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學
撰寫者:張雅翕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所碩士)
杜拜(Dubai)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The United Arab Emirates,UAE)的一個邦。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北瀕波斯灣,在1971年獨立建國,由7個聯邦組成;首都為阿布達比,國土面積有8萬3,600Km2(台灣的兩倍多)人口只有432萬,不到台灣的五分之一,其中外籍人士佔75%,超過180國國籍人士,2006年國民平均所得2.4萬美元,比台灣高1萬美元。
杜拜(Dubai)是波斯灣沿岸的小漁港,原本是荒漠小邦。目前是波斯灣的入口,中東、非洲、印度的轉運點。
杜拜在1966年發現石油,預估2010年可能用完。為了在石油開採用罄之前,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所以30年前杜拜就開始開鑿運河、港口,發展國際商務及觀光,讓杜拜轉型蛻變,到2007年為止,國民所得已達到33,688美元,觀光則取代石油成為杜拜主要的經濟產業。
此外,杜拜亦締造諸多世界第一壯舉:
全球最頂級的帆船飯店、獲得250個獎項的阿酋航空、八百多家跨國科技公司進駐的杜拜網路城、區域最大的商業灣,在一片沙漠中櫛次鱗比矗立摩天高樓、人工湖、人工島,至今亦正在興建目標世界第一長、第一高的捷運系統與比斯杜拜塔。
其國民生產毛額、GDP總值,十年間成長幅度超過230%,興起的模式被譽為「杜拜學」。
從荒蕪的小漁港崛起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對於杜拜的崛起,可分四個面向解讀:
一、政治:
今日杜拜成為舉世聞名的觀光勝地,GDP總值達267億美元,其中領導人獨到的遠見乃杜拜轉型成功之重要關鍵。
杜拜邦長不惜舉債以擴寬運河,在石油大漲,產油國紛紛以錢換購黃金及他國資產之際,杜拜則把石油收入用以投資人工港、貿易中心等,90年代更宣佈發展觀光為國家綱領,不斷開發新的財政來源。
二、政策:
杜拜向世界各國考察,並提出優渥福利與條件,廣徵各國人才,聘任為政府智囊團,實際參與決策。進而擬定關稅、營業稅及所得稅全免政策,並排除不必要的外匯管制,吸引不少外商,亦大量培訓導遊,使其邁向觀光聖地。
三、經濟:
不論蓋樓、填海或造湖,杜拜皆以標榜區域最大、世界第一為目標,將「杜拜」視為品牌來行銷,在杜拜的消費動輒數千、數萬的金額,以帆船飯店最具代表性,住宿用餐以奢華著稱,建築擺設以金碧輝煌形容也不為過,掀起世界「頂級享受」、「極致奢華」的消費風氣。
四、文化:
杜拜積極開放廠商進駐,歡迎外國人移民、觀光,為了提供外商舒適的下班環境,信奉伊斯蘭的杜拜邦民,打破回教規定,彈性開放禁酒令,甚至容許設立酒吧,現在走在杜拜很少見到正統阿拉伯人,反而是超過180個國籍的人。
而到過杜拜的外國人亦多被阿拉伯文化民情深深震撼,帶回各國發酵散佈。
杜拜的面積與人口遠比台灣小,80年代初,台灣還是杜拜取經的國家,然而今日杜拜是中東地區的轉運中心、世界知名的觀光購物城、科技網路城,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卻節節下滑。
剖析杜拜成功的原因-
領導者的宏觀遠見、行政團隊的執行力、廣徵國際人才的策略、完善規劃的政策等,
尤其是杜拜放眼全球、行銷國際及全民一致拼經濟的企圖心,皆值得我們省思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