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01 08:34:42瀏覽2620|回應3|推薦19 | |
事實上,兩岸分立問題解決藥方,不在統一,不在台獨,而是在經濟上孰優孰劣。如果能抓住這節點,經濟優的一方,即能解決劣的一方,要統或獨,對經濟建設強者言,水到渠成的事。 粗分兩岸經濟制度,嚴格說,台灣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畸形民主制度下的「選舉經濟」:大陸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市場買賣,而是自由買賣下的計劃經濟。 「選舉經濟」是以政黨選票,考量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其國家投資標的,不看時間長遠的永續經營,乃屈就選票數量,發展面積不做通盤考量,其覆蓋面是分贓式的點狀、局部的、短暫的、無效的,經濟為黨的選舉服務,利益流向黨,再透過黨流向裝個人利益的口袋。 大陸相反,計畫經濟沒有政黨選票考量下,其國家投資標的,是看百年千年,覆蓋面是整體經濟發展,不受選票制肘,是全面的、長遠的,是政治為經濟服務,以穩定永續黨執政,進而透過黨,完成個人經營國家理念。 這兩種經濟制度的操作,各有短板,台灣的建設,以選舉開出支票出現的基礎建設投資,造成許多無效公共開發,利用率極底的機場和道路交通建設及俗稱的蚊子館。這種情形,台灣只要一天有選舉,這事就方興未艾,以最近屏東也要高鐵延伸,正是此類「選舉經濟」標準樣本,毫不考慮屏東搭車人口不足,會不會造成高鐵營運成本負擔,純因選上的總統是屏東人,放大了屏東需求。 計畫經濟短板,是成功與失敗,取決於領導人智慧決定,賭注過分依賴一個籃子。英明領導人,會造成大成功;愚昧領導人,則是大失敗。以大陸自1949年建政後舉例,每三十年,做劃分階段,前三十年由毛澤東強人,義無反顧的實施計畫經濟,一人拍板,統籌統支國家資源,強人獨裁結果,是給大陸帶來一窮二白三十年。後三十年,屬鄧小平強人力主開放改革階段,在計畫經濟下開小門,近三十年,成長何止翻兩翻,以胡溫體制的十年來說,人民年平均所得從一千多美金,到五千多美金,就是五翻。 台灣為什麼從蔣經國過世後,經濟一蹶不振,相反的,對岸毛澤東過世後,則快速起飛,兩位都是政治上強人,然一個強者將經國過世,成功的經改,人亡政息;一個是經改失敗,然因強者毛澤東的過世,經濟轉危為安。 經改成功,已不難看出問題不是完全出自制度,也出自人。一個出自計畫經濟,沒有黨選票考量,一個是出自自由經濟,受政黨選票制約,前者政府領導者英明,避免所有因獨裁政治制度的缺點,成正能量,台灣因領導者的問題,則民主政治制度,反變成負能量。 因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經濟的好壞,不單單是一個制度問題,無論是計畫經濟、自由經濟,還要看領導者是否英明。兩岸最大問題看似政治問題,統或獨拉鋸,然決定優勝勢劣敗,其實是經濟力量消長,統,要有經濟實力支撐,獨,也需有本錢長期周旋,戰爭,是建築在經濟實力支撐上,社會穩定,則是由人民幸福指數決定。 如果,一個自謂是民主國家,但因只考慮選票,造成經濟蕭條,生活不易,人民會不會寧願犧牲一部分民主,選擇成功的計劃經濟?而一個計劃經濟的英明者,在經濟騰飛到某個階段,是否也應適時更多地向民主靠攏,對人民釋出更多權力維穩? 兩岸未來會統,或獨?現實的兩岸經濟發展,才是決定該問題的核心,兩岸領導人都不能忽略,而捨本只逐「統」或「獨」。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