。

參‧推測蚊源

每一個人都要經過孩提時代,都會擁有各自的童年,也許你在看本書的時候,正是你童年生活的一部份,像大多數人一樣,童年時期總是充滿著想像與好奇,而想像與好奇,正是求知的動力,也由於求知本能的驅策,你必會想到一些有趣的問題,好比生命從那裡來?地球上為什麼會有生物?古老的生命形式是如何的?現今生物種類怎麼會有這麼多?甚至地球怎麼來的?整個宇宙又是如何出現的?像這一類問題,解答起來,似乎簡單,其實很不容易,誰都無法提出確切的證據,祇能運用想像、假設、與推測來說明這些問題。

因為我們不想離開主題太遠,我們只就地球上為什麼會有生物這個問題來討論,便可以大概地推測到蚊子的起源了,我們都知道,所有現在生活的生物,在當今的自然環境下,絕不可能自然發生,它們必需是由各自的親代繁延下來的,換句話說,沒有它們的親代,便不會有它們自己,以人類來講,沒有我們的父母,何來我們呢?所有其他生物,也都如此。但是,如果我們從自己一代一代地往上推,我們便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那便是第一位也就是最為古老的人類祖先怎麼來的?以目前生命科學的知識來說,這最古老的人類祖先,是由另外一種比他更原始,更早生存在地球上,而形像近似卻不盡相同的所謂類人猿類---橡猿演變過來的,再往上推,這類人猿類的遠祖,又是由另外一種像牠又不盡相同的生物演化而來的,這樣,一層一層的往上推想,便是每一種生物,最起初都是由另一種生物演變而來的。現在我們進入更深一層的問題,我們會問:那麼,推到盡頭,生物總該有個起源吧,總有最古老的生物祖先吧,在還沒有其他生物出現之前,這些,或者說是這個「生物元祖」是怎麼來的?是地球形成的同時便出現「生物元祖」呢?還是‧‧‧‧‧,總而言之,任憑是那一個最偉大的科學家,都無能力親眼看到當時的「生物元祖」真確現身的這一類事情的發生,「生物元祖」是地球上生命的開端,做為生命開端的它,絕不可能有它的親代的,所以它的出現是無中生有的,是自然發生的,不管我們如何想像,現今生物學關於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三種假定的說法(註一) ,第一種說法是「生物元祖」可能與地球同時出現,跟本沒有開端的問題,因為一有地球就有生物,依據這個說法,要問生物怎麼來,不如直接探究地球怎麼來。第二種說法,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祖先,可能是在當初,各自來自另外的世界,這另外一個世界,指的是太空或外太空的任何星球,這個說法,不太容易取信於人,除非當時「生物元祖」在太空中運動---迅速移動位置,進入地球的同時,有什麼特別的構造和設備,可用來抗拒運動過程中產生的超高溫度,或者用構造和設備來抵抗極度的寒冷,以及抵抗強烈的幅射等等,否則,這一說法,便難於成立。第三種說法,便是剛才述及的想像生命在地球上無中生有,此外,生命起源問題,尚有宗教上的特別說法,那就是神造萬物。現在我們就第三個說法來談一談,生命究竟在當初,如何無中生有,1936年歐培年(註二)出版「生命的起源」一書,書中合理地假設生物在數十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的情況,以後生化學家,終於根據他的假設,在試管中模擬當時地球上的環境,進行實驗,確實證明歐培年有關生命起源的假想,由是,科學家們便認定地球在原始情況下,大氣層中的混合氣體是氨、甲烷、水蒸氣和氫氣 (不同於現時的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一些稀有氣體) ,這些混合氣體,受到來自太陽的紫外線的強烈照射,以及,強烈的閃電和雷擊,起了相當程度的化學變化,形成了生物體基本的組成物質,即是所謂的原生質等等的有機物質,這些生成物,掉落在當時的海洋,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了最簡單的生命形式,一般相信,這些最古老的原始生命,便是類似當今藍綠藻之類的生物,在這方面研究的科學家中,最有名的是米勒(註三) ,他在1953年,成功地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將假想中的地球原始大氣,也就是氨、甲烷、水蒸氣和氫氣等混合氣體,裝入在特殊設計的密閉試管中,經過試管內部相當長的時間的強力放電,結果,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液體,分析之後,發現其中有很多種類的生命基質,即是氨基酸之類的物質生成,米勒的這項實驗,的確證明了生命可以在當時的地球上無中生有,根據這個說法,可以肯定生命的形式是不斷地隨著時間的累積在演變著,而蚊蟲就像其他所有生物一樣,祇是生命在整個時間巨流裡,演化出來的具有特殊構造和生活形態的生物種類而已,蚊蟲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昆蟲綱生物,由化石上研究,昆蟲類生物,早在四億年前的地球上,便已興起,換句話說,蚊蟲是演化了四億年之久的昆蟲的一員,因此,要說蚊蟲的起源,祇有一個答案:蚊蟲是生命世界演化的產物。

註一、請參考戈定邦等編著高中生物學生命的探討下冊第252

註二、歐培年是俄國科學家Aleksander Ivanovich Oparin,他認為地球的原始大氣是氨、甲烷、水蒸氣、和氫氣等混合氣體,在早期的地球,這些混合氣體,可以形成有機化合物,演變成構造簡單的原始生物。

註三、米勒(Stanley Miller)19535月,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題為“在原始地球可能的環境條件下,氨基酸的產生”一篇文章。

肆‧疫病魔使

蚊蟲是病魔的化身,是疫癘的鬼差,根據科學家研究蚊蟲所得資料,綜合得到下述傳播疾病的事實:

疾病名稱

病媒蚊

埃及斑蚊

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血絲蟲病

熱帶家蚊

瘧蚊

日本腦炎

三斑家蚊;環蚊家蚊

蚊蟲是這麼多疾病的傳播者,是人類健康的大敵,蚊蟲曾經奪走了千千萬萬人的性命,有一個作家這樣寫道:「蚊子之可怕,千百倍於眼鏡蛇、鱷魚與老虎」,因此,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的蚊蟲,我們不能不戒慎小心,然而,要避免被蚊蟲叮咬的最好方法,便是積極地撲滅它,清除它的孳生場所,叫它沒有繁延後代的機會,科學家正埋首在實驗室研究與蚊蟲作戰的各種策略。

會致人於死命的蚊蟲,多半分佈在亞洲與非洲,而北美洲與歐洲的蚊蟲,除了給人們帶來刺痛、奇癢與發炎以外,幾乎很少有什麼奪命的種類,即使如此,那兒的蚊子,也是足夠另人厭煩的了。

伍‧蚊媒疾病

昆蟲之中會把疾病帶給健康人的我們特別稱它為病媒昆蟲,牠們攜帶各式各樣的病原生物,到處傳播各種可怕的疾病,蚊子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病媒昆蟲在公共衛生的管理上顯得特別重要。

在歷史上,病媒昆蟲曾經不只一次造成人類巨大的禍害,例如,從前羅馬帝國的滅亡,瘧疾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黃熱病的流行,也曾經迫使巴拿馬運河為之停工,十四世紀25,000,000人死於鼠疫,歐洲戰爭時2,000,000人罹患斑疹及傷寒;拿我國來說,1918年,大陸東北地區流行鼠疫,也死了500,000人; 1933年,全國有十多萬人死於霍亂的流行;1935年,江蘇北部200,000人死於黑死病(一種鼠疫) ;鼠疫、霍亂、斑疹及傷寒,就是由跳蚤、蒼蠅、臭蟲為媒介,傳染給人類害病的,全球因患瘧蚊傳染的瘧疾而死亡的人數至少40,000,000以上,因此,跳蚤、蒼蠅、臭蟲和蚊子都屬於病媒昆蟲。亞熱帶的台灣,病媒昆蟲容易孳生,瘧疾和登革熱也曾經廣為流行,血絲蟲病和日本腦炎,每年也常有病例發生,而登革熱,全島感染人數,每年往往上千,甚至,最近幾年總在數千人以上。

  病媒昆蟲為害人畜的方式不外乎毒害、寄生、疾病傳播等等。有的種類更是三個方式一起「施行」,以蚊子為例,它們用口器、刺傷動物的皮膚,注入唾液,使受害者皮膚紅腫、又痛、又癢,這種為害方式就是毒害,有的蚊子,更由於一叮一吸,而使得本身所帶的病原生物,進入受害動物體內,這些病原生物,就此寄生動物體內,更有甚者,由於病原生物的寄生,引發各種疾病的蔓延傳染,蚊蟲因而又是傳播病病的罪魁禍首。

  病媒蚊子的傳病過程是:首先,它必須先叮咬已經患有瘧疾、黃熱病,或其他蚊媒疾病的病人,將帶有病原生物的血液吸入腹中,以後的好幾天,病原生物在這隻蚊子的腹部繼續繁延發展,由腹部而至唾腺,都寄生了病原生物,當這隻蚊子,再度吸食另外一人的血液時,這病原生物便像醫生打針似地進入這人體內,就這樣,疾病藉著蚊子的吸血行為而在人類之中,開始傳播起來。以下,我們就各種蚊媒疾病逐一介紹:

一、瘧疾:

由已經感染瘧疾原蟲的瘧蚊叮咬而發病,此病的臨床症狀是週期性地發冷、發熱、盜汗。瘧疾原蟲在蚊體的胃壁及唾腺寄生發育,在人體則寄生在紅血球,除了人體外,猴類、鳥類、 家畜也都發生瘧疾。

瘧疾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極容易傳染而大為流行,整個地球上,每年差不多要發生2,000,000個瘧疾病例。在美國,瘧疾祇見於南部,每年大約有一百萬個病例,其中有5,000人會因此而喪命。在印度每年有100,000,000個病患其中1,000,000人不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類對瘧疾感到極端的恐懼,束手無策認為是無可逃避的天劫。

使人類感染瘧疾的瘧疾原蟲有四種,這四種不同的瘧疾原蟲分別由不同種類的瘧蚊做為傳播瘧疾的媒介,第一種是間日瘧原蟲,學名是Plasmodium vivax,由一種最普遍可見的瘧蚊傳播,一旦感染這種瘧疾原蟲的人,將患瘧間日瘧疾,此病的潛伏期為六天,一般人在被攜帶有這種瘧疾原蟲的雌性瘧蚊叮咬後的第14天,開始發冷發熱,而且,此後發冷發熱的症狀是週期性的發生,那是因為瘧疾原蟲在患者的肝臟細胞內繁殖,每48小時完成一個生活週期,以後瘧原蟲進入患者血液,病人便開始發冷發熱,首先,病人感到極冷,這時就是所謂的冷期,皮色發紫,牙齒格格作響,身體劇烈打顫,如此延續一個小時後,進入熱潮期,體溫直升到華氏107度,皮膚熱燙而乾燥,頭部嚴重疼痛,熱期延續兩個小時,進入發汗期,身體大量流汗,體溫恢復正常,頭疼消失,這個時候,病人體力雖然衰弱,但是,覺得好多了,如此的症狀,每兩天要發作一次,所以,稱做間日瘧。第二種原蟲叫做卵形瘧原蟲,學名Plasmodium ovale 發病週期與間日瘧有顯著不同。第三種原蟲叫做三日瘧原蟲,學名Plasmo molariae,感染的瘧疾叫做三日瘧,潛伏期1840天,每72 小時發作一次,發作時間也比間日瘧時間更長 。第四種原蟲叫做惡性瘧原蟲,學名Plasmo falciparium 惡性瘧原蟲引發惡性瘧疾,或叫夏秋瘧疾,每天不定時發寒熱一次,是所有瘧疾中最為嚴重的患者,幾乎很少能夠存活,潛伏期是12天,惡性瘧疾的症狀是昏迷,口中呢喃,數小時內可導致死亡,患者至死一直不能回復清醒,不過,另外有的症狀是排泄黑色尿液,那是因為紅血球被解體而形成的,又有的症狀是嘔吐不止與腹瀉,體溫降低,惡寒,通常瘧疾的診斷是取患者的血液檢視其中是不是有瘧疾原蟲而確定。

瘧疾的治療一般是採取化學療法,給與患者服用含有奎寧的成份的藥物,在許多瘧疾流行的地區,這種療法一直有效,祇是要完全清除瘧原蟲卻極端困難,因此,治療要不斷據繼續一段時間,防止復發,感染過瘧疾的病人康復後往往稍為具有免疫的能力。

回過頭來,附帶介紹奎寧,在南美州原產有一種樹,叫金雞納樹,由此樹提練的一種植物鹼,便是奎寧,瘧疾流行時,曾經大量製取奎寧,以遏止其蔓延,除了治療瘧疾外,奎寧也可用來舒解頭痛、神經痛等,在1639年,金雞納樹曾經從秘魯移植到歐洲。

1984220日,英文中國郵報報導219日發自巴西聖保羅的美聯社電文,全文如下:「一名巴西科學家,路易茲希爾德布朗說,在五年內將可大量生產抗瘧疾的疫苗,以應付日漸增加的瘧疾患者,他又說,瘧疾有正在從世界各角落反撲過來的跡象,以印度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年有 10,000,000 名瘧疾患者,到1950年代,降至每年100,000個病例,但是,現在又增加到每年有5,000,000名患者,因為,瘧蚊已經發展了牠們自己對殺蟲藥劑的免疫能力,目前,在巴西有250,000人患有瘧疾,儘管在1950年代,巴西已將瘧疾清除淨盡」路易茲刻正在巴黎的巴斯特研究院研究瘧疾疫苗的製造,疫苗在猴子身上試驗極為成功,可是,人類並非猴子,是不是有效,還在努力階段,而且,目前尚無法大量生產此類疫苗,不過,他相信五年內情形將有可觀」。

  另外,據中國時報1985525日報導標題為美實驗中國古藥方,擬以苦艾治療瘧疾,全文如下:華盛頓23日合眾國際社電,一位研究人員,今天表示,美國政府科學家,正在栽植艾屬植物,以實驗中國古代利用草藥治療瘧疾的藥方,研究人員克雷曼說:華特裏德陸軍研究中心,希望栽作人員能收獲四萬磅(合一千八百公斤)的苦艾,從其中,將能提煉出約11(合五公斤)抗瘧疾的有效成分,克雷曼為該中心實驗診療部門有機化學小組的負責人,他說在中國大陸上,此種成分已在動物和人體上進行試驗,並發現與目前用來治療瘧疾的奎寧,同樣有效,他說:由於亞、非洲及中南美洲,某些流行的瘧疾,已對氯奎寧產生抗藥性,此方面的實驗格外重要,克雷曼在談到苦艾的療效時表示,目前,「正需要新的藥物,苦艾之出現正值其時」。

二、登革熱:

又名裂骨熱,此病由一種濾過性病毒所引起,在病人發病前一天,病毒已侵襲全身,其症狀是突然間急性的發燒與冷顫,嚴重的頭痛,肌肉痠麻及骨關節劇烈疼痛,體表大量冒汗,第三天皮膚出現疹子,接著症狀迅速消失,好像病人就快好了,一般可是48小時之後,症狀再度出現,而且持續36小時以上,痊癒期很長,換句話說,要很久一段時間,才會復原,沒有什麼特別的治療方法,病人往往心志沮喪,祇是此病很少致死,一次感染,可以有六個月甚至數年的免疫。

登革熱是急性傳染病,熱帶地區十分普遍,亞熱帶甚至溫帶地區,偶而也有流行,1928年,埃及和希臘都曾經一度廣泛傳染,第二次世界大戰,新幾內亞及夏威夷也發生病例,若干年前美國南部的幾個州,特別是佛羅裏達州也鬧得很嚴重。

登革熱在台灣也經常發生,每年出現的病例總在千人左右,2002年,台灣南部,特別是高雄,鬧得人心惶惶,據衛生單位統計,全省病例高達3000人以上。  

登革熱傳染的途徑,是患有登革熱的病人,在發燒的最初48小時內,或發病前的68小時及發病前3天,被埃及斑蚊叮咬,經過12天,這隻斑蚊便終生具有傳播此病的能力,被此斑蚊叮咬過的健康人,在410天後發病。另外,黃熱病也是由埃及斑蚊所傳播的,所以這兩種病,常常在同一地方流行,有些學者認為,同一隻蚊子,可能同時帶有這兩種病的病毒,可是,在東半球的某些地方,登革熱十分常見,而黃熱病卻不曾發生。在台灣省,白線斑蚊也傳播登革熱。

三、黃熱病:

是一種急性傳染病,現今,祇發生在非洲西部和美洲的某些地方,

由於醫藥衛生等各方面的發達,黃熱病的區域性蔓延,也逐漸受到控制,黃熱病不會經由人與人的接觸而傳染,它必須由埃及斑蚊叮咬發病才幾天的病患,再經過12天以後,氣溫在華氏68度以上,這隻蚊子才變得具有終生傳播此病的能力,因此,避免蚊子叮咬,是預防此病最好的方法。

