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說蒙古烤肉,那就得提及始祖一族,要說始祖一族,就得提到美軍在台灣的日頭,因為始祖之一的大店,就在美軍PX的大門外。餐廳的大招牌簡單明瞭,就是“蒙古烤肉餐廳”六個字,時間民國55年。
從名稱用字的這個角度來說,大概也就無需置疑“始祖”的身份了。
之後的成吉思汗,以及唐宮的這些,不論名稱如何,確定的都只是“蒙古烤肉式的”餐廳。
只是始祖早已經結束營業,其所在也於多年前成為花博繽紛一片了;而美軍PX,還知道台北市曾經有這麼個故事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也所以就搞不懂中山北路為什麼看起來像個年老色衰的貴婦了。)
“蒙古烤肉餐廳”,老闆林哥那年30多歲,他老婆管櫃檯,他本人倒是什麼都沒在管。大堂的裝飾品或許可以貼近他這個人,那是正宗的日本武士刀一對,或許還是名刀。漂亮精緻的織錦帶飾,黝黑亮麗的刀架,上面正坐著一長一短的太刀和脇差,這大小刀,一上一下冷酷的坐在長方形的大玻璃框裡面,而這個玻璃框則正坐在同樣褐中帶黑的亮麗四柱案檯上。
以今天的標準來說,他的店面客座算超大的,玻璃間隔的料理區裡是二座覆鼎大鐵爐。
食材中的肉類四種,分別是牛肉、豬肉和羊肉,至於那另外的一種,以今天的食材規模來說,不能不拍案驚奇,“鹿肉”正是。
不必懷疑,民國55年,沒有人賣假肉,鹿肉就是鹿的肉!
負責肉類食材的師傅,月領的是店堂裡的第一薪資,但是食材中的肉片是否“經典道地”,則是他的吃飯本事。
首先肉片要“實”,所以在用塑膠膜包裹肉塊成巨大香腸狀的時候,功夫要到,要緊實,這算小事。
之後從冷凍庫拿出冰凍的肉卷後,這就是見真章的時刻。
冰凍的肉卷壓在案板上,用和西瓜刀一樣長但是更寬的大刃去切片,刀刃滑下去的時候,不只是肉片的厚度要掌握,刃口還得同時向外推滑,好讓下來的肉片呈現出漂亮的捲曲弧片。
所以,構成微翹形狀的肉片,這也只有在蒙古烤肉餐廳才能見到,學問則是在“賓主盡歡”的結果。
因為微翹,所以肉片裝入食盤中,可以讓食材在食盤中看起來滿滿像座山,而肉片不會一片粘疊一片的;其次是食客在取肉片的時候,別看碗那麼大,幾片肉下去可能就看似裝滿了。
“覆鼎大鐵爐”用的是全身鑄鐵,學問在它的那個形如覆鍋的面板上。
如今四海都是“蒙古烤肉”,夜市裡殺殺叫的也是,連國際飯店自助餐廳裡的那個,竟然也命名為“蒙古烤肉”,但是客人卻吃不出來該有的“蒙古烤肉”味道,誰也都知道是因為鍋爐的關係,但是為什麼?
覆鼎大爐下的柴火不是架在爐中間,而是較靠近師傅作業的爐口區域。火焰向上的同時會循著覆鼎的弧面趨向中央,所以覆鼎的爐面從邊緣到中央幾乎一樣的熱。
手持2 尺長大筷的炒手師傅,拿起客人備了料的碗,這一碗食材倒到爐面的位置,不是靠近他的爐緣,而會較靠近向著中央;而在食材倒下來的下一秒,師傅的長筷就同步出手,準確的以橫掃千軍的姿態,來回二下,這就已經將整碗的食材全部打散在他面前的爐面上。
這個第一時間下的動作,正是蒙古烤肉料理的關鍵。
客人進場後的巔峰時間,一個爐面會圍繞三位炒手師傅同時作業。二座大爐火力全開的場面下,餐廳內的那個熱活勁兒,想也能想象的到。
在有經驗的食客來說,自行備料的時候,碗中的水和油必須比一般料理多很多,這是蒙古烤肉的必須條件,所以當師傅倒碗的時候,如果發現油水不夠,則會拿起一旁的水壺再補一些上去。
當第一時間,師傅的長筷打散食材的時候,他的技巧是在順著爐面的弧度而劃,而不是懸空橫掃。因為在長筷劃動的同時,碗中倒下去的油水也正開始向著爐緣下淌,所以會順著長筷的移動而佈滿在劃過的區域,這才是蒙古烤肉成為美食的關鍵。
當油水湯汁向下淌的時刻,長筷將它拉散而分佈,這時爐下熱火所燒燙的厚重鑄鐵爐面,一方面讓水汽上來,一方面則將湯汁焦化。上升的水氣幫助食材受熱,而焦化的湯汁則成為食材表面的裹覆。
這就是簡單幾下的長筷來回,為什麼肉片卻沒有不熟的,而蔬菜卻沒有“過爛”的原因;更同時,這也就是為什麼蒙古烤肉在碗中會帶著一絲迷人的焦味,而成為蒙古烤肉特別美味的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層湯汁的均勻分佈和焦化,而形成了“燒烤”的模式行為,所以也才成就了“烤肉”的這個名稱。
這也就是離開了覆鼎大鐵爐,也就吃不到道地“蒙古烤肉”的原因。
至於炒手師傅最終落碗的動作,左手的碗順著右手的長筷,彎身挺胸跨一大步的沿著爐緣向上一劃,一碗料理好的食材就都盡在碗中,連湯汁都不會少了客人的。也算絕活吧,秀一個!
