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觀察,與「被觀察的我」練習
2014/09/01 16:30:19瀏覽204|回應0|推薦1
「我」觀察,與「被觀察的我」練習
當有人請你自我介紹,你怎麼介紹自己?


我是XXX,我今年X歲。我就讀(或畢業于)XX學校。我從事XX工作,在XX公司上班。我身高XX公分。我體重XX公斤。我月薪XX元。我住在XX區XX街。我喜歡XX類型的書籍。我喜歡聽XX類型的音樂。我信仰XX宗教。我喜歡XX顏色。我喜歡XX餐廳。我喜歡XX飲料。我很有XX技術或XX才華。我很上進。我很膽小。我不敢大聲說話。我的脾氣很好。我有很多朋友。我家裏有X個兄弟姐妹。我現在感覺XX。我正在想XXXXX。



這裡只提出一些練習的例子。現在請把上一段每一句裡的XX,填上屬於你個人的資料。寫在一張紙上。你也可以加上其他你所想要形容你的句子。

寫完之後, 再看一遍,你寫了些什麼。

回想一下,你在寫這些自我介紹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你是不是站在一個觀察者的角度,觀察並且敘述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你。如果你不能夠非常明晰的找到這個「觀察者的你」,觀察並且敘述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你。請你慢下來,再試一次。


* * * * * * * * * * * * * * * * * *


你注意到了,有一個「觀察者的你」,在同一時刻,有一個「被觀察的你」。

「觀察者的你」觀察「被觀察的你」。用英文來說,比較簡單。也比較容易分辨。The ‘I’ observing ‘me’. 「I」 是「觀察者的我」,「me」是「被觀察的我」。

* * * * * * * * * * * * * * * * * *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當你找到了這個「觀察者的你」,也看懂了「觀察者的你」正在敘述的「被觀察的你」。讓我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觀察者的你『等於』任何一個「被觀察敘述的你」嗎?


現在我們要分析一下,「觀察者的我」跟「被觀察的我」有什麼區別。


我是我的思路嗎?

大腦裡的所想東西來來去去。你剛才想的,現在想的,跟待會兒想的,都不一樣。你怎麼會是你的思路呢?你當然不是你的思路。


練習:

回想一件讓你覺得很驕傲的事。在你想到這件事的時候,你覺得很驕傲嗎?

再回想同一件讓你很驕傲的事,但是這一次,站在「觀察者的你」的角度,觀察你自己回想這一件事。觀察你的感受。

你有覺知到,有一個「觀察者的你」在觀察「被觀察的你」回想這件事嗎?「被觀察的你」的感覺是什麼?「觀察者的你」有任何感受嗎?

如果你對於分辨「觀察者的你」與「被觀察的你」仍然不是非常的清晰,請繼續練習。

請在這個階段停留一下。嘗試去感受這個「觀察者的你」的存在。

* * * * * * * * * * * * * * * * *

請問你,這個「觀察者的你」在,正在觀察「被觀察的你」的思路。這個「觀察者的你」在想什麼?

你會回答,這個「觀察者的我」在想「被觀察的我是如何如何」。

請注意!!在你能夠回答「觀察者的我」在想什麼之前,「你」已經觀察到,有一個「曾經是觀察者的你」正在被觀察。「曾經是觀察者的你」變成了「第二代被觀察的你」。而現在的「觀察者的你」,正在觀察「第二代被觀察的你」,對原來的「第一代被觀察的你」有什麼看法。

(這一段非常嚼舌,請多讀幾次,把它看懂再繼續往下閱讀)

你懂了嗎?原來的「觀察者的你」一剎那之間變成了「第二代被觀察者」。而當下的「你」變成了原位的觀察者。

觀察者的位置就是觀察,沒有其他任何動作。當一個觀察者開始有任何動靜,他立刻變成了被觀察者。

然而,觀察者,即使沒有任何動作,「你」可以隨時選擇「退一步」開始觀察「原來是觀察者的你」。而「原來是觀察者的你」在此時就轉變成為「被觀察的你」。

這個「觀察者的你」,總是可以隨時開始就位,觀察「生命中正在經歷任何狀況的你」。

「觀察者的你」是中立的。沒有想法,看法,沒有感受,沒有批判,沒有情緒。他只是觀察。常常在生命的機會中練習找到「觀察者的你」,慢慢的,你會隨時隨意可以進入「觀察者的你」的狀態。你會獲益良多。


我是我的情緒嗎?