北美洲、歐洲都曾經在1819世紀鬧過黃熱病,那是輪船上,露天的水桶,蓄養了由其他地區,繁殖來的無數斑蚊的結果。

與登革熱一樣,黃熱病也是由人體感染了某些種類的濾過性病毒而發病的,能導致肝、腎、脾、心等器官病變與發炎,潛伏期36天,在許多病例上,症狀都很溫和,有發燒、輕微頭疼以及黃疸的現象,但是也有嚴重的情況,如突然發病,急性虛脫,發燒、脈搏跳動速率緩慢,全身性疼痛,黃疸、腎功能降低,甚至衰竭,出現蛋白尿及無法克制的嘔吐,由於腸胃道出血,導致嘔吐物呈現黑色的狀態,患者時常在第6天到第9天死亡,嚴重病患的死亡率高達60%

黃熱病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但是,注射疫苗可以達到有效的預防。

四、日本腦炎:

三斑家蚊與環紋家蚊是此病的病媒蚊,牠們傳播日本腦炎病毒,破壞病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是發燒、頭疼、頸部僵直、呼吸及吞嚥困難、肢體攤瘓暈迷、耗弱等,死亡率20%19歲兒童容易感染,本病無特別療法,可注射日本腦炎疫苗來預防。本省(台灣省)每年七、八月間,常有日本腦炎病例出現,198579日、10日電視報導,「本年至今已發現82個疑似日本腦炎之病例,其中2名已經死亡」,可見本病在本省仍存有潛在威脅,而撲滅家蚊、注意居室及社區衛生之整潔是十分重要的。

五、斑氏血絲蟲病:

本病在台灣,主要的病媒蚊是熱帶家蚊。澎湖、及南部的某些地區,是此病的發生地,病人被蚊子叮咬以後,血絲蟲的幼蟲順著血液進入蚊子的胃內,穿過胃壁,再進入蚊的胸肌,至此已發展成具有傳染能力的血絲蟲幼蟲,然後進入蚊子的小唇,這蚊子再去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血絲蟲便進入人體,在人體的淋巴系統內發育成熟,產生幼血絲蟲使結締組織增厚如象皮,所以此病又叫象皮病。

陸‧蚊婦為禍

蚊子,英語系的西洋人叫「mosquito」,在西斑牙,它的意思是小蠅「little fly」,這種說法,大概是牠們的長相,都是在胸背處長出一對具飛行能力的翅膀,另一對翅膀退化成小小的棍棒形狀,它的功能是讓飛行時能夠平衡,蚊子和蒼蠅是有親戚關係的,也因此牠們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地位,都屬於雙翅目,科學家把吸血的蚊類,列為蚊科中的真蚊亞科,主要就是因為牠們會吸血,而且,也因為牠們的頭、身體、翅和腳也和蝴蝶相似,長滿細小的鱗片。

儘管蚊子的數目龐大,但是,實際上會咬人吸血的蚊子,在所有蚊子的個體數目中,祇佔半數左右,因為,只有雌蚊才會肆虐,才真正是麻煩的製造者,牠們在人類之間叮咬傳播疾病,製造人類的禍患和災難,事實上,溫血動物如豬、牛、羊、馬、狗、貓等哺乳類和雞、鴨、麻雀等鳥類,都是牠們吸血的對象。雄蚊是不吸血的,絕對不會咬人和其他動物,雄蚊吸食植物汁液過活,如果,你居住的處所祇有雄蚊,就不用擔心牠咬你,如果這個世界祇有雄蚊,那人類也不會因為蚊子的存在而感覺無比厭煩了。但是蚊子和其他許多生物一樣,有雄蚊便會有雌蚊,雌蚊在產下牠們的卵以前,是一定要吸血的,沒有吸血牠們無法獲得特殊的蛋白質,而產下能孵出幼蟲的卵。在蚊蟲世界裡,雌蚊顯然佔有性別上的優勢,牠們生活得比雄蚊還要長久許多,牠們用以吸血的吻管要比雄蚊的細長而且尖銳,牠們飛得比雄蚊還要遠。牠們和雄蚊一樣,從果實、花、葉吸食含糖量豐富的植物汁液,蚊子以糖分產生體能和維持生存。

當雌蚊吸血的時候,牠用吻管輕輕地刺入溫血動物的皮膚,吻管最外層的構造叫做上唇,吻管刺入皮膚時,上唇會往上折回,同時吻管內部會分泌唾液,注入被害動物的皮膚內,唾液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和發生潤滑的作用,但是也使被吸血動物在事後發生過敏反應,腫成小包而奇癢無比。當吸血完成,吻管又慢慢地抽出,上唇又回復原狀。

除了以吸血與否,來區分蚊子的雌雄以外,雄蚊的觸角十分精細,看來很像兩把刷子,雌蚊的觸角比起雄蚊的,就顯得疏落許多了,觸角上的毛又小又少,而且又短,稀稀鬆鬆地排列著,由這一特徵,也很容易辨別蚊子的雌雄了。

雌蚊的壽命由30天至數個月不等,某些種類,甚至可以縮處在地窖、山洞、樹穴、馬廄等地方,度過嚴冷的冬天。一個季節下來,雌蚊在死亡之前,可以產下三千個卵左右,如果環境良好,經過受精的蚊卵,差不多祇要十天左右,便可以羽化成蚊了。

剛羽化成蟲的雌蚊,第一天是不會咬人的,那是因為蚊子的吸血行為,是由腦部所分泌的一種荷爾蒙所管制的,在牠要進行吸血以前,此種荷爾蒙必需已經

形成。

柒‧親〝熱〞的吻

人類為什麼會吸引蚊子呢?即使在黑暗之中,蚊子也會察覺到你的存在,對著你毫無戒備的裸露的肌膚,緊迫叮人,展開親熱的襲擊,為什麼呢?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會招惹蚊子的麻煩?為什麼有些人就比較幸運,蚊子總是對他敬而遠之呢?是人身上有些什麼特別的味道嗎?著名的蚊蟲研究者布朗,為了解開這個迷題,做了一項成功的實驗,他在一間滿是蚊子的實驗室,擺設了兩具橡皮做的假人,假人的體內,預先充滿了二氧化碳的氣體,假人之間的距離6呎,實驗開始,二氧化碳被控制著不冒出來,就沒有蚊子被吸引過來。但是,如果利用自動控制系統,將二氧化碳以人的一般呼吸速率施放出來的時候,立刻吸引了成群的蚊蟲,

衝著假人的頭部飛了過來,就像對著真人攻擊一般,在假人身體上尋尋覓覓地找著可以吸血的部位叮咬,可見有二氧化碳加上既濕且熱的環境,便容易吸引蚊蟲。

除了頭部誘蚊以外,動物的皮膚也施放二氧化碳,祇是沒有口鼻呼出的濃度高而已。另外,皮膚本身的濕度和溫度,也容易引起雌蚊吸血的狂熱,蚊子的一對前腳的跗節,具有偵熱系統,對熱的感覺像雷達一般靈敏,這樣便解釋了為什麼皮膚的表層,溫度高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吸引蚊子。曾經有實驗顯示,經過人工方法,降低體表溫度的人,很少會被蚊子咬的。在誘蚊研究方面,發現除了二氧化碳,體表發散的氣味,也是一項吸引蚊子的因素。其他,在血液和汗液中,都含有吸引蚊子的成份,在物理因素方面,色彩和光線,也會影響蚊子的行為,多數的蚊子,喜歡較黑暗的色彩與光度,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蚊子比較喜歡叮咬穿著深色衣服的人。在非洲,黑種人的皮膚比白種人更容易接受蚊子的「熱吻」。

但是,以上的許多因素,都不能解釋為什麼蚊子喜歡成群地繞著教堂尖頂或煙囪頂端飛行,而且,蚊群聚結的數量過度龐大,好像煙霧彌漫一般,以致於曾經讓人們誤以為發生了火警,虛驚一場。

蚊子喜歡在建築物頂端以及圍牆、樹離等突出的地方,聚飛舞,形成所謂的「蚊柱」,目的在進行雌雄蚊的配對,也就是進行集體結婚的舞會,順利完成覓偶交配行為,以便繁延後代,通常在蚊柱內,成羣的雄蚊,循著「8」字的路線,來回飛行,雌蚊也隨著加入蚊羣,共同舞著浪漫的結婚進行曲。

全世界吸血的蚊子約有2600種之多,牠們在生理上的差異極小,但是牠們之間的生活習性卻有極大的不同,有些種類的吸血活動是在夜晚,有些只在黃昏進行吸血活動,有些種類卻是在白天也吸血,24小時都在進行著吸血的活動。由此可見,一日之間的不同時段,也是吸引不同種類的蚊蟲的因素之一。

捌‧行蹤詭秘

也許,你曾經有過如下的經驗:偶爾,當你在臥房就要入睡的時候,有少數一兩隻偷溜入室的蚊子,不停地飛繞在你的床頭,嗡嗡地發出令人不安的聲音,你正要睡著,卻不得不翻身起床努力搜尋追殺一番,然而,毫無戰績可言,只不過是換來短暫的聽不到嗡嗡聲而已,折騰了一陣子之後,也換來一身的疲累,躺下來就要闔眼而眠,耳邊又響起了那股惱人的聲音,於是,你又起來搜索,卻又偏尋不著,如此這般,來來回回地捉弄你,你心頭當然恨極了這可惡的蚊子,拿牠沒辦法,因為你不喜歡張掛蚊帳,而且,對蚊香及各類殺蟲劑十分敏感,否則好辦,現在,你困住了,奈何不得,祇好任憑牠處置,要不然,一夜失眠也是難受,你至此完全投降,很快便便又回夢鄉,這時,蚊子極為溫和地停落到你毫無知覺的肌膚上,滿足了牠嗜血的慾望,等到你有所察覺,一覺醒來,牠已遠走高飛,消失無蹤,祇留下讓你又痛又癢又腫的小包包,做為牠酬謝你免費提供餐飲 的禮物------一個惱人的「紀念品」。你能說蚊子不詭秘嗎?

玖‧明搶暗偷

進入四月份的季節,已是初夏的氣候,各類蚊蟲百倍活躍,若是居室衛生條件差,就真如治安情況不良的地區一般,鬧起盜賊,猖狂無比。話說蚊類之中,有的生性十分強猛,吸血行為簡直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稱得上是霸王式的或強盜式的,不管你有沒有注意牠,牠就是要吸血,例如有一種叫做白腹叢蚊的母蚊子,便是屬於這一類型,一般來講台灣農村的鄉下人家,屋子內外,到處可見白腹叢蚊的蹤跡,此蚊的體形要比熱帶家蚊大上一倍,傍晚時分,房屋入門處,即是所謂門檻附近,放置鞋子的地方,白腹叢蚊常會成低飛,距地十公分左右,尋覓血源,這時,你若適時出現,牠們便來享受晚餐,你可以一面注意看著牠,牠會毫不在乎的停落在你的腳上、腿上甚至大大方方的就在你的手臂上,大塊朵頤,當然,你必定會對準牠一掌拍打下去,如果,揮掌落空,沒有打著,假如,牠也意識到你對牠不懷好意,這時牠會找個高處,通常在屋內,是天花板或牆上之類的地方,歇歇腳,假如你真緊追不捨的話,牠往往難以逃命,因為牠太過大方,不知隱敝躲藏,而且比起一般的蚊子,牠的體積算是相當龐大,回過來說,如果,牠尚未發覺你對牠已經懷有敵意,雖然你一擊落空,牠仍會積極地找你麻煩,這種蚊子,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論白天夜晚,都有吸血行為,為此,白腹叢蚊,我們可以稱牠是蚊中強盜------蚊盜。

與白腹叢蚊大異其趣的是熱帶家蚊,熱帶家蚊白天一大早便躲到陰暗處所,停息去了,例如,床底下或櫥櫃的角落等等地方,在房間內,白天很難找到牠,傍晚約莫五、六點的時候,牠開始出來活動了,牠會趁你不及注意的時候,展開偷襲,比如當你聚精會神地做靜態工作的時候,或者是你睡覺的時候,由於牠體形較小,牠攻擊你,你毫無所覺,所以,牠常常是成功的偷襲者,如果,你一覺醒來,發現你的手臂上或者身體的其他地方,有著許多紅紅的像疹子似的圓形小斑點,這正是熱帶家蚊一個晚上的成就,傑出的紀念品,這斑點要一個星期或十天左右才會消失。熱帶家蚊的吸血活動神出鬼沒,十分狡獪,行徑一如小偷,所以我們似乎可以給牠一個渾號,蚊中之賊------蚊賊。

顯然,從人體吸取血液,蚊賊比蚊盜容易得手。

炎炎夏日,「血的盜賊」四下為亂,當心賠了血液,還要鬧病,可真划不來。

附帶一提,受光線誘導的影響,蚊賊----熱帶家蚊,清晨六時出窩去,黃昏五時入門來,因此,徒手擊殺熱帶家蚊,最好的時間和地點,便是晨曦或薄暮在你家的門窗玻璃之上,但是請你務必要「小心玻璃」。

拾‧無人倖免

蚊蟲------這小不起眼,脆弱無比的昆蟲,無時無地的對人類造成傷害,凡是地球上的人,不分紅、白、黃、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貧、賤、富、貴,不分東、西、南、北,凡是人,當然,都是牠攻擊的對象,而且,從有人類以來,幾乎無人一輩子都能逃過牠的襲擊,人們莫不留下可恨的記錄,你敢說你一輩子都不會或都不曾被蚊子咬過嗎?儘管牠的身子多麼輕盈,多麼微細,但是,牠的整體數量,牠的繁延能力,以及牠給人類帶來的禍害,在在足以引起全體人類的關切。

拾壹‧無處不在

人類重視蚊蟲的理由,除了因為牠是疫病傳播的媒介之外,就是牠的分佈面積極為廣大,即使酷寒如南北極的地帶,蚊蟲在生物界扮演的角色一如溫帶與熱帶,地處北極的加拿大與阿拉斯加等地,某種斑蚊的卵,是產在當春天來臨時,冰雪溶化以後,可以積水的淺凹之地,而且,這些卵要經過冷凍乾燥一段時間才會孵化,曾經有研究報告說,這些卵在被水覆蓋以前,它們的孵化能力可以保持五年之久,換句話說,現在生出的卵,五年後的今天仍可以孵出幼蟲----孑孓,北極的這些蚊蟲,耐力極強,在凍結成冰的池塘中,被發現的孑孓,當冰塊溶解之後,竟然能夠繼續成長為窮凶惡極的蚊蟲,而赤道地帶,氣候極熱,水源極少的沙漠,蚊蟲也是十分活躍。

隨著蚊蟲種類的差異,其幼蟲的習性極為不同,有的種類喜歡鹼性沼澤地,有些則是喜歡淡水處所,有的生活在富含腐敗有機物的污水中,有的又只生活在山區冷急的溪水中,又有的種類卻只在動物排洩物,如豬的尿水池中產卵發育成蟲,有的種類更是教人驚奇,牠的孑孓竟然是生活在北方沼澤地區的一種捕蟲植物,叫做瓶子草的捕蟲液中,有的種類的幼蟲和蛹可以不到水面來換取新鮮氣,以行呼吸作用,而是直接用呼吸管,插入名叫貓尾的水中植物的幼嫩多肉的根部組織中,以獲得氧氣,除非蛹將羽化成蟲,否則,牠們是決不會到水面上來的,因此,在水面上灑佈煤油,或其牠除蟲油之類的水面藥劑,對牠們是絲毫不能傷害的,另外,有的種類的蚊子,性喜在已死或將要枯死的陰暗樹洞中,且帶有酸性的水質中產卵繁殖,又有的種類牠的幼蟲都是在池塘或湖泊中見光的地方渡過的,今天,即使科技十分發達,殺蟲利器不斷翻新,蚊蟲的嗡嗡聲,仍然不時的地,可以在一萬呎的高山上,以及地面下四千呎處溫熱的煤坑內聽到,總之,整個地球上,吸血蚊子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吸血蚊蟲看似脆弱,其實,牠適應環境的能力是極強的,目前,全球吸血蚊子的種類有2600種之多,僅在台灣一地,即有130種的紀錄。

拾貳‧聲音傳情

蚊子頭部長出毛茸茸的觸角,對於空氣中傳來的聲音十分敏感,功能類似高等動物的耳朵,是蚊子的聽覺器官,雄蚊的觸角非常發達,主要是用來完成交配目地的,這在昆蟲是獨一無二的。剛羽化的雄蚊,在最初24小時是十足的聾子,羽化的時候,觸角上的毛刷子,如同翅膀一般地伸展開來,同時乾燥,乾燥之後的觸角,對於雌蚊飛行時,翅膀拍擊空氣而發出的嗡嗡聲,便變得非常敏感了,即使是夏天既濕且熱的大地,這嗡嗡聲時常夾雜著許許多多的糟雜聲響,雄蚊仍會利用牠們的觸角,清楚的判知雌蚊的方位,迅速無誤地飛去,加入充滿羅曼蒂克情調約會的蚊羣之中,與雌蚊完成了交配的任務,之後便可以繁延蚊族子嗣。

雄蚊完成交配後的1020天便告斃命。

雄蚊觸角上的觸毛,感受到雌蚊飛行發出的特有嗡嗡聲時,觸毛會一致震盪擺動,因而,引發雄蚊觸角上的感覺細胞發生振動,將訊息傳到雄蚊的腦部,由於觸毛具有這樣的功能,雄蚊便能夠察覺雌蚊的「聲音傳情」。

