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31 12:02:38瀏覽2872|回應1|推薦0 | |
震怒之日與兩首古典名曲
「震怒之日Dies Iræ」,又名「末日經」,是羅馬教會禮儀經文中,現存的五首繼抒詠Sequenz的其中一首,通常被放置於安魂彌撒requiem Mass中,經文內容主要在敘述末世號筒吹響,在灰煙漫步,死去的人被叫醒,與活人一起接受審判的情景,這首拉丁經文,由於在內容中充滿恐懼與哀求,很有戲劇性,歷世歷代以來當作曲家為安魂彌撒譜曲時,總是會在這首經文上放下非常多的想像力,使得末日經成為安魂彌撒曲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首,末日經的經文,早在十二世紀就已經出現其中的片段,而葛麗果聖歌的曲調,也是可以追朔到十三世紀,這也是至今最常聽到的葛麗果聖歌旋律,到了後代,也成為許多作曲家創作的題材。 讓我們先聽葛麗果聖歌末日經的原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OBB5-bP6qs 從古典到浪漫時期有不少作曲家以這個旋律為基礎來譜寫曲子,像是海頓的第103號交響曲Symphony No. 103 in E♭ major, “Drumroll”, (H. 1/103)最開頭的低音旋律,或是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 S.525,都是著名例子,而聖桑的髑髏之舞Danse macabre以及第三號交響曲也使用了這個旋律的片段,除此之外,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以及拉赫曼尼諾夫所寫的帕格尼尼主題幻想曲Th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了。
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寫於1830年,在當年的十二月在巴黎音樂院首演,之後就出發去義大利,履行身為羅馬大獎得主應盡的責任。所以這首交響曲可以當作還是音樂院學生時期的作品,但是這首交響曲可以是白遼士最著名的曲子,當然第一個因素是他在這首曲子裡運用固定樂思idée fixe的手法成為經常被討論的主題,在這首交響曲中,他所暗戀的女孩子所代表的動機,貫穿在全曲中,讓我們時時刻刻的遇見她。第二個因素,是他在首演時,附上一篇自己寫的解說,這是浪漫時期所謂的「標題音樂」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第五樂章,是這位男子夢到自己被處決後許多死去的陰魂鬼靈來到他的喪禮,然後他們就來到一場孤魂野鬼的舞會,很令他驚訝的,那女孩也在舞會中,並且狂野的喊叫舞蹈著,這時,陰間的鐘聲響起,代表地獄的末日經旋律出現,鬼魂們開始狂歡。 現在就讓我們來聆聽這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zOfjYpPT4
至於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Th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是俄國作曲家與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所創作,為鋼琴與交響樂團的單樂章協奏曲,根據作曲家在樂譜上的標記,這首曲子是在1934年七月到八月之間在瑞士琉森湖附近的夏季住處創作的,並且於當年11月由史托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揮費城交響樂團,作曲家自己擔任鋼琴獨奏在巴爾第摩Baltimore進行首演。這是一首主題與二十四首變奏的狂想曲,主題來自帕格尼尼所寫的二十四首綺想曲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中的最後一首的主題,而在第23與24個變奏之前,作曲家如一般協奏曲寫作的模式,寫了兩段裝飾奏cadenza 。在這首曲子中,當然帕格尼尼的主題是非常明瞭易記的,而曲子之中第十八變奏是一段非常浪漫唯美的樂段,因為被引用在電影「似曾相似」而聲名大噪,而從第七變奏起,末日經的旋律就開始出現,在這首曲子發表後許多年,有一位舞蹈家Michel Fokine去找作曲家談合作的事宜,拉赫曼尼諾夫就建議了這首曲子,並且還寫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描述了帕格尼尼的一生,曲子中鋼琴獨奏炫麗的技巧,表現了帕格尼尼令人驚豔的小提琴演奏,末日經的出現暗示了魔鬼的交易,這是因為當時一直有一個傳言,說帕格尼尼是跟魔鬼交易,才得到這樣的演出技巧的,而在全曲中,帕格尼尼的主題與末日經不停的交互出現,表示了他與魔鬼之間的鬥爭,有時他贏了,有時魔鬼又贏了,而帕格尼尼的個人魅力與演出也迷倒了巴黎許多貴婦人的心,不時傳出他與女孩子之間的花邊故事,這就表現在中間浪漫抒情的樂段之中。 當然,這段故事是作曲家在曲子完成多年以後寫的,並不能當作作曲家在創作時的想法,所以一般在樂曲解說時,不太會提到這個故事,所以我們只是當作一個聆聽時的參考而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JKg4FHUzc
還有甚麼曲子是以這個「震怒之日」(末日經)為題材來寫作的?也歡迎各位提出來分享。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