情緒的高低起伏是絕對正常的。也是靈魂進入人類3D實體經驗的特色之一。

有時候,當人在情緒低落的時期,雖然對於靈魂來說,任何一種情緒與感受都是一種享受。但是當事人的經驗,確是非常難受。如果當事人有選擇餘地的話,他會要脫離這個所謂的苦海。或許你也曾經有這種經驗。

你會發現,當你回想一個經驗,你回憶的過程常常會激起一些當時的情緒感受,雖然隨著時間有些感受會淡化。但是如果你採用「觀察者的你」的角色,來觀察自己的回憶過程,你會發現,「觀察者的你」似乎可以看到「被觀察者的你」有某些感受,但是「觀察者的你」似乎是與這些感受有相當的距離感。


練習:

這一次,你可以回想一件令你很開心的事,或是令你很傷心的事。多找幾件生命裡讓你記憶深刻的事,繼續做練習。


觀察者的你,是否可以觀察到一個「被觀察的你」正在回想,並且感受當時的感受?

繼續練習,嘗試以「觀察者的你」的地位,達到不被過去或當下的情緒困擾。觀察「被觀察的你」讓思想進入或離開,學習停留在那個與情緒感受分離的地方。

我們不是建議你不要感受情緒,而是要讓你在這個過程看到,你並不是你的思路,你並不是你的情緒,這些思路與感受反應是一種做為人的自然現象,就像是肚子餓,吃飽了很撐,尿急,放屁,被燙到了手會立刻抽回一類的反應。但是你可以隨時選擇進入或脫離。

既然我們在經常練習之後,可以任意自如的選擇觀察者的地位,觀察「被觀察的你」的感受。更可以進一步,讓「第二代被觀察者的你」出面與「第一代被觀察者的你」客觀地分析討論當時的狀況。此時如果能夠利用拜倫.凱蒂Byron Katie的「功課」(The Work),(你也可以購買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來練習)客觀的自我詢問,任何人都能夠很容易的看清楚自己所處的狀況,和自己所創造的問題。如果你願意轉變,在這個情形之下也變得相當容易。

當你能夠簡單容易的進入「觀察者的我」的境界,你將會很容易的看懂,為甚麼所有的苦都是自己造成的幻像。你也能夠隨時離開自己所創造的苦。

更進一步,你可以開始創造愉快的經驗,改變你對事件原來的的看法與反應。(自我質詢不再適用的信念,然後改變自己的信念。應用經脈情緒平衡法,找到情感程式來做平衡。)你會發現,看懂了自己所創造的苦,原來是多麼幽默。你會發現,苦不再是苦,而是帶著某種特定幽默的愉悅經驗。

你當然不是你的情緒,因為情緒是一個慣性的機械化反應,一個身體裡儲存的莫名記憶被激活罷了!就像電腦軟體,你輸入什麼,就會獲得相對應的輸出。從觀察者的你,可以看到這些幻象。你可以選擇隨波逐流,享受幻象的經驗;或是選擇離開幻象。

得道,不一定是超脫人類的喜怒哀樂,也不一定是所謂的靈性提升。連靈性提升也是一個幻象,因為每一個靈魂都已經是大師。得道,或許是了解生命的幻象,領會如何在生命的幻象裡享受人生所有的一切經歷,享受幻象。

我是我的身體嗎?

人體的細胞無時無刻在複製,更新,死亡。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在七年之間,人體的所有細胞會完全更新,也就是說,七年前的你,跟今天的你,沒有任何一個細胞是相同的。但是你的意識還是同一個。所以你不是你的身體。

許多人對於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有許多的執著。穿著,飾品,配件,化妝,髮型,身材..... 自己給自設定了許多條規,髮型一定要怎麼樣才好看,穿著一定要什麼樣式才覺得被他人或自己接納,飾品與配件成為了提高身價的象徵.....

一般人看不到自己對自己不接納的地方,他們認為這樣穿,這樣打扮才好看,以為是自己是一種藝術的展現。但是許多人在表面裝扮自己的藝術化展現,背後還是自我批判一味的不足與匱乏感!也的自己不夠好看。

你能夠接納或愛自己的認為是缺陷的地方嗎?為甚麼我們會認為這些是缺陷?因為我們已經毫無覺知的把社會觀點慣性當作自己的審美觀。你願意挑戰自己曾經在無覺知時,所延用的審美觀嗎?當你面對鏡子,看著「自己不喜歡」的地方,你願意並且希望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嗎?