人們曾經嘗試過許多人造的器物,來發出類似雌蚊這種特有的嗡嗡聲波,設法誘殺參加繁殖約會的雄蚊,期望能因此而降低蚊蟲族群的數量。例如,在一個育滿雄蚊的籠子上,敲擊音叉,發出的聲響,也會使雄蚊觸角上的感覺細胞發生振動,因此,籠子內的雄蚊羣便會猛烈的對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直衝,卻因撞擊籠子四周的網子而狂亂不已,可惜,因為誘蚊的有效距離,祇能達到幾碼遠的地方,所以,效果不彰,要不然,便能夠利用音叉所發出的聲音,來誘殺野外的雄蚊了。另外,有些電桿上的電線,也會像雌蚊一樣,不斷發出類似雌蚊特有的嗡嗡聲波,也一樣非常羅曼蒂克的,使許多急著參加約會的雄蚊,誤投誤撞地以悲劇收場。

拾參‧發生經過

如果我們研究蚊子的發生過程,便可以對一般昆蟲的發生經過有所瞭解,昆蟲的一生,有的種類由幼蟲到成蟲,形態完全不一樣,而且,要經過蛹的時期,這樣子的昆蟲,例如,蝶、蛾、蚊、蠅之類的,便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另外,有的種類,例如,蟑螂、蝗蟲、蜻蜓、螳螂等的幼蟲和成蟲的形態,並沒有很大的差別,牠們不須要經過蛹期,這一類昆蟲,便是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專說蚊子的生活史,一旦,雄蚊找到了牠的配偶,完成交配以後,雌蚊體內的儲精囊,便儲存了無數的雄蚊的精子,這雌蚊以後產卵,便不需要再行交配,每一個產出的卵,便都是受精卵,奇妙的生命過程便由此發生了,但是,蚊子產卵以前,牠必須吸食溫血動物的血液,從血液中獲得了必要的一種蛋白質,之後,受精卵生下之後,才能健全發育而孵化,換一句話說,未吸血的雌蚊,即使會產卵,也是無法發育孵化的,不過,這種情形是不可能的,因為蚊子體內的荷爾蒙,一定會驅使牠先去吸血,雌蚊在飽食一頓血液之後,二或三天,便會尋找合適的地方,至少是有水的地方,或者是水邊,開始產卵,產卵數由100個到300個以上不等,看種類而定。有一種叫黃尾家蚊的,甚至,一回要連續產下600個受精卵,祇是,這種黃尾家蚊的幼蟲是十足的肉食性,牠不但會將熱帶家蚊等不同種類蚊子的幼蟲吃食淨盡,甚至,同胞兄弟姊妹都會自相殘殺,在實驗室內培養的幼蟲,仔細觀察,發現同一雌蚊生下的幼蟲,到羽化成蚊,已然剩下五、六隻而已,至於卵的顏色,大多數種類都是黑色的,有的則是淺淺的褐色,不過,剛產下的卵都是白色的。不同種類的蚊子,產卵的地方有所不同,大部份的種類,卵是產在靜止的水面上,例如,池塘積水的泥坑、廢棄而盛有雨水的人工容器等等,另外,有些種類,卵是產在積水的樹洞,也有的產在急流而清澈的溪水,然而,最為奇怪的是,極少數的種類,竟然非常不可思議的,竟然將卵產在一種豬籠草的瓶狀捕蟲葉內的特殊水液中,當然,這些蚊子的幼蟲和蛹,也在這特殊水液中生活成長。

大多數種類的雌蚊,例如家蚊,牠們產生的卵,一般都一個接一個,排列整齊,而且,集中成塊,因為卵和卵之間有空氣存在,減輕比重,所以會漂浮在水面上,像小芝麻,也像小木炭屑,更像是水面上的小舟,所以,有人稱它為卵筏,整個卵筏的直徑,大約0.2公分左右;一部份種類的蚊子,所生的卵,是零零散散的在水面上飄浮著,卵漂浮的原因,是卵鞘的周圍有空氣室,充滿空氣,所以產生了浮力的作用,卵浮在水面上,使得卵在發育的過程中,容易與外界交換氣體,如果空氣室內的空氣洩出,水滲了進去,那麼卵也就下沈水底,無法呼吸被水淹死了;另外,有一部份種類的蚊子,如斑蚊,牠們喜歡將所生的卵,固在積水處所的內緣壁上,一旦,水位上升,觸及到卵,卵便開始進行孵化。

卵產出之後,經過一到三天,便孵化成幼蟲,幼蟲從卵鞘底端鑽出,開始在水裡頭活躍起來,在顯微鏡下可見到牠身子細長,頭部特別大,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孑孓,但是一種叫做埃及斑蚊的蚊子,牠們的卵,可以在乾燥的沙漠環境下度過五個年頭,一旦,有了水,例如下雨的時候,卵在短短數分鐘內,便可孵化成幼蟲,由於斑蚊的卵具有在乾燥環境下存活一段長時間的特殊能力,對於提供科學家做實驗研究,十分方便。而且,可以在實驗室誘使蚊蟲產卵在紙上,然後航空郵寄世界各地的蚊蟲實驗機構。

孑孓孵化出來以後,仍然生活在水中,在平常情形下,孑孓的身體緊貼水面,尾部的呼吸管突出水面,露出在空氣中約0.05公分左右,利用呼吸管,孑孓得到空氣,並和外界交換氣體,但是當環境中的狀況略有改變時,例如光線的閃影,或是水中起了些許的波動,孑孓都會迅速鑽入水中,逃避敵害。(左圖:熱帶家蚊的卵)

(左圖:熱帶家蚊的一齡幼蟲)

孵化後十天的孑孓,隨著生長,身體與頭部的比例隨之縮小,完全成長的孑孓,身體可以長到頭部的20倍以上。事實上,也只有幼蟲階段的蚊子,才進行真正的成長。

在水中生活的孑孓,大多是頭部朝下,尾部向上地倒懸在水面下,這種姿勢有些好處,一來,蚊子的幼蟲期,生長迅速,要不斷攝食,才能不斷成長,孑孓的口器周圍有4組毛茸茸的細小刷子,稱做口刷,隨時急速的來回運動,這樣子,可以過濾水流中的浮游生物,倒懸著可以方便牠們不停的地取食包括微小的菌類、藻類及其它腐敗的有機物碎片雜質等等,一來,可以十分迅速敏捷地逃避敵害,還有,尾部附生一支極為細小的管子,用來呼吸,叫做呼吸管,呼吸管和腹部相連接,倒懸的孑孓,使得呼吸管可以突出水面,露出空氣中,進行體內外的氣體交換,放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在呼吸管的頂端,有五個小裂瓣,展開來,像極了五角的星座,當孑孓潛入水中,這些裂瓣即閉合起來,阻止流水進入管內,避免發生溺水現象,當要呼吸時,呼吸管突出水面,裂瓣張開,隨即進行交換孑孓體內外的氣體,整個呼吸管的使用與功能,就像潛水人在水中,用來呼吸的裝置一樣,同時,裂瓣張開,可使整個孑孓的身體,緊緊地掛住水的表面,幫助孑孓能夠靜止地在水中垂懸。

孑孓運用牠身體的後半部,一左一右地來回扭轉,而使身體發生快速地運動,蚊子在孑孓時期,身體十分脆弱,非常容易受到傷害,水中昆蟲如水蚤、水蟞、蜻蜓幼蟲、蝌蚪、體小魚類特別是大肚魚、孔雀魚等顯陽魚類,以及水邊食蟲的小型鳥類,都很喜歡吃食孑孓,孑孓因此必須隨時逃生,若是沒有這些天敵,那麼,每十來天便要羽化出一大群一大群數目十分龐大的蚊子,在夏天,臨時的一場大雨,處處都是泥濘的沼澤,而這些積水的地方,便是蚊蟲孳生的處所,結果,處處都在孳長蚊蟲,情形便會變得十分可怕,想想看,好在有這些天敵,隨時能夠克制牠們,使得自然界能夠維持一定的生態角色平衡,反過來說,若是孑孓的身體不是倒懸的,那麼孑孓的行動便不能夠敏捷靈活,在眾多的敵害的情形下,無法絕處逢生,蚊的族群恐怕也就會逐漸地遭到大自然的淘汰,面臨滅種的命運。

才剛剛由卵孵化出來的孑孓,叫做一齡孑孓,以後每蛻一次皮,就加多一齡,分別叫做二齡孑孓,三齡孑孓,四齡孑孓,到了四齡孑孓的階段,牠已經蛻皮三次了,四齡孑孓再要蛻皮的時候,身體緊貼水面平行,從胸部地方先行裂開,蛻化出一隻身體完全改變了形態的蛹,蛹整個看起來,樣子就像寫文章時使用的逗號,蚊子進入蛹期,已經是從卵孵化後的一個星期或十天了,蛹的胸部前背方,長有二隻小喇叭狀的呼吸管,蛹靜止時,呼吸管仍然要露出水面,在空氣中進行呼吸,蛹是蚊子一生的第三個時期。

蛹的階段,不吃任何東西,牠們體內用來維持生命和進行生長所需要的養份,完全是依賴孑孓時期攝食而儲存起來的。

(左圖:蚊蛹)

一般說來,昆蟲的蛹期,身體是不動的,但是,為了要隨時能逃避敵害,蚊子的蛹,卻和孑孓時期一樣,可以隨時任意靈活運動,蚊蛹利用有力的尾部和腹部急速翻滾運動,潛入水中,躲避敵害,當牠靜止不動時,牠又浮到水面上來,這是因為在比重上,牠比水輕的緣故,就像油比水輕,油總是浮在水面一般。

經過三到四天的蛹期,蛹突然地捲起的腹部,沿著水的表面,伸直開來,這時,蛹的胸部背面的中央處,由前而後裂開一條細縫,一隻新生的蚊子,開始逐漸脫離蛹皮,先是伸出兩隻長滿毛毛狀的細小鱗片的前腳,鱗片可以幫助牠輕巧(左圖:剛羽化的雌性白腹叢蚊蚊)

自在的站在水面,接著整個身子完全羽化出來,站在水面一些時候,待翅膀乾燥硬化,便可以隨時起飛,就這樣,蚊子結束了牠的「孩童」時代長大成蚊了。

圖示正在羽化的白腹叢蚊雄蚊之一

圖示正在羽化的白腹叢蚊雄蚊之二

圖示正在羽化的白腹叢蚊雄蚊之三

值得一提的是,雌蚊所生的同一批卵,最先羽化出來的,總是雄蚊,這大概是蚊子避免近親結婚的高招吧!至少近親結婚的機會大大減低。

拾肆‧精密構造

將一隻蚊子放在立體顯微鏡的鏡臺上檢視,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像所有昆蟲一樣,蚊子的身體也是由頭部、胸部與腹部所構成,全身包被有細小的鱗片與剛毛,即使翅足都不例外。

蚊子的頭部位於身體的前端,具有口器、觸角、觸鬚、眼等器官,口器是一隻長形的吻管,功能就像吸管,吻管的尖端十分銳利,有如細小的刀鋒,可以刺入植物體幼嫩組織,吸取糖水,或由動物體的微血管吸取血液,吻管的長度隨種類而有不同,同一種類雌雄個體的吻管,長度也有不同,因為吻管是刺吸式的口器,不能咀嚼固體狀的食物。

吻管由六個部份組成,最外邊的部份叫做上唇,上唇既尖且長,呈條狀,再裡面的構造是上咽頭和下咽頭,咽頭再裡面就是大顎,大顎內側便是小顎,大小顎也都是條狀,與上唇相對的部份便是下唇,下唇也就是吸管內有條狀的舌,有類似唧筒的功能,當吸食人畜的血液時,是將舌與下唇刺入動物體內,再藉著肌肉運動的方式吸取血液。

當雌蚊停落在我們的手臂上時,牠的武器便是這隻又尖又長的針狀吸管,即使是硬如牛皮,也能穿透,更別提是人類的皮膚了。

蚊子的眼是牠的視覺器官,實際上蚊子的兩眼是兩個複眼,每一個複眼是由數百個具有六面體的單眼所構成,六面體好比六面鏡片,每一面鏡片上各有它們特有的角度和末稍神經,無法在特殊的物體上集中焦點,牠們把物體看成好幾片獨立的部份,形成各自不同而且獨立的像,所以複眼對周圍物體的移動十分敏感,很容易察覺獵物或敵人位置的改變,而且,複眼能看到紫外線,所以蚊子的顏色世界和人類的大不相同,甚至顏色相同的兩朵花,它們看起來卻是一朵一個顏色,複眼的面積很大,幾乎佔去了蚊子頭部的大部份,

觸角一對,每一觸角分十五節,是蚊子用來擔當聽覺功能的器官,觸角上有觸毛,對聲波的感覺異常靈敏,同時觸角亦可幫助嗅覺和觸覺,有關觸角的構造和功能,在聲音傳情一節中有詳細的描述,此處從略。

蚊子的胸部由側面看來呈現倒立的三角狀,上頭寬廣,底部狹窄,嚴格來說,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後胸,一般前胸較小,在腹面長一對腳,而中胸與後胸比較發達,除了腹面各長一對腳外、兩側各生翅一對、祇是後胸的一對翅已退化成平衡棍,腳和翅都是蚊子的運動器官,胸部其實是由四塊骨板片相合而成,在背面的叫背板,兩側的叫側板,在腹面的叫腹板,而能使腿及翅膀做強而有力的運動的便是著生在胸部裡面的肌肉,同時,胸部還是蚊子的神經中樞和動力工廠。

腳由於著生的部位不同,因此,各有名稱,長在前胸的一對叫做前足,長在中胸的一對叫做中足,長在後胸的一對叫做後足,每一足都是由五個主要的節構成,第一節與胸部相連接叫做基節,第二節非常短小但能旋轉自如叫做轉節,第三節最長叫做腿節,第四節比腿節長得細叫做脛節,在靠近第五節的地方長有一個稱為「距」的刺,第五節稱為跗節,跗節又分五節,最末一節頂端有爪子一對,兩爪之間長有褥盤,褥盤之中有許多小孔,分泌有一種黏液,所以蚊子能懸停在壁上,或者很容易的停息在任何平坦光滑(如玻璃)表面,有些種類例如白腹叢蚊 ,當牠們停息時四腳站立,而兩支後足總是向上高舉,甚至向身體的背後捲起。

除了腳以外的另一個運動器官-----翅膀,一般昆蟲有翅兩對,位於中胸的叫前翅,後胸的叫後翅,蚊子的後翅,前面說過,已退化為平衡棍,其功能在此不再重述,至於前翅,依蚊子的種類,翅上的脈絡及斑點分佈也各不相同,往往做為蚊分類上的依據,蚊子的翅膀一分鐘可以運動數千下,一點也不費力,可見其胸部肌肉的發達。

在解剖學上,蚊子的腹部一共分十節,前八節容易看見,後面兩節是生殖器官,腹部由一些連續的骨片像鉸鏈似的連結在一起,外覆一層透明的薄膜,裏面有許多功能活躍的器官,包含胃、腸、生殖器等等構造,腹部的前八個體節,每節兩側各有一個氣孔,透過器孔,蚊體得以和外界交換空氣,腹部氣孔共有八對,另外胸部也有兩對氣孔,就因為這些氣孔,使蚊子能夠大量而快速的獲得氧氣,讓體內的養份可以很快的轉化成大量的能,因此翅膀可以毫無問題的劇烈飛動,腹部兩側,由前而後,各有一道皺褶,沿著皺褶可使腹部完全伸縮而上下擴張它的腹圍,因此飽食之後,腹部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膨脹,有些種類攝食一次,可使體重增到原來的兩倍半,加重的身體,使得蚊子無法像平常一樣輕盈地飛行,飽食的蚊子因此很容易被人們拍殺。

