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14 19:46:22瀏覽2288|回應0|推薦16 | |
蔣勳美學開講 整理者:賀先蕙,劉佩修 在蔣勳的思維與體驗中,美的本質就是創造力,是自我超越、突破的動力。美感教育,不是考試、不是學分,而是呼喚美的衝動與感覺;用功不在於追求技巧,而是用功於生命本身。企業追求美的產品,光成立設計部門不夠,而是整個企業一起動起來,改變聲音、色彩、光線、味道,啟發感覺的細膩性。 「葉子現在的形狀,其實是經過幾億年的淘汰所存活下來的。這種形狀的美,蘊含了生命很大的艱難,這就是一種競爭力。」 這是被譽為「台灣美學大師」的蔣勳,對美的詮釋。他的課,來自各階層各產業的聽眾,總是擠爆教室;他應佳必琪總經理張舒眉之邀,成為第一位擔任上市科技公司董監事的藝術家;他讓企業家願意摸索、嘗試,將美學引入企業體系;他帶動風起雲湧的美學風潮,正一點一滴地改變台灣社會,亦反映人們在富足之餘,對美的需求與渴望。但,美到底是什麼?以下是他接受《商業周刊》訪問,闡述美的本質與精神的專訪紀要: 第一講:美的培養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許多學校近年紛紛開設設計相關科系,提供企業這方面人才,這樣可以提升企業對美的鑑賞力嗎? 蔣勳答(以下簡稱答):我去了幾個技職學校,他們慢慢改成科大,我發現他們幾乎跟人文完全切斷,這是我非常驚訝的一點。技職這個東西在西方近代,例如Bauhaus(包浩斯)學院,非常強調技職跟人文的結合,但我們完全切斷,我們的學校很速成的希望抄一些已經現成的設計,然後就把那個叫做設計課,可是事實上設計課應該是很多的感覺。 像米蘭很多的汽車、家具設計,是從很奇怪的東西出來。他是今天去感覺水,然後把這水的感覺變成一個家具,這時候他們的背後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引帶,後面的哲學會出來。 美,無法考試、無法拿學分 美這個東西是我剛剛提到技職教育裡面少的,所有東西都像在考試,都像在拿學分,美不是可以考試的,不是可以拿學分的,是有一天從你的生命裡突然跑出來的東西,那個才會感人。 我相信iPod裡面一定有給這樣的空間給設計者,不然他不會有這樣的東西跑出來,這麼讓我震撼,他絕對不是在東抄西抄。企業要有這樣的野心,或是耐心,用更大的視野去包容這個部分,不然的話你用很短視的效率,可能都容不下這些人存在。 問:你是說教育出了問題嗎? 答:這是台灣整體的問題,因為台灣培養人的方法太目的性。像我當美術系主任時參與招生,很多補習班他保證考生三個月一定考取,因為他知道幾年連續下來,就是考那幾個石膏像,所以他就教你用一個方法背那個石膏像。我看到一個場景嚇了一跳!因為考生是抽籤的,抽到一號站一號位子,二號站二號位子,這樣比較公平。我就站在一個考生後面,一直看不懂,為什麼你站一號是左邊,但是他畫的卻一直是右邊?因為他其實沒有看,他是用背的。這樣的小孩你看起來他手的能力很強,這種學生在台灣都是第一名的,但是他後來到巴黎去留學,老師站在他後面看他畫畫,最後他跟他說了什麼話?他說,你可不可以不要用你的右手畫,你用左手畫?他的右手已經廢了。 美術,是觀察、是人的感覺 美術是觀察,是你自己的感覺。其實梵谷在畫那個Staring Night,所有月亮、星星是不準確的,可是是非常感人的,是他心裡面的感覺。因為美是不可取代的,如果你都跟別人一樣,那就不是美。可是台灣變成制式的教育,我們只有目的,沒有過程。 我去年四月去看油桐花,在安坑那邊走步道,可以看到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因為一直看油桐花,慢慢的他就被整個花包圍了,他不知道怎麼辦。他就大叫說媽媽媽媽,我怎麼辦?媽媽就說,你怎麼這麼笨,你就走出來啊!其實他媽媽不懂他,他是覺得那花好漂亮,他捨不得踩壞。後來我就跟這個媽媽說,你這個小孩好棒喔,其實是本性,他覺得花好漂亮,他不捨得踩。 這其實是感覺的教育,如果他可以隨便踩花都沒有感覺,那他將來長大什麼事不能做?美學教育其實是把這個東西呼喚起來,這種感覺呼喚起來。 科學告訴我們,視網膜可以看到兩千種色彩,鼻子的嗅覺可以聞到一萬種嗅覺。可是只有在小時候存在,到某一個時候,就只剩下藍跟綠,其實藍他還有很多種藍。小孩子一直在看,他的吸收力是百分之百,他聽到的聲音是各種各樣,可是越大就越少。其實孩子的敏感力應該幫他維持。 第二講:美的庫藏 問:如果一個學生想要進入美的殿堂,不靠用功與死背,他可以怎麼做? 答:我舉一個例子。我那時候做系主任,我常常有時候晚上喔,在山下看完電影,回去已經半夜十二點多,我會順道繞回系館,因為我們系館晚上是開放的。經常看到一個學生晚上還在那裡很用功的畫石膏像,白天已經四個小時、八個小時,他晚上還在那邊畫。結果我第二天去看,還是那個學生,他用功得不得了,可是每次系展他都被刷掉,我就知道用功不等於創意。 