當我們看到其他我們覺得不是很好看的人,或是我們所看不起,不齒的裝扮,我們是否看見自己所延用的內在批判?我們是否願意挑戰自己的批判?改變自己的批判,願意學習去看到我們曾經看不懂的美?

我是我的標簽嗎?

我是爸爸,我是媽媽,我是老師,我是學生,我是佛教徒,我是基督徒,我是天主教徒,我是道教徒,我是老闆,我是經理,我是設計師,我是員工,我是靈療師,我是巫師,我是撒滿,我是靈修人 . . . . . .

你不是任何一個標簽。標簽祇是在觀察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與言行舉止的時候所用來歸類的簡單方式。對於任何一個標簽,如果我們有任何的執著,認為因為自己是這個標簽就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這表示我們對自己的接納程度並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社會的慣性,已經把很多標簽加上了好與壞。學習觀察自己對自己或對他人的的標簽有什麼批判或崇仰,之後可以釋放自己的偏見與信念。學習平等地對待自己與他人。

但是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並不是標簽。我們會為了捍衛標簽而戰爭,為了維持標簽而賣命。我們將自己認同為標簽,是許多人類的痛苦的來源。學會了使用「觀察者的你」的地位,可以幫助你慢慢不再認同標簽,最後能夠脫離標簽的幻象。


* * * * * * * * * * * * * * *

被觀察的你,隨著時間與當時的事件及經驗,會發生高低起伏的情緒反應,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 . . . . 。我們相信你會覺得,「觀察者的你」,攮括所有能「被觀察敘述的你」,並且有永遠敘述不完的「被觀察的你」。

我們如果一直活在沒有自我觀察能力的世界,我們在生命裡是處在被動的狀況。情緒來了,我們只能讓情緒當老大,當駕駛者。我們對著他人發脾氣,認為是他們引起我們的不愉快,我們逼著他人為我們的情緒負責,改變他們的言行。或是我們悶不吭聲的離開,逃避現狀。這種模式的生命,我們毫無掌控或自我賦權的力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害者心態。

* * * * * * * * * * * * * *

當你應用「觀察者的你」,利用回憶的過程來觀察過去的事件與經歷,等你達到了對於使用「觀察者的你」的地位相當熟悉的時候,則開始練習在「當下」隨時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反應。

這將會是一個自我的突破。這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得心應手的。你必須有恆心常常練習,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練習。

當你能夠成功地讓「觀察者的你」與「被觀察的你」同時共存,同時發生,你會在日常生活裡隨時隨地都能夠看到生命的幻象。當一件「一般人認為是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你總會有個會心的微笑,因為你看懂了生命幻象的幽默。

對你來說,生命永遠是愉快的,宇宙與生命的幽默無時無刻存在。生命中不再有苦,不再有任何不順遂。因為苦是內在執著所造成的幻象,不順遂也只是來自於自己對於現狀有與如是不同的期望的執著。

When you argue with reality, you lose...but only 100% of the time. - Byron Katie

我不知道「一念之轉」中譯本裡是如何翻譯的。我的翻譯是:當你與現實吵架,你總是輸的,而且是百分之百,每次都輸! :o)

或許你會想停留在「觀察者的你」的狀態而完全壓抑「被觀察的你」,不再感受情緒的高低起伏。要小心,你或許對於靈魂投胎做人還沒有接納。因為你想要逃避情緒。如果這是你所想要的,你現在的課題應該是「願意接納所有的情緒,對於任何情緒沒有任何批判」。

* * * * * * * * * * * * * *

無限大的觀察者

觀察者的你,可以說是無限大無限遠的意識。每一次你開始從「觀察者」變成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或是無限代的「被觀察者」,你永遠都還是可以再回到那個靜靜觀察,沒有任何思路,任何想法,任何意見,任何感受的觀察者的地位。

這個觀察者的意識,就是宇宙統合意識與你個人意識的連接點。這將是你達到合一境界的第一步。

Sunny Wang 王絪 於 星期六, 8月 30, 2014
分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g51423&aid=1682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