拾伍‧分類地位

生物的種類極多,整個地球上差不多有兩百多萬種生物左右,這麼多種類的生物,任何人一輩子都無法一一徹底做好研究,科學家為了研究方便起見,乃根據生物的外形和內部構造上的特徵,來進行生物分類的工作,這樣子將所有生物分門別類後,祇要研究其中的代表,對其他未做研究的同一門類生物,便可以約略有所瞭解。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希臘的先哲亞裏斯多得,便知道將世上的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類,還將植物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更將木本植物分為灌木類和喬木類,動物分為水棲、陸棲和空中飛行類,隨著人類歷史的演進,這種分門別類的工作,逐漸形成一套很專門很有系統的學問,叫做生物分類學,在植物方面便稱為植物分類學,在動物方面稱為動物分類學,到了近代分類學已建立了明確的分類階層,那就是界、門、綱、目、科、屬和種,分類的階層,最高的便是界,例如我們可以將地球上所有生物,按它的特徵,分別歸入動物界或植物界,一般凡是生物體,其細胞的構造上,具有細胞壁的便歸入植物界,每一界底下再分為若干門,例如凡是動物的體表,具有外骨骼且身體分節的,便分入動物界中的節肢動物門,同理,每一門底下再分為若干綱,如節肢動物門中的動物,凡是身體具有頭部、胸部、腹部三個部份,而且,在胸部的腹面,長有三對稱為步足的腳,胸部背面長有兩對翅膀的(不過有的昆蟲是無翅的),一律歸入本門中的昆蟲綱,在動物界,本綱的種類最多,1944年麥賽遜氏報告,已經定名的動物有944100種,其中,昆蟲佔有663700種之多,約佔動物界種類 3分之2強,綱下設目,例如蚊和蠅便是屬於昆蟲綱的雙翅目,其實,蚊和蠅的一對後翅,已經退化成平衡棍了,只剩一對前翅,目下又分為若干科,如雙翅目昆蟲又分為蚊科、蠅科、虻科…..等等,科下又分好幾個屬,例如蚊科分為瘧蚊屬、斑蚊屬及家蚊屬等等,屬之下就單獨成種,如家蚊屬內有黃尾家蚊、熱代家蚊等各為獨立的種,因此,合著許多特徵相似的種,納入同一屬,相近似的許多屬,納入同一科,相近似的許多科,納入同一目,相近似的許多目,納入同一綱,相近似的許多綱,納入同一門,相近似的許多門,納入同一界,以熱帶家蚊與白腹叢[蚊為例,比較牠們的特徵,極為類似,但是牠們的細部特徵,各有差異,所以分列不同的屬,牠們的分類系統如下:

熱帶家蚊 白腹叢蚊

動物界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昆蟲綱

雙翅目 雙翅目

蚊科 蚊科

家蚊屬 叢蚊屬

熱帶家蚊 白腹叢蚊

在分類學上,種的定義是自然情況下,雌雄個體可以相互交配,且可以生出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這些生物便是屬於同一種類。

雙翅目在昆蟲中是第四大目,約有6000種之多,牠們都善於飛行,飛行的時候,翅膀以「8」字狀,前後上下來回擺動,同時平衡棍快速的震動,使蚊蠅的身體能保持平衡,當改變飛行方向時,平衡棍便會將方位感傳達蟲體的神經中樞。

拾陸‧重要代表

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分佈有各形各樣種類不同的蚊蟲,我們可以說幾乎任何人都見過蚊子,也幾乎沒有人能夠倖免蚊子的騷擾與叮咬,可是,蚊子的種類全世界大概有2600種之多,相信你我都無法一一辨認出牠是屬於那一種類的蚊子,因此,我們有必要在這裡提出幾個與人生關係密切的三個重要的蚊屬(斑蚊屬、瘧蚊屬和家蚊屬)來做介紹。

首先,我們要談的是斑蚊屬,這一屬的蚊蟲分佈很廣,種類也多,科學家曾經在北極附近,水溫幾近冰點的地方,採集到斑蚊類的幼蟲,可見,斑蚊不是熱帶地區特有的種類。

斑蚊的卵是一粒一粒地產在接近水域的邊際,不形成卵筏的形式,一次產卵,大約可以產下50200粒,有一種斑蚊,牠們的卵是生在海邊低潮區的鹽水沼澤邊緣的溼沙中,當潮水上漲,淹沒卵的時候,卵才孵化,另外,有些種類的斑蚊,卵可以生在家屋內的花瓶或積水容器中,或戶外的水桶,以及任何其他可以蓄水的地方,山間的溪澗,清澈的流水,也是某些種類的斑蚊產卵的地方。

最北方的斑蚊種類,多數可能一生只產卵一次,那是因為夏季很短,而且水溫很低,使得牠們的生活史延長了的關係,雌性的斑蚊在淺凹地產卵,卵在那兒停留過冬,如果產卵以後馬上下雨,凹地立刻積水,則卵不會孵化,很顯然這種斑蚊的卵,在發育成孑孓以前,必須要經過冷凍一些時日的。

在南半球的熱帶地方,發現有一種斑蚊,牠們將卵產在雨水積成的小泥坑,泥坑中的水乾了,孑孓便不能存活,但是尚未孵化的卵是不受影響的,在這種情形下,孑孓的生活期(幼蟲期)必須很短,只要有兩天的功夫便可以化蛹,很快地由蛹又羽化成蟲,此外,牠們還有一種保障種族延續的本能,那就是卵不會全部都一起孵化的,如果孑孓在羽化成蟲以前水便乾了,另外的一些卵便保留在下一次雨水來臨再行孵化。

斑蚊幼蟲的食性很廣,牠們甚至可以吃食沉入水中的昆蟲類、魚、貝類的屍體。

大多數斑蚊的成蟲腹部呈黑色,腹部之間有白色的環帶,斑蚊的翅膀卻沒有斑點,斑點是出現在頭或胸部以及六隻腳上。

以上是對斑蚊所做的一般性介紹,現在我們以埃及斑蚊為例做深入的認識,埃及斑蚊產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由於人類的交通工具發達,本省南部也發現這種蚊子,埃及斑蚊喜歡生活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人們隨意丟棄的廢瓶子、廢輪胎、空灌子等等東西,一旦積蓄了雨水,便成了埃及斑蚊喜歡產卵的地方。

要辨認埃及斑蚊並不很難,因為牠的特徵非常明顯,第一、牠的胸部背面一片黑色,由中央向兩邊對稱著兩條白色的縱線,外圍的縱線向外側彎曲,整個看起來,這些白線就像是豎琴的琴弦一般,第二、牠的腹部有黑白相間的環帶,第三、牠的六隻腳的每一個關節,有顯著的白色斑點。

埃及斑蚊是恐怖的殺手,牠會攜帶黃熱病的病毒,是黃熱病的主要病媒蚊,黃熱病會引起病人發生劇烈的頭痛、發高燒、皮膚發黃,病人的死亡率很高,事實上,如果氣溫是華氏68度以下的環境,病毒不可能存在斑蚊體內的,但是,一旦牠感染黃熱病的病毒,這蚊子便終生是病毒的攜帶者了,為了遏止黃熱病的蔓延,美國政府曾經撥出一億美元,從19641971年,執行埃及斑蚊的清除計劃。

除了黃熱病以外,埃及斑蚊也傳播另外一種熱帶的急性傳染病,叫做登革熱,有的人稱它為裂骨熱,有時候,埃及斑蚊也傳染破壞人畜的中樞神經的腦炎,以及絲蟲病,絲蟲病會引起發高燒,絲蟲會在人體淋巴系統內發育成熟,然後,再生產出幼小絲蟲,感染絲蟲病的患者,他的結締組織會異常生長,腫脹疼痛,嚴重的患者,手腳及身體其他部位,有發生極度腫脹的現象,所以有人叫絲蟲病為象皮病。

斑蚊吸血的時間多半不分白晝與黑夜。

其次,我們要談的是瘧蚊屬的蚊子,在已知的約2600種吸血蚊蟲中,大約有200種是瘧蚊,瘧蚊幾乎悉數分佈在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雖然如此,在寒冷的阿拉斯加,仍然有一種瘧蚊是十分普遍的,而且,在大部份的北美地區,也發現有若干的種類。

(左圖:瘧蚊)

瘧蚊的卵是單獨地一粒一粒的產在清潔而又有水草的水的表面,例如小溪、積水窪地、池塘、稻田、灌溉溝渠等處,便不難找到瘧蚊的卵,卵不形成卵塊,卵生後兩天便孵化,瘧蚊的卵外形獨特,每一個卵的中央部位的周圍,有一圈膨脹的構造,叫做夾囊,囊內充滿空氣,卵便是利用這些空氣而浮在水面,幼蟲在孵化過程中,需要空氣,卵若沈在水底,便難孵化,幼蟲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也有別於其他各屬的蚊蟲,瘧蚊孑孓的身體,通常水平地浮貼在水表面的下側,身體的表面,每一節上都有一束一束的成對的剛毛,這些剛毛懸垂著與水面接觸,瘧蚊孑孓的呼吸管和家蚊斑蚊幼蟲的呼吸管也有所不同,瘧蚊的呼吸管極短,管的末端有一凹入狀的盤子,這盤子就突出水面,透過呼吸管,空氣得以在幼蟲體內外進行交換。

瘧蚊的幼蟲通常在水面下快速地突然地向前衝,以進行運動,牠們利用口邊的毛束來吸攝水中的浮游性食物,八天之後,孑孓便可以化蛹,再兩天,蛹的胸背表殼即行裂開,成蟲便可破蛹羽化而出了。

瘧蚊成蟲是一定在翅膀上有斑點的種類,斑點是瘧蚊在分類上的證據之一,體呈淡淡的褐黑色,但是,缺少如斑蚊那樣全身有明顯的白色斑點,不過,不少種類的瘧蚊,在腳上也有斑點。

雌性瘧蚊成蟲的觸鬚與口吻,幾乎等長,上面有白環,白環的數目及位置在分類上是重要特徵之一,被雌性的瘧蚊咬過,是沒有傷害的,除非牠曾經咬過患有瘧疾的病人,或這隻雌性的瘧蚊本身就已經是瘧疾原蟲的帶原者,瘧蚊吸血的姿勢和斑蚊家蚊有所不同,吸血的時候牠們的吻部與身體成一直線,看起來瘧蚊像是站在牠自己的頭上似的,姿勢很獨特,以45度角斜斜地刺入受害動物的皮膚,而斑蚊與家蚊吸血的時候,則是身體與被吸血動物的皮膚平行狀,口器則與皮膚成直角位置。

瘧疾由瘧蚊傳播全球,雖然,有200多種瘧蚊,但是其中的50多種才是主要的傳播者,實施瘧疾的防治工作,必須密切注意追蹤牠們的行跡及活動。

發生地區性瘧疾時,身為瘧疾病原蟲的帶原者,究竟是什麼種類的瘧蚊,可以由此瘧蚊的棲息地的特性而辨識出來,因為,整個瘧蚊屬的蚊子,種類不同的話,牠的棲息地的性質差別很大,換句話說,不同地區瘧蚊的種類便不同,根據這樣,便能夠擬訂消除瘧蚊的對策,與發生瘧疾地區種類不同的其他棲息地的瘧蚊,便可以視為無害而不予理會,這就是公共衛生學上所講的種類衛生消除法。

在中國大陸已發現的瘧蚊約有42種,其中能傳播瘧疾的有45種,在台灣瘧蚊有1617種,而能傳播瘧疾的有2種,其一是觸鬚上有四個白環,前翅的前緣有2個白斑的中華瘧蚊(Anopheles hyrcanus sinensis) ,及翅前緣有一個白斑體型較小的微小瘧蚊(Anopheles minimus) 微小瘧蚊尤其重要,中華瘧蚊主要的孳生地是稻田、溝渠、池糖和灌溉水道,微小瘧蚊的主要孳生地是山麓小溪,平原田野很少孳生微小瘧蚊。

瘧蚊吸血的時間是不分晝夜的。

最後,我們要介紹的是分佈最廣的家蚊屬,這一屬的蚊蟲,在熱帶地區及歐洲、美洲各地普遍存在,家蚊只要有靜止的水,任何地方,牠都可以繁殖產卵,例如空瓶子、空罐子、破輪胎、樹幹、坑洞、水溝、屋簷、和任何積水處所等等,祇要十天或一個星期水不消失,不問地方大小,都可以在那兒繁延,完成新生的世代,如果水溫暖和,二十四小時內,卵便可以孵化,水溫越低,孵化出孑孓所需的時間便越長,家蚊產卵一個一個地豎起,緊密地排列形成卵塊,浮在水面如同小小的一扇浮舟,所以又稱這種卵塊為卵筏,其實,整個卵筏的形狀更像是小芝麻,剛生下的卵是乳白色的,約莫二小時以後,卵即變成黑色的,所以如果你眼花或視力不頂好的話,你很可能會誤認為是水面上漂浮的許多小木炭屑呢,或小黑芝麻呢,每一個卵筏約有200300個卵粒左右,通常不太受人注意,因為最大的卵筏也很少超過0.7公分長,但是有一種叫做黃尾家蚊的卵筏,卻可以達到1.5公分長,卵數達600個以上。

要辨認蚊子是否屬於家蚊屬並不太難,但是,要一眼就正確地指出牠是那一種家蚊,就十分困難了,那必須具備成熟而豐富的實際經驗,以及,曾經精確的研究過蚊類的標本才行,不然,就只好對照蚊類圖鑑和分類檢索表了,家蚊一般是淺褐色或黃褐色,雖然,顏色上有許多差別,但是,翅上是透明而且不具斑點的。

因為蚊子的生活史不長,所以單單一個夏季便可以完成許多世代,冬寒之時,少數雌蚊可以縮躲在地窖、馬廐或其他隱敝的地方,以渡過酷冷的冬天,當春天來臨,牠們便到戶外尋找適當的地方,開始產卵,卵一生出來,便是新個體的生活週期又開始了。

在溫帶,家蚊好像並不傳播病原,可是在熱帶或亞熱帶,某些家蚊種類已經証明出牠們會攜帶有象皮病的病原蟲。

家蚊的吸血時間多在夜晚。

為了更容易明白起見,我們整理出三個主要種類(埃及斑蚊、熱帶家蚊和中華瘧蚊),分別代表三個重要的屬(斑蚊屬、瘧蚊屬和家蚊屬),就牠們的卵、幼蟲、蛹、成蟲、習性等等,來做簡要的介紹:

一、埃及斑蚊(學名Aedes aegypti)

1、卵:卵的形狀如同一個紡錘形的構造,顏色是黑色的,一粒一粒地散生在各種積水的地方,如空瓶子、空罐子的水面上。

2幼蟲:顏色較黑而透明。

3成蟲:體形較熱帶家蚊為小,色澤略褐而黑,且有銀白色的光彩,頭頂上有扁平狀鱗片,中央和兩側各有兩條銀白色的縱線,餘都是褐黑色,複眼的周圍,有一圈銀白色的狹小的曲狀鱗,頭楯上有一對扁平的銀白色鱗斑,口吻褐色,雌蚊的小顎鬚(觸鬚)很短,雄蚊小顎鬚則比口吻還長,胸部背面有狹小的曲狀鱗,背的中央前方有兩條黃白色的縱線,後方有三個黃白色的小斑,而胸部兩側又各有一銀白色的曲線,兩翅的基部又各有一銀白色的斑點,腹部背面褐黑色,每一個腹節的基部的橫帶及腹側,都由白色鱗片構成,腳的顏色褐黑,每一腿節跗節都有銀白色的線紋,雌蚊的體長是4.8公釐,翅長是3.3公釐。

4習性:埃及斑蚊的生活史,頗與家蚊相似,但是,卵對低溫乾燥的環境,有很強的忍受力,卵期只有13天,幼蟲的習性活潑,差不多經過710天便可化為蛹,蛹期是23天,所以完成一個世代,不超過2星期左右,成蟲白天活動,但是在黃昏時最為旺盛。

5分佈:全球的溫帶及亞熱帶地區。

6被害物:人與畜(吸血不分日夜)

7傳播疾病:黃熱病、登革熱。

二、中華瘧蚊(學名Anopheles hyrcanus sunensus)

1、卵:卵的下方隆起,上方凹入,從縱面來看,就像是獨木舟,一粒一粒地散生在水面上,往往數十個相聚在一起。

2、幼蟲:幼蟲的顏色,由赤褐色乃至綠褐色不等,胸部及腹部之間的大小,比較不如家蚊的幼蟲顯著,腹部各節比較粗短,第八節的背與側的後氣門處,沒有細長的呼吸管,所以,靜止在水面近處的時候,蟲體與水面略呈平行,並不像家蚊的孑孓那樣採取垂懸的姿勢,體長約10公釐左右。

3、蛹:蛹的體色與幼蟲相同,形態與家蚊屬的蛹相似,前端背部側面的一對呼吸管比較短小,也略呈退後,所以浮在水面時,頭部和胸部的主軸成為水平的位置,蛹的體長差不多是9公釐。

4 成蟲:

成蚊的大小比熱帶家蚊略大,頭頂有直立的叉狀鱗,頭的前方中央有一白斑,其他為暗褐色,雌蚊的觸鬚差不多與吻同長,有褐色鱗片,胸部背面前端的兩側為棕褐色,其他是暗灰色,全身分佈有淡淡的金黃色鱗片,腹部褐黑色也生有金黃色的毛,第七節腹板有黑色的舌狀鱗斑,翅上由黑褐色和黃白色的鱗片構成, 翅的前緣的脈絡上有兩個白斑,但略後部的脈絡上有兩黑斑,腳是黑褐色的,各節上有白色的斑點,或帶狀紋,雌蚊體長約5.8公釐,翅長約5.1公釐,

5、習性:中華瘧蚊是瘧蚊屬的重要種類,我國大陸的部份地區和台灣,都有分佈,吸食人血,傳播三日瘧疾,而且,也是血絲蟲的中間寄主,在醫學上很受重視,中華瘧蚊發生在水溝、水田及至小川、沼澤都有生長,棲息環境與家蚊、斑蚊有很大的不同,幼蟲的行動敏捷,休止時身體與水面平行,如果受到干擾,也在水面平行移動,與家蚊、斑蚊的幼蟲向垂直方向逃避的方式,完全兩樣,幼蟲經過814日化蛹,蛹期則只12日,是以驅殺此蚊時,必須每1016日施藥一次,不然只是一時收效而已,中華瘧蚊是本省(台灣)17種瘧蚊中最為普遍的種類,在臺北一帶,牠發生的盛期是每年的46月;7月;910月;12月到1月共有四次,但在第四次不很顯著。

