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6/19 13:05:47瀏覽92|回應0|推薦2 | |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入闈時發生一連串的干擾事件〈闈場看不見的紛擾(一)〉,今年我在入闈前就先請示如何避免在闈場受到干擾,開示可以誦《楞嚴咒》6次。但是今年於入闈前時間緊迫,我未能完成6遍《楞嚴咒》便進了闈場。
此次進去,沒有太多不舒服,但是當晚即開始拉肚子,出闈後,我更是整個人像是被榨乾一樣,不同以往覺得特別累,原本以為是否是體力消耗太多,但因為累得有點誇張加上心情一直不太好,因此有請示佛菩薩。
開示:「功德被抽光」、「外道靈干擾」。看到開示又嚇一跳,想不到這次干擾這麼大!外靈干擾實在太強大,只能我自己要再更努力修行,讓自己以後真的可以免於強大干擾及被抽功德的情況。
入闈期間,有一位學校高層不斷地在闈場抱怨批評各層級人士的不是,這一位高層負責人脾氣不佳,平日素與許多人不合,其個性急躁,喜怒無常直接顯露,對我有時好像待我親切也有時會以言語威脅,但我看這位高層人士平時有自行在誦佛經,感覺似乎是有在學佛,但個性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是否與她有因果相欠呢?因此我又列單請示,開示為:「無相欠,此人有外靈干擾,過去有修偏。」這才明白,原來過去修偏真的會影響很深,讓一個人完全無法克制自己的性情。
這世間的外靈都是心性偏差才會變成外道,我過去世也是有修偏入外道,正在努力償還消外道的業力。思考自己,性格容易退卻,對事情的抗壓性總是欠佳,容易受他人言語行為感到不舒服,以往喜歡逃避嚮往無所事事的心態,過往對人事物也容易鑽牛角尖,這些似乎都是因修偏導致內心存在的貪嗔癡,但是在誦著《金剛經》、《六祖壇經》後,我開始學會省思自己這些行為,及佛菩薩開示許多道理,逐漸能知道這些都是起於內心過多的執著與貪念,貪念當中連帶還有嗔癡念,讓我自己容易被境界影響,漸漸發現自己問題後,我便有了更寬闊的心境面對境界的各種考驗。
一個人的格局若永遠集中在這個「我」身上,就永遠無法解脫、無法跳脫世間的束縛,但一旦開始懂得脫離「我」,並學習佛菩薩以利益眾生的心量時,心量與眼界頓時不在侷限,不會因為眼前的境況產生各種內心的高低起伏。這些都是要一邊在生活當中所遇到的事情,自行去體會、驗證與實行佛菩薩於經典中所開示的道理,自己就逐漸明瞭佛法原來教的就是「心法」,是可以解決所有一切煩惱問題的智慧之光。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
雖然這次所入的闈場我依然受到很大的干擾,但這世間干擾是無處不在的,能鍛鍊自己的心志,修好自己的心,讓自己不再流轉於六道及走偏至外道,要努力回歸正法成就佛法,才是修行的最重要目標。
(分享完畢)
人不是只會遭遇靈界的干擾,人生中的挫折與逆境,也都是生命裡必經的課題,但也是讓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與進步的動力。
人在逆境中感到不滿挫折委屈時,不如先藉此看清自己的弱點,從中改正,而不是怨天尤人,而如果太在意執著自我的得失,更會讓跌入自己痛苦深淵。
凡夫未修行前,容易被外境所影響,心中的喜努哀樂全都隨著外面境界,自身認為有利的境界,就感到喜悅、開心、滿足,感到不利的境界,便失落、生氣、鬱卒,然而,總是想對自身有利的境界的追求享受與擁有,而對不利境界的抱怨、不滿,都是對境界充滿自我意識及過度的慾望所驅使,慾望若不止歇,貪嗔癡三毒的惡念、惡業就不會停止,很容易是春風吹又生。
宣化上人開示: 性定魔伏朝朝樂, 妄念不起處處安; 心止念絕真富貴, 私欲斷盡真福田。
我們為什麼有魔障?就因為「性」沒有定。如果性定,時時刻刻都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到了這種程度,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這時身心皆空,遠觀其物,物也沒有了,身心物這三種都沒有了,這時只有空理,依空理而起中道。在內沒有妄想,在外也沒有貪求,內外身心都清淨,這種境界就是性定,性定就是中道的本體。
七情好像海中的波浪,若是白浪滔天,可能將船打翻;若是風平浪靜,船就能平安抵達彼岸。修道人首先要將七情認識清楚,但不是知道七情的道理,就沒事了,還要控制七情的引誘,調伏七情的作怪,如果不被七情的境界所動搖,那就是性定。
修道人要性定,才能反迷歸覺,捨邪歸正。(引用完畢)
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怕任何考驗及干擾,無論屬於有形的或是無形的干擾,通通都是來磨練我們心志的最佳老師,然而我們更要認清,能夠引起自身最大煩惱之干擾通常不是外境的變化,而是我們自己內心不安份的六根賊。《楞嚴經》:「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經常對外面境界起作用,想看到好看的,聽到好聽的,聞到清香的,嘗到美味的…,只要接觸到心識便跟著起喜怒好惡之心。修行便是要把這個整天都是隨外境打轉的六根攝受,讓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境界好壞的影響,去起執著貪愛或厭惡之心,而是能夠客觀坦然地面對境界。
《達摩大師破相論》:「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 能降身賊,於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達摩大師破相論述記》於此段闡述中提到:「知心外實無好壞、美醜、香臭、諸味、觸慾等諸感受。皆是眾生於根塵接觸之時,依眾生心中的染習,循業發現,而生起了分別心而已。如狗喜吃屎,以屎為香。禿鷹喜吃腐肉,以腐肉為香。人喜吃山珍海味,天人視之為一桌加料死屍,嘔心之至。」我們在境界中,要鍛鍊的不是把六根的喜好愈加分明,而是要把內心的戒定慧提升,不使六根放縱,不讓心念隨境妄加分別,內心安定,自然不會受到境界干擾與煩惱。
有緣人的闈場干擾系列分享文提到的是闈場的干擾,但不僅僅是闈場,我們所處的世界本就與靈界相重疊,只是我們眼睛無法看到,雖然靈界可能會帶來許多干擾,但能引起內心實際的干擾紛爭經常不是從外來,而是無法調伏的自心,我們修行要常常內觀省思,才能讓內心真正的敵人消失。
《阿伯的話——網路開示精華節錄》:「若有靈擾,心性不穩定者,受靈擾的影響較劇烈;心性若定者,較不會受靈擾影響。」「動中生定,定中生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要從瞬息萬變的生活裡修行,能降伏自己內心所有的貪嗔癡,就是降伏世間最大的干擾源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