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24 01:33:00瀏覽467|回應0|推薦5 | |
文藝無國界 大師也趕韓流 記者:徐如宜 余光中的研究室位於中山大學文學院五樓,憑窗臨眺高雄西子灣,晴時碧波萬頃,入夜漁火輝映星光。中山大學對這位享譽國際的詩人與講座教授禮遇有加,因為他不僅是中山之寶,更是華人之光。 兩岸關係詭譎之際,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引用余光中的詩作,一席「鄉愁說」在政壇瞬間發酵,掀起波瀾。余光中慨嘆,鄉愁只是單純的懷鄉思緒,是每個人都有的心情。他建議兩岸都能夠多讀對方的詩,因為「政治易使人分離,而文學使人了解。」 但現在,眼見促使人相互了解的文學,正因中文教育未能深化及意識形態作祟,面臨從人間蒸發的困窘,余光中心急如焚。 近期一連串的高中課程綱要變更、國營事業及大學正名、公文橫式書寫等作法,都引起正反兩極討論。一向避談政治的余光中,面對近時爭議不斷的「去中國化」,直說「這是個不幸的詞語,因為其中有個『國』字,便涉及意識形態,這個用語可以再斟酌。」 當大陸友人以此作文章時,余光中坦言,若真要論去中國化,則大陸文革時期以馬列取代孔孟,較之台灣現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真正憂心的是:「政治搞得不好,『去中國化』很可能就變成『去文化』了。」 作家眼中,文學藝術並無國界;即使典型如余光中,他也深愛「大長今」、「商道」、「醫道」等韓劇。中韓語言不同,但朝鮮曾受中國文化影響;余光中說,看韓劇能讓他將學生所愛聯繫到教學,觸類旁通,跨越代溝。 研究室書架一幀合照引起學生好奇,老師身旁的少女究竟是何人?余光中笑答:那是我在香港演講的「粉絲」。學生瞠目:原來老師也知道「粉絲」喔!「那當然,你們知道的我都知道。」如此才能教得學生心服口服,此為大師風範。 半生投入教育,余光中桃李無數。「我是這樣,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他表示,因課堂上授課,對象龐雜,有時未及深談:若學生有心來請益,自然又是不同。聰明的學生,便知該怎麼做。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