6、分佈:

印尼、菲律賓、馬來群島、印度、緬甸、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海南島和台灣。

7被害動物:

人畜(夜間吸血)

8傳播疾病:

三日熱瘧疾。

三、熱帶家蚊(學名Culex quinquefasciatus)

1、 卵:卵形呈細長的圓筒狀,下端較粗,上端比較尖細,從側面看,有如小刀的刀身,剛剛產下時和其他蚊類的卵都一樣,是乳白色,以後,漸漸的變深,變褐黑色,差不多200粒左右,成一個卵塊,長約36公釐,如同小木筏,也像煤塊的小粹屑一般,通常被稱做卵筏。

(左圖:熱帶家蚊的卵筏)

2、幼蟲:幼蟲的頭部形狀比蟲身要寬要大,口氣是咀嚼形,長著顯著而複雜的毛叢,由這毛叢的運動,來攫取水中微小的藻類,或其他有機質,做為食物,幼蟲的胸部膨大,完全沒有腳的形跡,腹部細長,在第八節的背部末端,長有細長的呼吸管,這就是他的後氣門的所在,利用呼吸管突出水面,從空氣中獲取氧氣,放出體內的二氧化碳,另外,身體的末端有指狀的氣管鰓四根,吸取水內氧氣,藉以做為呼吸管的呼吸補助構造,但是,只依賴氣管鰓是無法維持牠的生命的,長大的幼蟲體長約78公釐。

3、蛹:

蛹的形狀很是特殊,頭部和胸部都異常膨大,佔身體的大部份,腹、眼和腳、翅等在接近成熟時,都能透過頭部、胸部的體壁,而看到牠的發育,胸部的背側,生有一對啦叭狀的呼吸管一對,仍然像孑孓一般,突出水面,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又腹部末端,具有業狀的附屬物二枚,用來游泳。

左圖:棲息在細鐵絲上的雌性熱帶家蚊

4、習性:熱帶家蚊是熱帶地區的重要種類,尤其,因為是血絲蟲病的病媒蚊,很受重視,但與瘧疾、黃熱病的傳播毫無關連,牠的生活習性與一般家蚊無異,雌蚊產卵在陰溝、水圳、水缸、水槽乃至其他滯留的污水表面,幼蟲孵化後,就不斷攝食水中的有機質,約510日便化為蛹,蛹雖然不吃東西,但仍然像孑孓時期活動自如,蛹期差不多26天,雄性的成蚊吸食植物的汁液,雌的在產卵前必需吸食溫血動物的血液,所以,時常飛入室內,危害人畜。外部形態上,很容易區別雌雄,雄的在觸角上的觸毛又長又濃,雌的則稀稀疏疏,熱帶家蚊是

血絲蟲最適宜的中間寄主,在醫學上是很重要的種類。

5、分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南部、琉球、臺灣等地。

6、被害動物人畜(夜間吸血)

7、傳播疾病:斑氏血絲蟲病(wuchereria bancrofti)

總結:

家蚊、斑蚊、瘧蚊的卵、幼蟲、蛹、成蟲的簡要比較表如下:

家蚊

斑蚊

瘧蚊

長圓形,一端比較粗,卵成聚合的塊狀,或稱卵筏,浮在水面。

卵呈紡錘狀,散生,無浮囊之構造,常沉於水底。

卵如半月形,或散生,或彼此間成角狀,有浮囊在卵的中央部,卵因此浮在水面。

幼蟲

靜止狀態

尾部貼近水面,頭部下垂,斜斜地與水面成一定的角度。

比家蚊要垂直。

身體貼近水面與水面平行。。

呼吸

長而細

短而粗

棕狀的浮毛

運動狀態

身體扭動非常迅速

在水面以下的候,行動較緩慢。

在水面上側行。

常與水面垂直。

同家蚊,但尾部較下垂。

前段與水面平行。

呼吸管

長而口小。

長而口小。

短而口寬。

成蚊

我國產生的家蚊無斑點,但Culex mineticus有斑點

無斑點。

我國產生的,除了Anopheles aitkenil外,都有斑點。

觸鬚

雌蚊很短,雄的則與吻等長,但是末端尖細。

與家蚊同。

雌雄蚊都很長,與吻部相當,雄蚊末端呈棍棒狀。

身體

多棕黑色,無斑點。

多黑色,有白斑點。

多灰色,無斑點。

多無斑點。

有斑點。

有白環或白點。

身體與吻部成一定角度。所以身體與棲息處幾乎平行。

與家蚊同,但腹部末端不貼近棲息處。

體與吻呈一直線,所以,與棲息處呈一定斜角。

吸血

夜間

日夜都有

日夜都有

拾柒‧蚊族鮮事

之一:蚊蟲除了吸血而傳播疾病惡名昭彰之外,尚會惹出其他麻煩,在墨西哥、中美洲等地,有一種蠅類叫做狂蠅的,牠們的卵,專門喜歡產在蚊子身上,雌性的狂蠅,在空中抓住正在飛行的雌蚊,但不造成傷害,迅速地將卵產在俘虜的腳或腹部下方,卵的數目依蚊體大小而不同,通常少者一、兩個,多者十數個卵,緊緊黏貼蚊身,當雌蚊停落在溫血動物身上吸血時,蠅卵接受溫血動物的體熱,立刻孵化成蛆,附著在溫血動物的體表,或皮毛之上,再鑽入皮膚深處,吸食血肉,蠅幼蟲-----蛆就在這兒發育,最後,再鑽出體表,掉落地面化蛹成蟲,動物體在蠅蛆生長的這段期間,所受的痛苦不難想像,甚至,引發傷口潰爛發炎而致命的危險,這就是蚊子吸血後帶來的第二類麻煩。

之二:科學家發現在熱帶雨林,遠離地面的樹幹頂端,就有某些種類的蚊子,在那兒度過完整的一生,由卵、孑孓、蛹而成蟲,均不遠離這天幕遮蔽的蒼穹,上百萬的蚊子,在那血源並不豐富的高處出生、孵化、生長、繁殖、生活與死亡,在那兒,牠們把卵產在葉子的基部蓄水的處所,這些蚊子以吸食與牠們共同棲息樹林的鳥類與哺乳動物的血液,來滿足牠們的需要。

之三:在加拿大及阿拉斯加等寒冷的北極地區,某種斑蚊的卵,可以經過五年的漫長時間的乾冷狀況,而保持其孵化的能力,換一句話說,牠們在五年內,只要環境合適,例如冰雪融化為水的時候,幼蟲可以隨時孵化而出,開始生長,可見,這類蚊子的卵,耐力極強,關於蚊幼蟲的其他奇特的能力本書「無處不在」篇內文,另有詳述。

之四:歷時30 年的巴拿馬運河工程1914年正式開通,工程期間,黃熱病尾隨著那些以猿猴血液為食的林棲蚊蟲的遷移,而突然發生起來,猿猴是黃熱病的寄主,當森林被砍伐之後,黃熱病便隨著猴子由樹頂活動到地面來,這樣,這些原本吸食猴血的蚊子,便也跟隨而至地面,開始嚐試未曾享過的人類血液了。

之五:在東非洲,有一種食性非常奇特的蚊子,這種蚊子會突然地降落到正在行走的一種螞蟻的面前,用兩隻前腳緊緊將螞蟻夾住,這時蚊子迅速地將口器,即所謂的吻管,伸入蟻的口中,吸取食物,這類蚊子終身以此方式過完一生,生物界的奇妙現象,實在嘆為觀止。

之六:大多數蚊子是不會飛離牠們出生地一哩以上的地方的,可是,一隻在加里福尼亞州捕獲的雌蚊,竟然是六個月以前,飛離了牠原先被做上紀號的地方,達75哩,有人懷疑是風力吹出來的結果,有些種類,不會離牠的出生地百碼以上,但是,通常活動到20哩以外的種類,是很普遍的,而飛行到200哩以外的地方的種類,也有過紀錄。

之七:所有昆蟲裡頭,被科學家研究最多的,可能就是蚊子了,在許多方面,蚊子創造了人類值得追述的歷史,其中之一,例如大量勞工因感染蚊子傳播的黃熱病,迫使法國政府放棄巴拿馬運河的開鑿,直到後來,美國的威廉柯格士上校,在巴拿馬的愛斯瑪士成功地控制了埃及斑蚊,開發運河的工程才由美國繼續完成,和許多人共同辛勞合作的結果,到了1906年,終於把黃熱病控制下來。

之八: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位於太平洋的夏威夷島,是沒有蚊蟲的地方,可是,約在180年前,當美國的捕鯨船,以及,傳教士和船隻來到之後,蚊子也隨之而到,難怪有人說,要是月球上稍為潮濕的話,那麼,恐怕也難逃蚊子登陸繁延的命運了,因為蚊子是會藉太空梭的幫助,完成偷渡離境(地球)的,輕而易擧的寫下蚊子搶灘月球的壯舉。

之九:為了使人類能夠脫困,免於蚊難,科學家們認真地研究蚊子,他們對於有關蚊子奇異事情的瞭解,遠比其他昆蟲為多,比如接近赤道的熱帶雨林,溫度、濕度都非常的高,而且,處處叢林,更提供了有利蚊蟲的生存的優勢環境,你知道在那兒,蚊蟲的密度多大嗎?說來嚇人聽聞,調查紀錄顯示,每畝地方有蚊蟲30000隻,而每平方哩,蚊子的數目是16000000隻呢。

之十:筆者在做培養孑孓的實驗時,曾經發現在空醬瓜玻璃瓶,蓄養的熱帶家蚊幼蟲,一天一天地減少,經過仔細察看,才知道瓶子內不慎混養了另外一種孑孓,口器特異,胸部由透明體表看進去,內中有一團黑狀物,只見這種孑孓不停地吃食熱帶家蚊的孑孓,待熱帶家蚊被吃光了以後,居然互相殘殺,互相吃食對方,最後剩下來的紙有三隻而已,筆者很好奇,於是將牠們分開單獨飼養,等牠們化蛹以後,用網子覆蓋瓶口,以防牠們羽化成蟲飛逃,之後,送成蚊去臺北南港的台灣省傳染病研究所,請蚊類分類專家鑑定,才明白這種蚊子叫做黃尾家蚊Culex fuscanus,該蚊體形約是熱帶家蚊的兩倍至三倍大,孑孓時期很是肥壯,剛毛很粗,形貌兇惡,但成蚊以後,不再相互殘殺,吸血習性與一般家蚊無異,這以後,偶然在校園內的水溝發現黑色長條狀的卵筏,與熱帶家蚊的芝麻狀卵筏,很是不同,經採集到實驗室培養,果然孵化出大約500隻左右的一齡孑孓,雖然,培養皿內一樣供給飼料,但是互相咬食的本性依然存在,結果,孑孓的數量一天一天的減少,最後化蛹成蟲的只是五隻而已,成蟲之後,發現牠們的特徵與送去鑑定的那一隻蚊子一般無二,尤其是尾部都呈黃土色,難怪被叫做黃尾家蚊了。

黃尾家蚊的這種肉食特性,似乎可以用來做孑孓防治,因為牠不斷取食,用牠來剋制水溝中或積水無法排除的地方的孑孓,祇是這種蚊子成蟲之後仍然威脅人類,所以,打算培養大量的黃尾家蚊,來防治熱帶家蚊或其牠蚊類,以蚊剋蚊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即使如此,在自然界中牠也算是可以平衡蚊蟲數量的生物角色之一了。

之十一:雖然雌蚊在產卵以前,必需飽食血液,但是有少數種類,是沒吸血也能自行產卵。

之十二:一般來說,雌蚊腹部有三個貯精囊,所以,一輩子祇需要交配一次,就可以終生不斷地生產牠的受精卵。

之十三:雄蚊通常祇能活一個禮拜,但在實驗室環境良好,溫度適當的情形下,可以活一個月以上,雌蚊在夏天差不多祇活二到三個星期,冬天卻可以活四到五個月,在溫帶地方的蚊子,由於冬天有冬眠的習性壽命也就更長了。

之十四:每個人血液中的化學成份,可以決定他可能被蚊子咬的機率大還是小。

之十五:蚊族中有體型特大的巨蚊,牠的幼蟲在發育成蛹以前,平均每隻可以捕食吸血蚊類的幼蟲達百隻以上,而且在食物短缺的環境下,巨蚊的幼蟲可以在饑餓狀態維持一個星期不致死亡,換句話說牠的存活能力很強,如果研究大量培養此類巨蚊,來對抗吸血蚊類,應該可以發揮以蚊制蚊的天敵防制法,根據研究,巨蚊的成蟲,不問雌雄,都不吸食人畜血液,對人類而言,算是一種益蟲,本省的巨蚊,據台灣省產蚊科目錄紀載,有金腹巨蚊(Toxorhynchites aurifiuus)和紫色巨蚊(Toxorhynchites manicatus )兩種。巨蚊不屬於本書提及的2600種的吸血蚊類。

之十六:蚊子真是百害而無一益嗎?據中國時報1982927日報導,標題為「蚊蠅幼蟲製造魚飼料,國外爭購成天之驕子」茲摘錄其中部份如下:國立屏東農專養殖科主任張文重教授,卻天天在實驗室裡與成群的蚊子、蒼蠅為伍,並受到張教授的禮遇,因為牠們已成為國外爭相購買的對象……這位出身於日本東京大學的張文重博士表示,蚊子數量之多不可估量,若能如此刻意的利用,豈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物資源嗎?在張教授的實驗室裡,可見到一箱箱的蚊子,被飼養的既大又肥 …... ,繁殖力及速度極為驚人,張教授指出蚊子之養殖,是以幼蟲為主,不養成蚊,用水桶裝入污水或豬糞令其發酵後,置於室外陰涼處,或樹陰下,如此,每天每桶可採到二十到三十個卵筏,然後,再將卵筏放入有少許泥漿的水盆內,水盆中灌水深三至四公分,投入煮熟的菜葉或魚肉碎片,供為孵化幼蟲的飼料,五天後再以篩網過濾,採收幼蟲,這些未羽化的蚊子幼蟲,可用抗生素消毒,在無水狀態下,置入冰箱保存一至二天不死,亦不會羽化成蟲,採收後的幼蟲,除可供為幼魚的飼料外,並且,可成為鰻線的佳餚,更是養蛙不可或缺的餌料,同時,蚊子的幼蟲的活餌及乾餌,均可充為熱帶魚的高級餌料………,祇要將蚊子、蒼蠅的繁殖,給予萬全的控制,那麼,不但不懼其為害,而且,還可能變成一種身價百倍可資利用的資源,有朝一日,本省的蚊子、蒼蠅的幼蟲,可能將成為外銷各國的大宗生物,為國家爭取大量的外匯。

拾捌‧生態角色

曾經有人問道,蚊子可真一點好處都沒有嗎?對人類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牠祇會平添麻煩,擾人清夢,而且吸血做亂,惹人厭惡,在人類之中,即使是因牠致富的殺蚊劑製造商也絕對不會是牠的朋友,但是對整個世界來說,蚊蟲卻擔任起一種特殊的生態角色,因為牠提供自己做為一部份鳥類、魚類、哺乳類、爬蟲類、蜘蛛和食蟲性昆蟲的食物;另外,一些種類的寄生性微生物,也賴蚊體營生,維繫了生物間某種特定關係的平衡。

生物要求生存安定發展的最主要條件,除了本身的生理健全之外,便是要有合適的生活環境,所謂生活環境,通常指的是自然環境,也就是指生物個體以外的一切自然事物和狀況,大概可以包括兩大部份,一、無生物部份,如陽光、空氣、水是最令人熟知的生命三要素,其他如溫度、濕度、光、電、熱、聲等物理狀況,和各種有機物質、無機物質等化學因素,以及天候、氣象、地形、地理狀況等等,都與生物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蚊子是生物,當然也要求合適於生活的無生物環境,二、生物部份,周圍所有一切生活在一起的同種類和不同種類的生物,構成這個部份,其中有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都和生物個體之生存息息相關,蚊子是生物,自不例外,生物和身處這兩大部份的自然環境,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微妙而且複雜的,研究這複雜關係的學問叫做生態學。