說明了這些關鍵的因素,也就可以回頭來看看,為什麼夜市和自助餐廳的蒙古烤肉虛有其名?
現在夜市所流行的設備當然不是覆鼎鑄鐵大爐,而是從“鐵板燒”開始氾濫。當“同樣的”食材從碗中倒向鐵板燒的板面時,局限於鐵板燒的爐面格局,首先是湯汁的集中,師傅所用的手段如果是鐵鏟,當然就不能產生需要的“焦化膜面”,而如果用的是筷子,則只能產生打散、分散的結果,但是鑄鐵粗面和鋼板平面,對於料理的實現效果當然是不會一樣的,所以沒有那一絲焦化的美味;其次是湯汁的多寡難以控制,少了不會潤口,多了則會過爛。
到了自助餐廳,這個問題就更一步的浮華了。因為他們沒有鐵板燒,極限簡化的,就用了“不粘鍋”。當食客將放了食材的碗夾上了自己的桌號後,或許從來沒有留意師傅是怎麼料理的!
“百元快炒”,這就是。
也所以,當碗回到了自己的面前時,所呈現的就真的是一碗“蔥爆牛肉”,而裡外都不是“蒙古烤肉”了。搞不懂,堂堂國際級飯店的自助餐主廚,怎麼會拿著“百元快炒”來定名為“蒙古烤肉”?
至於較有噱頭層級的自助餐廳,他們雖然沒有鑄鐵大爐,但用了加以簡化的鋼板焊接式大爐取代。爐體的形狀可以藉由鋼板焊接的手段達意,但是爐面就只能回歸“鐵板燒”的平面。比鐵板燒理想的是可以達成蒙古烤肉的手段,達不到的依然是鑄鐵的特殊暗藏。
反正那個結果,也就只能成就在鐵板燒和正宗蒙古烤肉之間。既然食客是為了“自助餐”而就座,那也就無需在意這麼邊際的無形差別啦!
-------------------------------------------------------
“蒙古烤肉餐廳”開在了當年外國人出入最多的地方,所以外國客人也多。
有天,都快打烊了,進來了一位東倒西歪的洋鼻子大帥哥,坐下來了之後,口齒不清的要“Beer”,於是,台灣啤酒上了桌。
當場小費美金10元。
然後又招手了,誰也聽不懂,反正是說的說了,聽的也聽了,聽的人臨離開前,客人手一伸的,美金10元!
爐台那邊都準備卸柴熄火了,那就不管啦,師傅自己幫忙拿了食材就是一碗烤肉,端過去了,不只是美金10元,大帥哥還三搖二幌的去了爐邊,嘰里咕嚕的隔了玻璃的又是10元。那晚,直到櫃檯硬是將進門廳堂附近的燈都給熄了,大帥哥這才跌跌撞撞的被送出門。
這一晚,數數,20 張10 元券出了手的絕不灌水,在場的幾乎人人有賞。
第二天中午,大帥哥又來了,一臉苦相的進了門,帶了中文翻譯來的,另外是白色鋼盔上面還有MP二個字的人在外面。
“對不起,昨天喝醉了,在你們餐廳給錯了錢,是否可以還給我?”
-------------------------------------------------------
民國80年,台灣商人去了十里洋場之地,那兒台灣人多嘛!
他選在了梅龍鎮酒家的東邊開了一個“蒙古烤肉”式的餐廳。除了覆鼎大爐外,店裡還有二個出人意料的創舉;其一是“三文魚片”,一個小碟子裡裝二片,只要端上了食檯,二下就被罄空;其次是餐廳開在了二樓,卻裝置了一台自動電扶梯上下樓。
如今?
早就已經只剩下還跑著電扶梯的那個店面在了。
-------------------------------------------------------
為什麼是“蒙古”烤肉?
這個問題超簡單,但是超級有內涵。別說是民國五、六十的那個年代了,即使是民國百年的今天,在這個地球上,能夠讓中國人立即在腦袋中充滿了“粗獷”,盛滿了“荒涼中的美麗”,在憧憬中讓思維盡情飛奔的同時,而又能與“烤肉”貫連,這樣的地景,誰還能列舉出第二個堪與匹敵的來?
所以,“蒙古”“烤肉”!
不必去猜測那些有啊沒的古代史詩。頭盔倒過來當飯鍋、炒鍋兼湯鍋,更還得兼洗臉盆,這是阿兵哥的笑話不是歷史故事。但是開了餐廳號稱是東瀛學藝回來的秘藏,這個卻是“新聞”中的“假史”。
所以,“蒙古烤肉餐廳”的那位林哥,只珍藏了那副雙刃,而從來沒有說過餐廳名稱由來的“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