有一次我就不知道怎麼樣,晚上兩點多我走到系館,看到他還在那邊畫畫,我就跟他說,你可不可以不要這麼用功,出去喝喝酒、談談戀愛,我講完有點不好意思,一個老師怎麼叫人家不要用功?我的意思是,一個好的畫家應該不只用功在技巧,應該用功在生命本身。他生命整個空掉了,他沒有用功在生命本身,他很多的愛恨都沒有。所有學校教育應該注意到他最後還是人,他應該不只是技巧。專業的技術沒有那麼難,難的是生命本身。尤其在藝術教育,大部分那些不來上課,談戀愛談昏頭,然後會自殺,最後都變成很棒的畫家,好奇怪,因為他生命很豐富。 平常要累積,才能提領自如 我有一個名稱叫做「美的庫存」,就是你平常要庫存你的美,你才可以提領,你平常沒有庫存,你提不出來的,就是愛跟恨都要庫存,你存過你才能領得出來,可是一直讀書的人是沒有美的庫存的。一直考第一名的人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他整個外面生命的記憶都沒有。因為知道痛,心靈上的痛,有一天你提領出來,他會變成非常動人的力量。 問:學校推廣藝術欣賞課程,沒有幫助嗎? 答:我過去在東海時有建議過,藝術欣賞這門課雖應是必修,但不要有學分、也不要考試,因為只要有分數,有考試,他就有一個緊張在裡面,可是美不應該緊張。根本不用去考他,因為你考不出來。我曾經試過,我上一個貝多芬的課,有一個學生,他去查很多資料,然後考一百分。有一個學生,他考得不怎麼好,可是我記得他聽音樂的時候熱淚盈眶。我在想,我能不能打熱淚盈眶的分數? 像東海的幸運是它的校園設計是美的,所以學生即使逃課還是在美的環境裡面(大笑)。你覺得讓他逃課其實很好,他還是躺在陽光草坪上,看著相思樹林。你本來就該讓他逃課,因為他要的不只是知識,他需要感覺。我記得有一次我在上黑格爾的美學,那其實黑格爾的美學滿枯燥的,講著講著你就發現四月外面羊蹄甲開成一片喔……!學生都不專心,都在看花。那時候就希望他們不專心,因為我的黑格爾是知識,外面的花是真正美的本體。後來我就說,我們到外面去上課好不好,學生好興奮,全都坐在花樹底下。我相信這變成一種記憶,我們共同的記憶。可是我們大概要有這樣的信念,對美有信心之後,才會敢做這件事情。 企業要有耐心、更要有野心 問:很多企業也很有心,想要超脫現狀,創造具備藝術質感的經典產品,他也願意專門成立一個team設計產品,這樣的做法怎麼樣? 答: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很多個體一起互動,所以只認為設計跟美有關,其他的企業各部門都沒有動起來,是不可能的,它是一起動起來,甚至跟整個大環境一起動。這部分我們真的要有一點耐心,不能那麼快。但也要有更大的野心,不能只著重設計部門有藝術,可能連企業的廁所、餐廳,都應該做一點改變。因為聲音無所不在,色彩無所不在,光線無所不在,它才啟發了那個感覺的細膩性。 第三講:美的創造力 問:你怎麼看美跟創造力的關係呢? 答:美的本質就是創造力。比如說一個美術館,過去的觀念是說擺一張畫或一個雕刻。可是現在到大英博物館,你看他最早介紹人類文明,是一個用石頭打出來的手斧,當時的人有一個觀念,他用這個觀念,用他的手,他的技術,在一個材料上做出他要的樣子。藝術史的起源其實是從這裡起源,它是創造,動物的世界沒有創造,動物不會用工具,人是第一個會用工具的,美的本質上根本在講創造,與我們世俗上所說的美不完全一樣。 第一個美是創造、第二個美是模仿 老子有一句話很有趣,不是很容易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美斯惡也」,當大家都知道這個美是美,他已經不是美了。 這句話其實是講說,第一個美是創造,第二個美是模仿。柏拉圖也講說,最偉大的床是觀念裡的那個床,就是人的身體躺下去要跟一個東西依靠的那個床,那個是創造。而你回家躺的那個床,是已經創造出來的床,它的意義不大。他認為床會一直變,會隨材質一直改變。這個東西比較抽象,但他其實是美的原點。所以說美並不是只是說外在好不好看的問題,美是說那個創造力,就是生命本身要一直突破的那個創造力。 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國的瓷器是外銷的,它是美,它同時是你最大的一個競爭力。一個景德鎮,世界有名的。我們要在文明上有更多野心,有更大的創造力,當然有很多客觀條件。像印度,我相信他會重新把他的傳統拿出來變成自信,我們到印度,看到印度過去的絲織品、蠟染、金銀器實在是不得了。這些東西都是他的競爭力,而這個傳統給他自信。 台灣的第一代企業家白手起家,那個奮鬥的過程是一種創造力,也是一種美;企業家第二代大多在國外念書,面臨世代如何接續的問題,解決這個接續問題後,第二代會有自己的創造力。我好希望王永慶與遛鳥俠可以對話,因為他們的身上,都有創造力。 本篇文章摘自: 封面故事:美力時代 2005-03-14出刊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