現在分兩階段來說明蚊子所需要的生活環境,先說蚊子的幼蟲和蛹期,牠們都生活在水中,而且,不同種類的蚊子需要的水域環境各不相同,不同種類的蚊子,牠們生蛋的處所也各不相同,各種蚊子的孑孓與蛹要求各種不同的水質,卵的孵化與水溫、水量、水中食物含量、水中各種生物等等情況,條件好,一天二天內就孵化,條件差,浮化情況就差,甚至,就無法孵化,孵化後的發育生長也是如此,成蚊階段也因不同種類生活習性的差異,要求的環境條件也是不同,以台灣農村習見的大型蚊種──白腹叢蚊為例,白天棲息在豬舍,糞坑、尿池的角落,黃昏開始活躍,喜歡在家屋的門檻、鞋櫃及其它突出物等空間,雌雄成群夾雜,來回飛行,形成所謂的蚊柱,一群中的雄蚊數遠多於雌蚊數,彼此循著橫著的8字路線來往飛舞,進行交配活動,產卵期的雌蚊,有強烈的覓血和吸血慾望和行為,吸血後二到三天即可產卵,夏天的傍晚,五、六點鐘常可見雌性的白腹叢蚊,貼地飛行盤旋,尋覓血源,但是,同一時候,有的雌性白腹叢蚊卻夾雜在蚊群之中,進行交尾活動,可見同種類的蚊子,在同一段時間,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生理周期和行為,雖然白腹叢蚊在白天也吸血,但是,黃昏時,吸血活動特別強烈,本省由南到北以及各個離島都有白腹叢蚊分佈的蹤跡,每年國曆四月以後,白腹叢蚊的族群數量漸次增多,活動也漸增強,到了寒冬,則反是,以上是以白腹叢蚊為例,略述牠和環境之間的關係,而不同蚊種,對環境之需求自是不同。

總之,蚊蟲在特定的生態體系中,也和其他動物一樣,充當吃與被吃的食物鏈角色,而且,由於蚊子是人類無情的殺手之一,傳播可怕的病原,至少會降低人類的生活品質,因此人類積極設法撲滅蚊蟲的行動是可以想見的,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對的蚊類也各自發展和提升牠們體內的抗殺蟲藥劑的能力,雖然,人類也不斷翻新,改進殺蟲劑效力,但是蚊蟲也一再發展適應能力,看來蚊蟲之不易用藥殺除是可以預知的,除非大自然的環境突然發生極大的改變,使得蚊蟲不容易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而造成滅種危機,但是那情況一旦出現,其他許多種類的生物恐怕也將不易生存了。

拾玖‧抗蚊故事

傳染病常可致人於死,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時候比什麼都危險,但當有所成就的時候,卻也十分令人興奮與鼓舞。

在這裡,我們特別舉出黃熱病和瘧疾的追蹤研究故事來做介紹,以便瞭解人們為什麼要研究,而且,如何去研究,如何去解除幾世紀以來令人類痛苦不堪如臨大禍的奪命疾病-----黃熱病和瘧疾。

黃熱病的神秘性被揭穿以前,人們對它總是提心吊膽,莫測高深,終日惶惶,就不知道什麼時候,黃熱病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來,如果,不幸感染,則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人,更是寢食難安,人們只知道此病稀奇古怪,卻是很少懷疑到蚊子身上來。

直到1901年,在古巴,一群由美國陸軍軍官雷德‧霍爾德醫生領導的工作人員,解答了黃熱病的奧秘,他們證實了那曾經被少數人懷疑,被多數人嘲笑的論調──埃及斑蚊是黃熱病的罪魁禍首。

今天,黃熱病已經在地球上的許多地方消失於無形了,但是,許多著名人士,包括美國總統本人,仍然時常接受華盛頓的美國陸軍醫院的身體健康維護檢查,而在那兒,雷德‧霍爾德醫生的名字,依然響亮,依然活在人們的心中,雖然當時與雷德‧霍爾德醫生一起工作,甚至為研究黃熱病而奉獻自己的寶貴生命的工作者,差不多都已經讓人淡忘。

黃熱病曾經在早期的美國發生流行,特別是在一些海岸城市,鬧得相當嚴重,濱海的費拉德菲亞城是美國獨立紀念堂及自由鐘的所在地,也是鼎鼎大名的革命聖地,1791年,黃熱病襲擊該城,死亡人數高達10%,這使得國會立意將首都遷往哥倫比亞特區,至少,這是遷都的理由之一。

黃熱病為什麼在沿海地區特別流行,而且海港為什麼比較容易發生,為什麼一旦有人患了黃熱病,二三星期以後,家裡其他的人也要感染黃熱病。

1898年,戰場在古巴的美國與西班牙的短期戰爭的結果,解答了以上的問題,在作戰中死亡的美國軍人,每三個之中有兩個是死於黃熱病的,在戰爭結束後,黃熱病引起的死亡並未停止,西班牙投降以後,許多美國病患仍然在古巴停留,因此,雷德‧霍爾德少校在華盛頓受命,負責成立美國陸軍黃熱病研究委員會,主要任務便是到古巴研究黃熱病。

那個時候,許多醫生都相信,黃熱病是由於接觸到已受汙染的病患衣物而引起的,在此之前,1880年,一位名叫芬雷‧卡爾洛斯的古巴醫生,曾經提出黃熱病是由埃及斑蚊傳播的說法,並且,曾經用埃及斑蚊進行實驗,可是,沒有人相信他,他的構想便在取笑聲中被打消了,並且,差不多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了。

雷德‧霍爾德少校所帶領的這支美國的醫學研究隊伍,抵達哈瓦那,開始工作起來,那時,哈瓦那是一個又亂又髒的都市,於是,研究隊中的哥爾格斯‧威廉少校,便負責起城市大掃除的工作,由於他工作細心,這個都市變得比從前更衛生,更乾淨,許多傳染性疾病很快便消除了,但是黃熱病卻不然,依舊繼續不斷地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安全,甚至於在這個城市的最乾淨的地區,也不例外,所以,令人聯想到黃熱病並不是透過污染的衣物和器皿而傳播開來的,可是傳染媒介是什麼呢?雷德‧霍爾德醫生所領導的隊伍對黃熱病的研究工作有新的進展,雷德‧霍爾德想起大約二十年前,芬雷‧卡爾洛斯醫生所曾經做的實驗,他想何不繼續試一試是不是黃熱病真的是蚊子搞的鬼,他說我們何不用一隻蚊子去咬黃熱病的患者,然後,再用牠去咬健康的人,如果這健康的人也病了,那麼蚊子大概就是黃熱病的罪魁禍首了。

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便是尋找志願者,當然,大部份的志願者是軍人,他們志願接受埃及斑蚊的叮咬,以便去證實雷德‧霍爾德少校的看法,研究隊的一些成員自己本身,就好比是一隻豚鼠或小豬一般的實驗動物了,他們先抓來一隻雌性的蚊子,放入一支試管內,然後用這支有蚊子的試管,頂住患有黃熱病的病人手臂上,讓牠吸飽血液,起初,沒有什麼事發生,好幾種蚊子都被試驗過了,研究人員這時尚不知道試管內的蚊子,必須是埃及斑蚊,而且這蚊子,必須要在病人發病的起初三天,進行吸血活動,才有傳播黃熱病的能力,後來,成員中有一名叫卡爾‧羅爾的,經過一次被吸過黃熱病病患血液的埃及斑蚊叮咬的試驗以後,便病得非常嚴重,很幸運的,竟然治癒復原了,另外,有一位成員,耶士伊‧拉幾爾醫生,在埃及斑蚊咬了他的手臂之後,幾天內,竟發病而死亡,經過這次實驗,很顯然的,每一位黃熱病的病例,都是埃及斑蚊給惹出來的。

負責誠市清潔的哥爾格斯‧威廉少校,和他的工作人員,現在,嘗試著把埃及斑蚊從哈瓦那清除掉,在從前,向來沒有過如此大規模的滅蚊工作,他們一家一家地調查研究埃及斑蚊發生的地方,結果發現人們住處的蓄水池、壺罐、花瓶、甚至是教堂內盛納聖水的洗禮盆,都是自然養育埃及斑蚊孑孓的地方,於是哈瓦那市政當局頒布一項法令,規定每一個能蓄水的廢棄容器,都必須倒過來放置,要不然,一定要在水面上,噴灑一種叫給落辛(kerosene)的藥劑,這藥能在水表面形成薄膜,孑孓的呼吸管無法穿透,因此,可以導致孑孓缺氧而死,哥爾格斯‧威廉少校這項努力,使得古巴人認為簡直是愚蠢無比,多方阻撓研究調查工作的進行,可是無論如何,哥爾格斯‧威廉少校都堅持工作到底,結果,六個月內抗蚊運動,畢竟成功了,哈瓦那市從此不再發生任何一起黃熱病的病例,這個城市自此完全免於黃熱病的苦難。

至於海港地區,黃熱病出現的機會,比其他地區更為頻繁,經過更深入的研究,也解答出來了,那是因為埃及斑蚊喜歡生活在人口多的地方,而且,人們在國際間流動,船隻來來往往,也是埃及班蚊播遷繁延非常容易的途徑,1600年代,由於販賣奴隸的關係,黃熱病與埃及斑蚊,由發源地的非洲,開始輾轉到西方國家來,船隻航行途中,船上的飲水桶,正是斑蚊喜歡生活的地方。

黃熱病的潛伏期,隨著也研究出來了,在埃及斑蚊咬過病人以後,黃熱病的濾過性病毒,在蚊體內繁殖,經過三個星期的繁延期間,蚊子再去咬其他的人,這被咬的人才會發病。

在雷德和哥爾格斯成功之後的幾年,美國政府才決定承接法國人留下的巴拿馬運河開鑿工程,50哩長的流域內,巴拿馬伊斯瑪斯叢林便是黃熱病的感染區,法國人曾經兩度被迫放棄運河的工程,部份原因雖然是經營不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工程人員遭受到黃熱病的嚴重襲擊。

哥爾格斯後來晉升為上校,而且被任命為,運河工程計劃中,主管衛生的官員,他應用在古巴對付黃熱病的經驗和知識,很快地消除了叢林地帶的黃熱病,使得工程人員能夠健康的工作,1914年,工程完工,船隻首航巴拿馬運河,哥爾格斯便在那兒受到歡呼,這個時候,他已經被晉升為美國陸軍少將。

在此之前的若干年,科學家也已經揭開瘧疾的神秘,差不多兩千多年以前,醫生們便已經宣稱,瘧疾乃由於沼澤地帶的汙濁所引起,透過了潮濕而骯髒的空氣,發生傳染的。事實上,瘧疾的拉丁字意思,便是壞的空氣,古代的醫生強調,要排除沼澤地帶的髒水,以便防治瘧疾,掃除污水,瘧疾的傳染也就消失不見,雖然空氣傳染瘧疾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但是污水的排除,可以防治瘧疾的發生,卻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一旦缺水,瘧蚊便無從生長和繁延了。

直到1880年代,醫生們才開始設想瘧疾和蚊子的關聯,他們在義大利、北非、英格蘭、亞洲等地,各別從事研究蚊子的工作,最後,終於由駐在遙遠的印度邊陲地區的不列顛陸軍外科醫生,羅素‧隆納德先生,證實了蚊子傳播瘧疾的觀點,起初,他嘗試用家蚊去咬瘧疾患者,然後再去咬健康的人,結果沒有發現感染瘧疾的跡象,因此,他又開始嘗試,將被認為可能引發瘧疾的家蚊,淹死在水中,讓接受試驗的人去喝這種水,同樣的,這人也沒發生瘧疾,這使他堅信水不會直接傳播瘧疾,於是,他改用埃及斑蚊來試驗,結果,和前述情形一樣,1897年,羅素捕捉到帶有褐色斑點的雌性瘧蚊,用牠來做試驗,這次他成功地證明了瘧疾確實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染的,而且,是特定種類的蚊子才會傳染,他把一隻瘧蚊放在顯微鏡下檢視,發現瘧疾原蟲正在蚊子的內壁繁延發展,1902年,羅素接受英王頒給軍人的最高榮譽獎,同時,他也贏得了諾貝爾醫學貢獻獎,羅素‧隆納德爵士因而聞名於世。

自從人類揭開了黃熱病和瘧疾的奧秘之後,便採取了許多對抗蚊蟲的措施,但是,由蚊子媒介的許多疾病,並未完完全全的從地球上消失,因此,人類共同對抗蚊蟲的戰爭,依舊繼續努力地進行。

貳拾‧防治研究

任何時候,蚊蟲都是人類的天敵,人類已經體認到蚊蟲的威脅和危險,自然界中的蚊子,也同樣存在著牠們自己的天敵,但是無論如何,蚊蟲的天敵再加上人類的努力撲殺,蚊蟲對人類的傷害,仍然難以徹底控制。

一隻蝙蝠,在一小時之內,可以吃掉700隻以上的蚊子,紫燕、雨燕、蜥蝪、蜻蜓和其他的食蟲性鳥類、魚類、爬蟲、蜘蛛等也都喜歡捕食蚊子,儘管如此,蚊蟲的族群仍然絲毫不減,地球上人口增加,更提供他們孳生的環境,河川、溪流、池塘、溝渠以及其他貯蓄雨水的地方,無數無數的孑孓,正在那兒生長成蛹和羽化,人類就是運用蚊蟲的所有天敵,也祇能控制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

希臘人和羅馬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排除沼澤地區的污水,來管制蚊蟲數量的,雖然,他們排除污水,為的是要清除沼澤地的瘴癘毒氣,這種以排除積水來防蚊的辦法,直到1900年,仍舊是人類防治蚊蟲發生的主要方法。

當人們瞭解到蚊蟲會帶給人類死亡的禍害,人類對抗蚊蟲的戰爭,才開始變得更熱心與積極。

人們利用噴灑驅蟲劑,張掛蚊帳,都只是消極的保護自己,卻無法徹底地解除蚊蟲的威脅,要知道,最有收穫的制蚊戰果,應該是時常去管制蚊蟲的發生地,因為,殺死數以千萬計的孑孓,要比殺死同數的成蚊容易得太多,最原始而有效的管制辦法,是在孑孓孳生的池塘中,放養專吃孑孓的小魚,例如放養大肚魚滅蚊,便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他,設法在水面上灑上一層煤油,或灑上可以在水面上形成一層薄膜的藥劑,如奇洛辛(kerosine) ,使孑孓的呼吸管不能冒出水面吸取空氣,如此,自然阻斷了孑孓的生機,這個辦法也十分可行,再不然,將清潔劑灑在水中,也一樣可以改變水的表面張力,使孑孓不容易垂懸在水面下,而發生溺斃的現象,但是油劑、生膜劑和水表面張力降低劑的使用,仍然有其缺點,第一、這些藥劑,祇能使用在不流動的水域,卻不能使用在人畜飲用水源的池塘或貯水池。第二、不管我們如何盡力,我們不可能在連馬走過的蹄印子,都能孳生孑孓的任何積水處所,都給噴上藥劑,大部份的蚊子是從淡水中生長出來的,但是,有一些種類的蚊蟲,牠的幼蟲時期,是在海邊鹼性水澤中發育出來的,例如,美國紐澤西州的海岸,便是蚊蟲鬧得很兇的地區,這兒的蚊子聲名狼籍,曾經有過報導,能致人畜於死的腦炎,就發生在這些地區,在這樣的海岸澤地,要用以上的這些辦法,來消除孑孓是十分困難的,加里佛尼亞州的科學家們,發現芥菜等種子,和其他某些草的種子,置入水中可以產生膠狀的黏液,當孑孓口邊的毛刷,從水中過濾食物時,口刷便被黏住,這樣一來,這些植物種子產生的膠狀物,就好比是捕捉孑孓的天然陷阱一般,研究人員將種子加熱到華氏250度,以便使它們不能萌芽,用來達到黏住孑孓的目的,等到野外的實驗研究工作有所成就,便計劃大量種植,生產大批的芥菜種子,來進行孑孓的防治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幾年,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部門的專家們,開始嘗試使用化學藥劑,替代從前的撒佈油劑和排除污水來防治蚊蟲的辦法,他們用一種叫做巴黎綠(Paris green)的有毒人工化合物,從飛機上噴撒到緩緩流動的溪流、河川,因為這種化合物,對水中的魚類和其牠脊椎動物不會造成傷害,所以很快的其他國家都樂於使用,祇是工作起來十分複雜,而且必須每週重複噴撒一次,耗費大量金錢,令人厭煩不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區成千上萬的士兵感染了瘧疾,防治蚊子的工作比以前更積極,於是,陸陸續續地發展了許多對抗蚊蟲的化學藥劑,其中最為人知的,便是當時家庭必備的DDT了。

實際上DDT並不是那個時候的新產品,DDT的開發應該回溯到1874年,有一個名叫歐斯瑪爾‧齊德勒的德國藥物學家,就已經使用酒精、氯和硫酸合成DDT了,祇是不知道它的殺蟲功效與價值,過了許多年,瑞士一家化學公司才開發出使用DDT來做菜蛾防治的新方法,同時,該公司的化學家米勒‧保羅發現DDT可以撲殺大量的蒼蠅,不僅如此,DDT在噴撒後可以長期保持它的藥性,殺蟲效果比起巴黎綠好得太多了,這一發現使得米勒後來因DDT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英兩國大量生產DDT,直到大戰行將結束以前,天文數字般的致病性昆蟲,已被DDT給清除了,公共衛生部門因而取得了極為驚人的成就。

