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6 17:35:50瀏覽429|回應0|推薦1 | |
達摩祖師論坐
修道無難,須從自己身心下手,打造佛身用自力,可以「調和三法」為之,所謂調和三法者,一曰節飲食。二曰調睡眠。三曰調心。世人學佛修道,若能以此三者調適,乃可修道而無弊。 第一調節飲食--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食若過少,則身憊心懸,意慮不固。若食穢濁之物,則令人心識惛迷,若食不宜身之物,則易動宿疾,身心違戾,俱非得定之道,故云:「身安則道隆。」 第二調睡眠--眠是無明之法,雖不可縱,然若都不眠,心神虛幻;若眠過多,非惟廢工,令心晦昧,善根沉沒。當念無常,調適睡眠,全神氣清潔,心念明淨,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 第三調心--生活之中,行住進止,須悉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之而粗,氣動則心散難聚;至於守靜,亦不過逸,故當持身安靜,常使心息調和。若欲習坐,可用先天坐法,最為恰當,吾今述其坐法: 先天坐法 一、坐時宜先盥漱,取潔淨之意,且可固齒,寬緩衣帶,蓋恐束縛,有礙氣之流通。 二、坐時宜潔所以免污濁,宜靜所以防擾神,至神像前或經書前坐者,蓋如在上,如在左右,乃可以感乎真靈真氣也。 三、用先天坐法,取自然之意,譬如胎兒平坐氣海,決非盤腿,正身端坐於椅子上即是,自首至足,均要端正平穩,尤宜注意,頭不可仰,亦不可俯,腰不可曲,亦不可挺,兩手心加兩膝上,取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之意,坐久氣通,自能知覺,口輕閉,蓋恐呼吸由口出,氣息不平也。舌輕抵上顎,不必捲舌抵至中間,但抵於上牙根之上可矣。此時如有痰涎宜吐出,吐時宜輕,若係津液,則徐徐嚥下,不可猛,以防噎也。兩目垂簾,就像垂簾子一樣,不要太開,不要太閉,太開則散亂,太閉則昏沉,先視鼻端,是定一準則,以取正中,然後收視返聽,知竅不守,純任自然。注意返聽,亦是返聽祖竅,祖竅本無聲可聽,惟將耳之根性,注於此耳,繫心一處,一處祖竅也。心無繩,何以曰繫?以意繫之,心及耳目歸於一處,神凝而氣化矣。(祖竅即玄竅也) 四、坐時宜有鎮定工夫,心乃可平,氣乃可靜,初坐游思妄念必多,但思念一起,即能自覺,仍用收視返聽繫心一處之法,以守祖竅,思念自然慚慚摒除,但須一守即放,呼吸往來,純任自然。果能平心靜氣,呼吸自然勻細,若有心調之,心將住於呼吸,離空而外馳矣。 五、初坐只宜短刻,三十分鐘可也,時雖不長,習靜初步,最為適宜,若貪功躁進,勉強久坐,不傷陽,勢必受病,惟不可時時分心看鐘,約略計之,多三五分,亦未始不可也。每日坐一次,不可間斷,人身一小天地,陰陽二氣,一日一週,今日坐,明日不坐,動靜功夫,便不相接續,學道貴恆,豈可出此。 六、坐畢以兩手搓擦頭面四週圍數次者,乃坐後調理,所以助氣脈之流動,並因坐久,週身毛孔鬆開,出濁汗,而面部亦然,易受風寒,故搓手使熱,擦之即閉,男由後向前,即從腦後抹至面部。女由前向後,即自面部抹向腦後也。緩行百步,再出坐室,因久坐後須舒散,且免受風寒。 七、已午之交(早上九點至下午一點〕,田陽生陰。亥子之交(晚上九點至一點),由陰生陽,準時以坐,固佳。惟有事者,不能勉強,得暇則坐亦可,至日久功深,自然唸唸不忘於坐矣。疾風、大雨、雷電、日月蝕、不宜坐者,因值天變,陰陽不和,人與之抗,氣必不順。飢則氣無運動之力,飽則氣有壅塞之虞,故皆不坐。旅行,指在舟車中而言,坐欲其靜,而舟車則動,動靜相返,故不宜坐之。 彗能曰:學此三法,自己努力,對修行的幫助,效益可以見之,願世人傚法行之。 錄自 達摩指玄篇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