DDT全名是二氯二苯三氯甲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這種化學物並不是立即致蟲於死的,但是,昆蟲一旦與DDT接觸,在數分鐘內便會落地癱瘓而死,傢俱、屋簷、牆壁、地表及其他許多物體的表面,經過DDT噴灑處理以後,殺蟲效力可以維持好幾個月,因而工作人員無須在短時間內重復噴灑同一地區,他們可以保留精力到其他發生蟲害的處所,另闢他們的抗蟲戰場,這是巴黎綠所無法具有好處,洛克斐勒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各國的政府陸續投入鉅資,由於耗資驚人,以致無法鉅細靡餘地在所有蚊蟲孳生的每一個角落,徹底噴灑,不得不,只選擇瘧疾、黃熱病、登革熱等發生流行的地區,做為DDT向蚊蟲施行重點攻擊的陣地,DDT也確實做出重大的貢獻,使漫延的傳染病很快地被控制下來,以印度為例,1952年,DDT還沒施放以前,每年總有75,000,000的印度人要忍受感染瘧疾的痛苦,那些年頭每10人中有一人要死於瘧疾,到1965年,瘧疾病例直落到每年100,000人,這說明瞭DDT在這一方面已經造成了無可匹敵的成就,開創了有史以來人類抗瘧的新局面。

雖然人類有了DDT是消滅蚊蟲的有效武器,但是,情形並不是很樂觀,第一、蚊體內的免疫系統逐漸產生對DDT的抗藥能力,年月一久,蚊體對DDT免疫能力形成之後,噴灑DDT再也不能完全有效地殺滅蚊蟲,第二、瘧疾的傳染擴散在印度又重新猖獗起來,為害之烈已經不亞於1952年了,印度人再度面對瘧疾的嚴重威脅。

1960年代,美國政府投入53,000,000美元,努力消除在南方肆虐的埃及斑蚊,將近40年來,再也沒有一個黃熱病的病例報告,埃及斑蚊的數量大大的降低,已經變得不具傷害性了,但是由南美洲、中美洲等黃熱病尚未根絕的地區,經輪船、飛機而來的移民,讓美國仍然存在黃熱病的潛伏危機。

使用DDT 滅蚊的方法,經過五年的奮鬥,最後各國政府都宣佈放棄,因為雖然花費無以計數的金錢和物力來抗蚊,成功的希望卻仍然在未定之天,對蚊蟲的作戰,至此顯然宣告失敗。

隨著而來的發展,是當初未曾料到的負面效果,有證據顯示,DDT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無數的魚類和鳥類,嚴重地破壞了大自然的平衡,人類已經付出了難以評估的代價,世界上許多政府的領導人,已經出面禁止DDT的使用,以防止DDT對整個地球造成長時期的傷害。

1962美國女作家拉其爾‧卡爾遜(Rachel Carson)小姐寫了一本書名叫「寧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書內中詳細描述了殺蟲劑以及農藥對人類所造成的禍害因為大量地使用化學藥劑特別是長效性殘毒的藥物污染河川、土壤、地下水不但直接和間接地殺害魚類以及一般野生動物甚至殘毒在人體中貯積嚴重影響人類健康日本人 水野肇 也著有一本書名叫「農藥亡國論」這書也道盡了農藥的弊害。

為了人類整體安全上的種種考慮,在不造成負面效果的原則之下,人類實在應該重新檢討,重新尋求消除病媒蚊的有效對策,一般來說,蚊蟲的防治可以規納如下:

甲、衛生教育法、蚊子的防治,不是短期間可以奏效的,它必須是全體國民長期的努力與合作,才能有所成功的,為了要喚起人們對蚊子的共識和警覺,應該推行全民衛生教育,由國家教育單位透過國民教育法令,強化國民對蚊蟲的認識,並且,配合衛生行政部門、社會團體與民間組織,來教育民眾,一方面教導民眾整理環境,清除蚊幼蟲的孳生地,排除水缸、瓶、罐等廢棄容器的積水,一方面要養成群眾與衛生行政單位的工作人員,密切合作的態度,這樣子,在蚊蟲防治目標上,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乙、法規防制法、由國家衛生主管部門訂定「環境維護法令」、「病媒蚊蟲管制法令」,例如,1969年,新加波政府通過「病媒管制法令」,全民共同防蚊抗蚊,規定在蚊害傳染病的警戒區域內,祇要是為了防治埃及斑蚊等病媒蚊,經過政府授權的工作人員,都可以在全天24小時的任何時間,依法進入任何房間或交通工具內,檢查蚊蟲繁殖的場所,施用藥物處理。這個法案並且規定任何人不得因蓄水而造成有利蚊蟲繁殖的場所如有違反第一次科罰1000元或判三個月徒刑第二次再犯加倍處罰而且施行再教育發給病媒蚊管制手冊強制研讀新加坡的管制法案非常有效果雖然稍嫌繁苛實在有參考價值。

丙、環境衛生工程防治法、建立排水溝渠消除髒亂死角之垃圾等工程對蚊蟲的防治十分重要。

丁、 藥劑防治法、一般而言施用於蚊蟲防治的藥劑可以如下分類:

一、按特性分、

()、胃毒劑、例如巴黎綠可以破壞蚊幼蟲的消化系統。

()、接觸劑、藥劑與昆蟲接觸後摻入昆蟲體壁發生毒效例如除蟲菊便是。

()、殘效劑、如前述的DDT便是利用藥劑噴灑在害蟲經常停息的物體表面上等待昆蟲接觸滲入體內發生中毒嚴格說來也是一種接觸劑祇是它的藥()性可以維持相對長久不衰而已。

()、燻蒸劑、利用藥劑形成氣體狀態時進入蟲體的呼吸系統使昆蟲因而致死例如氰酸氧溴化甲烷等。

()、驅蚊劑、利用藥劑的特殊氣味驅走蚊蟲以免受其叮咬這種藥劑因為蚊蟲不敢趨近所以很少能夠殺死蚊子驅蚊劑也有許多種類有用煙燻的如從前的穴居人類在他們居住的洞穴的入口用各種乾草燻放出氣體來驅蚊也有用塗佈有味油脂在身體暴露部份的如埃及女王克麗佩脫(Cleopatra)在她自身的皮膚上塗抹篦麻油來達到驅蚊的目的如果用香茅油也有同樣的效果市面上可以買到的Ethyl hexanediol也是驅蚊劑的一種美國昆蟲學家一直在發展和試驗新的驅蚊劑每一個月平均大約試驗100種以上但是能夠維持數小時長時間徹底驅蚊效果的藥劑尚未配製完成相信有一天人類可以使用內服或外敷的藥劑來達到長時間驅蚊的效果以便供給野外工作人員如一般外役工員、野戰官兵等的需要最近已經有消息傳出美國陸軍供給所屬服用一種可以維持在野外30小時不被蚊咬的藥劑。

二、按藥劑使用形態分:

(一)、 粉劑、使用噴霧工具或飛機實施噴灑如10%的B.H.C及10%的D.D.T粉劑等是。
(二)、油劑、使殺蟲劑溶入石油、汽油或其他溶劑,實施噴霧如5%的D.D.T油劑。
(三)、可濕性粉劑、將粉狀殺蟲劑加入適量的水、以稀釋它的濃度、形成懸浮狀態再形噴灑。
(四)、乳劑、將高濃度的藥劑,加入乳化劑,使用時可以隨時加水稀釋成需要的濃度。
(五)、氣狀劑、將殺蟲劑溶入易揮發的溶劑中,強壓密閉在鋼瓶中,使用時起開活栓,施放在空氣中,一旦蟲體與殺蟲劑的微粒接觸或吸入,就可以達到殺蟲的目的,目前,美國已產製一種氣膠彈,散放在空氣中,可以使藥劑在空氣中懸浮2到6小時不落下,一般這種氣膠彈,都使用在野外,若是室內滅蚊,那就得用市面上製售的電蚊香、電殺蟲、蚊香以及罐裝噴霧式的滅飛、速必落等等了。

三、按藥物來源的取得來分:
(一)、人工合成的化學藥劑、如D.D.T和B.H.C。
(二)、天然物提煉的藥物、如魚藤精、除蟲菊精和菸草中抽出的尼古丁等。
戊、物理防治法、利用物理學的原理與方法,來達到消除蚊蟲的目的。

一、色光誘殺法、利用補蚊燈等特殊波長的色光誘殺蚊蟲。

二、隔離法、室內與戶外之間裝設紗門、紗窗或張掛蚊帳於臥房和寢室,是消極性的隔離蚊蟲。

三、聲波殺蟲法、模仿蚊蟲特有的嗡嗡聲、來引誘並殺之。

四、電波誘殺法、發射特殊的電波來擊殺蚊蟲。

己、生物防治法、利用生物學的原理來消除蚊蟲。

一、天敵法、在蚊幼蟲孳生的水域飼養小魚如大肚魚或其他鰷魚類(minnow)實驗報告指出每一條大肚魚一天內可吃165隻孑孓因此大肚魚又稱為食蚊魚(mosquito fish)這種天敵法很早就已經在台灣發展與實施1911日據時代台灣農事試驗場技師井街顯在美國從事農事視察時受當時台灣總督之命令前往下威夷引進嗜食孑孓的大肚魚600經過24天船運之後於同年48日運抵台北當時只剩126尾生存於是交給衛生課放養在衛生試驗場的養殖池由於養殖不當19117月底減少到了5019143月時增加到了33000同年7月底開始陸陸續續發給各地飼養結果繁殖很快逐漸放到各地的河、川、池、潭現在大肚魚已成為台灣各地水溝、溪流、池沼、稻田最常見的魚類(上文有關大肚魚引進本省的經過摘自民國67515~16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舉辦昆蟲生態與防治研討會講稿集第64原作者為國內知名蚊蟲專家連日清博士)此外據美國加州大學農業科學學報19803月報導一種水生腔腸動物叫水螅(hydro)以及扁形動物渦蟲也都會威脅孑孓的生活還有蜻蜓的稚蟲、青蛙的幼蟲、水生蜘蛛、松藻蟲、寄生蚊體的線蟲類、真菌類、原蟲類、甚至某些細菌都是平衡大自然孑孓數量的天敵性生物而成蚊的天敵更有螳螂、蜻蜓等食蟲性昆蟲蜘蛛、壁虎、蜥蜴、蛙、食蟲蝙蝠、雨燕以及其他食蟲鳥類等等然而這種生物間的自然平衡可能因為化學殺蟲劑的濫用而造成不可能復原的衝擊因此化學藥物的殺蟲負面作用不可不設法補救特別是這些天敵性生物的維護、研究與生態保護要倍加重視這樣我們才有這些天敵來善加利用。

二、不育性防治法、研究設法阻止蚊蟲繼續生育繁殖的方法想來應該是最實際的辦法如果能比照果蠅的不育性防治法,(在實驗室培養大量的雄性果蠅設法或用輻設或用藥物處理以破壞它們的生殖腺和生殖細胞---讓精子異常雄蠅因此失去生育能力再將這些精子異常的無生育力的雄蠅施放到野外以壓倒式的大數量和野生雄蠅競爭取得交配機會(雌蠅一生只交配一次)一旦雌蠅體內的儲精囊儲滿了由實驗室放出來的雄蠅的不育性精子當然這些雌蠅所生的受精卵都是不能孵化成蠅幼蟲------蛆的壞卵這樣一來果蠅的數量便會一波一波地大量減少)祇是用這種不育性法處理雄蠅生殖腺的耗費是相當驚人的當初開發出果實蠅的不育性防治法收相當的效果至於蚊類的防治尚未聽說曾經使用不過不育性法很值得研究。

庚、遺傳學防治法、科學家正在實驗室大量培養某些種類的蚊子利用遺傳學的原理使牠們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下相互交配化育出新的突變種類這些種類對自然界不易適應生殖力衰弱施放到野外與野生種類交配不是不育便是產生不健全的子代使後代不容易在自然界存活用這方法也可以逐漸地降低目標蚊的生存數量。

總之蚊蟲防治方法不一而足若是有人設法完全要把二千六百種蚊子悉數撲滅那是愚不可及的人力絕對無法辦到而且也沒有必要我們祇要研究出能夠控制目標蚊種的數量與活動蚊媒病不致發生便可以說防治已經成功。

貳拾壹‧書後結語

蚊子生活在我們的周圍,同樣,我們也難以避免要生活在有蚊子的環境,蚊子存在的任何狀況,都和我們的生活品質的好壞,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更因為蚊子對人類造成了無可計數的危害,人類實在不能不對蚊子有所瞭解。研究蚊子並進一步有效控制蚊子的族群和防治蚊媒疾病,必然會造福人群,必然會創造人類更大的文明。

在美國,研究蚊子的人很多,自兒童到大學教授都有,風氣很盛,成果也非常豐碩,自從美國人能有效的控制黃熱病的病媒蚊----埃及斑蚊,許多大學農業研究機構和醫學單位,都出版數量極為可觀的論文著作,有關研究蚊蟲的專書與雜誌更是琳瑯滿目,美國人也出版了一份名叫Mosquito news的季刊,報導全世界蚊蟲的相關訊息,以及蚊蟲的研究成果和方向。

其實,我們對蚊子進行初步的研究,一點都不難,蚊子的採集非常容易,可以隨手而得,設備也可利用廢棄器材,自己簡單製作,從捕捉成蚊到培養孑孓,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初淺的實驗與理解。

以下是筆者自學研習蚊蟲的經過,特提供給中小學生做入門參考:

70年代,筆者來到宜蘭,從事教職,任教國民中學生物科課程,剛開始在礁溪賃屋居住,當地那時候,蚊子很多,而且,多是又肥又大又黑的蚊子,對著蚊子,時常不經心的大叫,好大的蚊子,充滿好奇,從沒見過這種蚊子,一對後腳又都一定是垂直翹起,如果說一般的蚊子有一兩重,那這蚊子鐵定有三兩,房東不知道我是在都市長大,常常說我大驚小怪,事實是我的生活飽受蚊子干擾,雖然門窗都裝有紗網,我們出入門戶都極為小心,即使如此,仍然有不速之客,登堂入室,飛了進來,不分晝夜,逢人便咬,我們經常被咬得左一個紅包包,右一個紅包包,又腫又癢,抓它,愈抓愈癢,真是痛惡極了,白天在學校上課,這種蚊子更是肆虐,師生難得片刻寧靜,沒辦法,只好任其欺凌,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蚊子加諸於我的苦楚,這樣子一直忍耐了五個年頭,在「寫在書前」一節,我也提到,實在不忍心孩子幼嫩的皮肉,遭受蚊子的荼毒,便決心拿蚊子來研究一番,剛巧那時候看了一本Student review,內中提到有關美國發展驅蚊劑的文章,更堅定了我研習蚊蟲科學的興趣。

左圖:已吸血的熱帶家蚊

左圖:棲息在嫩枝條上的白腹叢蚊

但是,從前在學校裏讀書的時代,並沒修習有關昆蟲的專門課程,對蚊子我實在陌生,簡直就是小三的程度,我開始找些有關蚊蟲的專書,利用公餘研讀,這些書有的從美國郵購,有的是旅美堂妹購送,有的是向國內蚊蟲研究單位索贈的著作。

光看書,不能滿足求知慾,我準備了簡易飼養器材,著手蚊蟲的培養實驗,

一、蚊蟲飼養箱:

(如圖)找來一寸四方木條,一公分厚木板和一張紗網,釘製成簡易養蚊箱,分甲、乙兩個,分別飼養不同種類的蚊蟲,飼養箱長、寬、高各40公分,箱子的正面是木板,中央開了一個直徑15公分的圓孔,釘上一塊18立方公分的橡皮板(大卡車廢輪胎的內胎剪下的)通過板的中心,分圓周為八等份,用美工刀割成8條輻射狀切口,橡皮板上再套釘上舊襯衫剪下的長袖子,透過這個袖子,便可以伸手進入箱子,進行飼養蚊蟲的操作和實驗,十分方便,不用擔心箱子內的蚊子外逃,箱子設置妥當之後,開始進行野外採集,前述那一種蚊子的成蟲是採集的目標,放入箱內飼養

二、幼蟲培養瓶與培養盤:將廢棄的醬瓜瓶洗淨,用來代替培養皿,注入清水,放台糖酵素片一片(豬血、豬肝烘焙乾燥後研磨成粉或酵母粉均可) ,然後,到水溝或田間積水處所採集蚊蟲的卵筏,置入瓶中,這些卵筏逐漸孵化出蚊幼蟲,即可置入培養盤內進行飼養工作。(一個培養瓶放入一個卵筏,分開培養,以免混養,成功孵化後,再移入培養盤,繼續以豬血豬肝粉或酵母粉培養。如下圖)

左圖:提供食材之情形

左圖:白腹叢蚊孑孓搶食

左圖:白腹叢蚊的蛹

三、成蟲養份提供瓶:洗淨的空醬瓜瓶,注入3%濃度的葡萄糖水,塞入棉花,棉花要突出瓶口2公分,由於毛細現象,棉花吸飽了葡萄糖水,正好提供飼養箱內的成蚊吸食。

四、活鼠血提供籠:用16號細鐵絲,編製鼠籠,籠的長寬、大小剛好可以容納實驗用白鼠的身體,將白鼠頭上腳下,鼠尾露出籠外,裝入籠中,掛在養蚊箱內,供給將要產卵的雌蚊吸食鼠血,數小時之後,將鼠放回鼠窩,餵食胡蘿蔔,以補充鼠體之營養。

左圖:活鼠血供給情形

白腹叢蚊正在吸食鼠血

五、集蚊瓶:用醬瓜瓶做成的,就是在瓶蓋剪出一個圓孔,孔的大小比捕蚊瓶的瓶口稍大,瓶蓋內套入內徑大小相當的橡皮一張,在與瓶蓋圓孔相符的中央位置,剪一個補蚊瓶瓶口大小的十字形,成一個活門,然後,將套有橡皮的瓶蓋旋緊,就做成一個簡易的集蚊瓶。

六、捕蚊瓶:裝抗生素的空小玻瓶,即可用為簡易補蚊瓶,使用時將瓶口對準棲息在牆上的蚊子,蓋上去,蚊子這時就會飛入瓶內,此時右手大姆指迅速移動,堵住瓶口,再將瓶口對準集蚊瓶的橡皮活門,套住集蚊瓶,同時,將捕蚊瓶的瓶底朝光照方向,蚊子便會飛入集蚊瓶,橡皮活門在抽出捕蚊瓶時,會迅速自動關上,蚊子能進不能出,待採集到相當數量,再放養到養蚊籠養殖。

用捕蚊瓶採集成蚊

套住集蚊瓶放入採到的成蚊

簡易工具和器材

七、卵筏採集器:取汽水瓶的瓶蓋一個,由中心剪出直徑1.5公分的孔,再塞上瓶蓋內徑大小的紗網。然後,套上一個剪出直徑1公分的瓶蓋軟質塑膠內襯,完成後,在瓶蓋外緣繞上適當粗細的鐵絲,將鐵絲延長15公分做為把柄,方便把拿,使用時,姆指、食指和中指夾著把柄,在溝面撈取卵筏.

前面提到的那種又大又黑又肥的蚊子,筆者就是用捕蚊瓶和集蚊瓶採集了好幾隻活生生的標本,郵寄到本省專門研究蚊子等病媒昆蟲的傳染病研究所去請教,該所專家回函答覆稱:「經過鑑定,確實就是白腹叢蚊(Armigeres subalbatus)」。由於白腹叢蚊的卵是散生狀態,不能用撈起卵筏的方式採集,因為白腹叢蚊性喜在鄉下豬舍的尿池產卵,所以在養蚊箱放置一個水盤或水瓶,注水八分滿,水中加少許酵母粉和尿液,並且在盤中放了一張白色的厚紙板,結果不出所料,雌性的白腹叢蚊在盤子周圍和白紙板上,產下密密麻麻的蚊卵,剛剛產下的蚊卵是白色的,

之後逐漸變為褐色,約過了二小時,最終變成黑色(如上圖),白紙板上密密麻麻的一片黑色蚊卵,取出來放在幼蟲培養瓶,孵化成孑孓,在夏天的氣溫之下,約十天左右,孑孓就蛻化成蛹,這時再將瓶子放回養蚊箱,羽化成蚊,這期間筆者用1:1的近寫鏡頭,拍攝蚊幼蟲至成蟲的成長過程,有時蛹在半夜羽化,拍攝工作也就不眠不休的進行,真所謂忙得不亦樂乎。

由於一邊閱讀蚊蟲書籍,一邊著手飼養蚊蟲,因此,可以觀察並記錄到孑孓要多久蛻皮一次,什麼時候會化蛹,蛹如何羽化等等有關蚊蟲的生活史,忙雖忙,但在教學生涯中憑添一些成就感,特別是利用所拍攝的白腹叢蚊生長羽化的過程的幻燈片,在課堂上放映,看到學生多麼興高采烈,多麼專注,這時會感受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和意義,生活顯得無比充實。

國中生物課程,如果將蚊蟲研習題材列為生物科鄉土教材,在教學上應該具有相當的實際效益,1982年筆者利用生物教室的一個角落,

闢為學生的蚊蟲研習室(如上圖),組織研習小組,成果豐碩,當年參加宜蘭縣科學展覽會,師生分別榮獲國中學生組第一名

和教師組第二名,學校並因此獲得團體第一名的佳績。

大致上說,蚊蟲的自學研究,並不會為研究者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相對的,卻可以豐富研究者的學養,藉之體會生命體的奧秘,並體認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實在值得鼓勵。中小學生從事此一課餘研習,不但可以培養科學研究精神和興趣,更可以建立做人處事的正面態度。
 讀過這本書之後, 至少,我們確信讀者必定會更加重視並致力追求無蚊蟲的生活空間。讓我們一起付出心力、相互影響,共同建立高品質的衛生環境,如此,我們的生活必然會更為健康和美好。
  

─────衷心感謝您耐心地閱讀本書。

─────本書是筆者在多年前利用教學餘暇從事研究的心得,退休後數年,方整理當年的舊作,完成定稿。因學淺才疏,掛一漏萬,尚 祈專家學者與方家先進,不吝指正。2004/5/18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nhun&aid=34008641

 回應文章

昏昏(賞歌 感謝状)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Fwd:病媒蚊相同 科學家從登革熱抗體找到茲卡新藥
2017/10/04 14:26
http://e-info.org.tw/node/20770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3f59787da-EPAPER201711004&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3f59787da-91171905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7-10-04 16:27 回覆:

病媒蚊相同 科學家從登革熱抗體找到茲卡新藥

建立於 2017/10/03
摘譯自2017年9月27日ENS美國,密蘇里州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茲卡病毒感染可能導致新生兒頭部異常地小。目前為止,還沒有疫苗或藥物可治療茲卡病毒。不過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科學家上月底發表研究結果指出,登革熱病毒的大Y型蛋白質抗體在小鼠身上能有效防堵茲卡病毒。

左為感染茲卡病毒後給予抗體的懷孕小鼠;右為同樣感染茲卡病毒的控制組懷孕小鼠。圖片來源:ESTEFANIA FERNANDEZ/Washington University

病媒蚊相同 科學家從登革熱找茲卡病毒抗體

巴西等茲卡病毒嚴重肆虐的地區,同時也是登革熱疫區,而且兩種病毒的病媒蚊相同。

茲卡和登革熱透過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和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傳播。這兩種蚊子在白天和黑夜都會叮咬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資料,茲卡也會透過性行為傳播,並從懷孕婦女轉移到胎兒。

現在研究人員希望從這種抗體發展出能保護胎兒免受茲卡病毒感染的藥物。

研發抗體藥物 女性可在懷孕期間保護胎兒

抗體藥物的使用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能夠暫時抵抗狂犬病等傳染病,也是沒有疫苗可用時的解決方案,如茲卡病毒這類傳染病。以抗體作為茲卡預防藥物的關鍵在於,可使女性血液中持續含有足量的抗體,以在懷孕期間保護胎兒。

研究人員表示,抗體能在血液中留存數週,因此在婦女孕期中給予一或多劑抗體藥物,可以保護她的胎兒免受茲卡傷害,另外也能保護懷孕婦女免於茲卡和登革熱。

研究作者之一戴門(Michael Diamond)博士說:「我們發現這種抗體不僅能降低登革熱病毒的傷害,在小鼠身上也可以保護胎兒免受茲卡傷害。」

該研究於9月25日發表於《自然免疫學》期刊。

小鼠實驗 登革熱抗體可能對茲卡病毒有用

由於登革熱和茲卡間有所關聯,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推測,登革熱抗體可能對茲卡也有用。

戴門和研究生費南德茲(Estefania Fernandez)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博士史奎頓(Gavin Screaton)合作,成功在數年前開發出一組人類登革熱抗體。

科學家用茲卡病毒感染非妊娠成年小鼠,在感染後一、三或五天內給予登革熱抗體;同樣感染茲卡病毒的控制組小鼠則給予安慰劑。在感染三週內,超過80%未經治療的小鼠死亡,而在感染後三天內接受登革熱抗體的所有小鼠仍然存活。感染後五天接受抗體的小鼠中有40%存活。

為了確定抗體是否能夠保護胎兒免受感染,研究人員以茲卡病毒感染妊娠第六天的母小鼠,在感染一或三日後給予同樣劑量的抗體或安慰劑。

在妊娠第13天,感染隔天就接受抗體的小鼠,胎盤內茲卡遺傳物質數量是控制組的1/60萬,胎兒頭部的茲卡遺傳物質數量是1/4900。然而,感染後三天給予抗體的效果較差,胎兒頭部的病毒遺傳物質量是控制組的1/19,胎盤中是1/23。

結果顯示,為了有效保護胎兒免受茲卡病毒影響,必須在感染後儘快治療。這在臨床上可能難以實現,因為婦女很少知道什麼時候被感染。但是一旦知道懷孕就給予抗體,就可以提供立即的防禦措施。

突變改良後 一種抗體對抗兩種病毒

戴門和團隊正在努力確定孕婦需要多少抗體來確保她的胎兒受到保護。同時,科學家們也正在研究如何擴大血液中抗體的半衰期,減少需要給予的次數。

儘管如此,在血液中循環數月的登革熱抗體仍存在風險,因為如果此時被另一種登革熱菌株感染,那麼防止一種登革熱病毒的抗體有時會惡化症狀。

登革熱導致兒童和成人發燒、嚴重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但不會直接危害胎兒。

為了避免意外加重病情,研究人員在四個位點突變抗體,使得抗體無法加劇登革熱病情。「所以現在我們有一種抗體可以對抗兩種病毒,並且可以安全用於登革熱流行地區,因為它不會使登革熱病情惡化。」戴門說。

Zika Virus in Mice Blocked by New Drug
ST. LOUIS, Missouri, September 27, 2017 (ENS)

An antibody that protects against the dengue virus has also proved to be effective against the Zika virus in mice, scientists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announced Wednesday.

Antibodies are large Y-shaped proteins. They are recruited by the immune system to identify and neutralize foreign objects such as viruses.

Brazil and other areas hardest hit by the Zika virus, which can cause babies to be born with abnormally small heads, also host the dengue virus, which is spread by the same species of mosquito.

Zika and dengue are spread by the bite of an infected Aedes species mosquito (Ae. aegypti and Ae. albopictus). These mosquitoes bite during both the day and the night. Zika can be transmitted during sex and passed from a pregnant woman to her fetus, according to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vaccine or medicine to treat the Zika virus. But now researchers are hopeful that the discovery of this antibody could lead to a drug that could protect a fetus from Zika infection.

Antibody-based drugs have been used for decades to provide temporary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rabies when there is no time to vaccinate or, as in the case of Zika, when there is no vaccine available.

The key to using this antibody as a preventive drug would be to make sure that antibody levels in a woman’s bloodstream stay high enough to protect her fetus for the duration of her pregnancy.

Antibodies remain in the bloodstream for weeks, so one or a few doses of an antibody-based drug given over the course of a woman’s pregnancy could protect her fetus from Zika, with the added benefit of protecting her from both Zika and dengue disease, the researchers said.

“We found that this antibody not only neutralizes the dengue virus but, in mice, protects both adults and fetuses from Zika disease,” said Professor of Medicine Michael Diamond, MD, PhD, the study’s senior author.

The study is published September 25 in the journal “Nature Immunology.”

Since dengue and Zika are related viruses, the Washingto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reasoned that an antibody that prevents dengue disease may do the same for Zika.

Diamond and graduate student Estefania Fernandez collaborated with Gavin Screaton, MD, DPhil, o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who had generated a panel of human anti-dengue antibodies years before.

The scientists infected nonpregnant adult mice with Zika virus and then administered one of the anti-dengue antibodies one, three or five days after infection.

For comparison, another group of mice was infected with Zika virus and then given a placebo.

Within three weeks of infection,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the untreated mice had died, whereas all of the mice that received the anti-dengue antibody within three days of infection were still alive. Forty percent of those that received the antibody five days after infection survived.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antibody also could protect fetuses from infection, the researchers infected female mice on the sixth day of their pregnancies with Zika virus and then administered a dose of antibody or a placebo one or three days later.

On the 13th day of gestation, the amount of Zika’s genetic material was 600,000 times lower in the placentas and 4,900 times lower in the fetal heads from the pregnant mice that were treated one day after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mice that received the placebo.

However, administering the antibody three days after infection was less effective: It reduced the amount of viral genetic material in the fetal heads 19-fold and in the placentas 23-fol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 the antibody to effectively protect fetuses from Zika infection, it must be administered soon after infection. Such a goal may be unrealistic clinically because women rarely know when they get infected.

But giving women the antibody as soon as they know they are pregnant could provide them with a ready-made defense against the virus should they encounter it.

Diamond and colleagues are working on identifying how much antibody a pregnant woman would need to ensure that her fetus is protected from Zika.

The scientists also are exploring ways to extend the antibody’s half-life in the bloo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imes it would need to be administered.

Having anti-dengue antibodies circulating in the bloodstream for months on end poses a risk, though, because antibodies that protect against one strain of dengue virus sometimes worsen symptoms if a person is infected by another dengue strain.

Dengue causes high fever, severe headaches, and joint and muscle pai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but does not directly harm fetuses.

To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accidentally aggravating an already very painful disease, the researchers mutated the antibody in four spots,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the antibody to exacerbate dengue disease.

“So now,” he said, “we have a version of the antibody that would be therapeutic against both viruses and safe for use in a dengue-endemic area, because it is unable to worsen disease.”

文轉自:http://e-info.org.tw/node/20770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3f59787da-EPAPER201711004&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3f59787da-91171905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7-10-04 17:22 回覆:

昏昏(賞歌 感謝状)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Fw:How Mosquitoes Use Six Needles to Suck Your Blood | Deep Look
2016/07/13 22: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8SmacBUcU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6-07-13 22:33 回覆:

NEW! - Kill mosquito larvae naturally with this weird trick - including Zika Virus specie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MmQ_dRqXk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6-07-13 22:37 回覆:

Mosquito Trap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jyLRQutXs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6-07-13 22:44 回覆:

facebook Mosquito Trap: Does it wor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szKwmCZLg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6-07-13 22:48 回覆:

Mosquito Trap home mad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09UXXjh7g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6-07-13 22:56 回覆:

Make a mosquito attractant trap that really work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StKNzsKXQ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6-07-13 22:50 回覆:

Robert's Mosquito Magnet Awesome Catch Result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B3Q6Bzwks


thy 8000元孝親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敬佩連日清博士的治學精神和貢獻成就
2016/04/19 11:29
  http://classic-blog.udn.com/snflwrhy/4424844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作
2015/11/04 15:45

大作洋洋灑灑乃用心之作也,

先看大作中有關登革熱部分,

以後慢慢閱讀。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5-11-20 18:42 回覆:
 歡迎閣下賞讀,並祈賜予指教。

昏昏(賞歌 感謝状)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31 22:46
是這樣啦,有人喜歡瀏覽,有人喜歡分次詳讀。各隨所好,謝謝。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5-11-20 18:40 回覆:

新增8例與登革熱相關死亡病例;高雄疫情仍處高峰,民眾務必落實孳生源清除及防蚊措施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高雄市昨日(11月17日)新增455例本土登革熱病例,較上週同日增加113例;台南市昨日新增24例,較上週同日減少24例。總計全國昨日共新增488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另本週新增8例死亡個案經審查與登革熱相關。
入夏以來全國本土病例已達34,887例,其中台南市佔22,444例、高雄市佔11,796例、屏東縣佔220例,其餘縣市均為移入之散發疫情。高雄市仍處高峰期,登革熱防治大隊將投入五大熱區強制孳清,並研商大動員終結疫情計畫,指揮中心全力協助高雄市防疫工作。台南市疫情則已獲控制,並進入根除階段,全力保全防疫成果,以期儘早終結疫情。
本週完成審查17例疑似死亡病例,其中8例死亡與感染登革熱相關,為5女3男,包含高雄市7人、台南市1人,年齡介於62歲到96歲之間,多數個案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等多重慢性疾病,皆為WHO指引中的高危險族群。總計全國累計死亡人數158人(台南市112例、高雄市44例、屏東縣2例),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6歲。尚有23例疑似死亡病例待審(高雄市21例、台南市2例)。目前仍有51人於加護病房治療中,但已有32,421名確診病患康復,康復率92.9%。
為協助因應高雄市登革熱疫情,中央已於10月22日核撥第二預備金7,268萬8,000元,供高雄市政府辦理各項緊急防治工作。此外,截至11月12日止,衛福部已協助調度熱煙霧機136具,供高雄市政府實施病例集中區之緊急化學防治之用;國防部自8月持續支援地方政府登革熱緊急化學防治人力,截至11月16日已支援超過2萬人次,其中在11月8日至14日即支援高雄市政府每日平均156人次。期望在經費、人力與物資到位之情形下,儘速控制疫情。
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應持續清除孳生源,避免疫情再度攀升。另外部分患者尤其是老人、慢性病患,感染登革熱後病程變化較快,醫師務必提高警覺,密切監控病患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臨床上體液蓄積、黏膜出血、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超過肋骨下緣2公分及血比容增加伴隨血小板急速下降等登革熱警示徵象,以及時提供適當的臨床處置,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相關資訊可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巧妙 喜歡上帝的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下看這麼 多
2015/10/30 19:32
您壓抑天才喔!
巧妙
昏昏(賞歌 感謝状)(hunhun) 於 2015-11-20 18:43 回覆:
 歡迎閣下賞讀,並祈賜予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