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9兩岸「國慶」後話
2009/10/13 08:15:43瀏覽342|回應0|推薦0

 

中國甫結束六十年國慶的慶祝活動,盛大的規模引起世人的注目。在中國的文化,「六十」歲是一個大生日,一定要盛大的慶祝熱鬧一番的,於是,在「六十」響禮炮過後,展開「66」分鐘的大閱兵,大大小小的細節中都透露出象徵性的意義。

 

今年的閱兵是胡錦濤做為國家主席第一次的閱兵,這也是中國歷年來規模最大的。10年前1999年時的大閱兵,江澤民乘坐車號02156的專車,校閱自1979改革開放後誕生的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預備役等部隊,空前的最多兵種的閱兵。由各型坦克、步戰車等組成的裝甲陣容、各型導彈組成的導彈方隊、方隊數量和車輛數量,創造了歷次閱兵之最,但是當年的戰機還是不少向蘇聯購買,或是學習「俄規」以對抗「美規」的武器裝備。

 

10年後,胡錦濤搭上車號「2009」中國「自製」的元首級閱兵車,校閱部隊。所校閱的裝備全部是「國產」裝備,陸軍、海軍、空軍、二炮、武警部隊均有不少新式武器裝備亮相,也反映了中國近年在信息化戰爭上的準備。空軍展示的殲-10、殲-11等裝備部隊,顯示「國產」第三代作戰飛機已成為中國空軍的主戰力量。預警機、加油機等特種飛機列裝,及一系列新型空空、空地、地空導彈的出現,中國空軍正在形成完整先進的作戰體系。

 

廣受國際注目的還有二砲部隊所顯露出的意涵。第二炮兵部隊已形成了型號配套、射程銜接、打擊效能多樣的作戰力量體系,能夠全天候、全方位對多種類目標實施打擊。此次受閱的108枚導彈中,包括兩種不同射程的地對地常規導彈、一種陸基巡航導彈、一種可裝備核武器或常規彈頭的「地對地」中遠程導彈、一種洲際彈道核導彈。另外,包括射程兩千公里的超音速巡航導彈,都是中國國產新型裝備。

 

今年四月時中國海軍建軍六十週年的海上閱兵,兩艘攻擊型核動力潛艇浮出水面,是海上閱兵最受矚目的焦點,顯示中國海軍已經突破第一島鏈邁向第二島鏈的目標,換句話說,中國海軍將不僅有在國土周邊「淺海」作戰的能力,而是進展到至「深海」作戰的決心。

 

過去兩岸的閱兵活動也是一個較量的場景。台灣相對於中國今年大肆慶祝國慶,完全相反的沒有國慶慶祝活動。中國和美國在國際競爭,美國的國慶沒有閱兵活動,卻也不減美國的軍事地位,因為「閱兵」是傳統戰爭中顯示一個國家軍力向心力及紀律的象徵。但是在2 1世紀,「戰爭」的形式已經大為轉變。在電子戰、資訊戰的戰術中,已經不需過去的人海戰術!

 

在中國建政六十週年,這些自製武器的確相當的「鼓舞民心」,在「硬國力」上做到了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期許。國慶校閱看不到的經濟力也在壯大中。十年前中國挺過了「東亞金融危機」中,也撐起了亞洲經濟支柱的角色。十年後的「全球金融海嘯」,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扮演關鍵角色,不僅預估將第一個恢復的經濟體中國的儲蓄經濟學也讓美國經濟學家開始檢討過去的資本主義運作方式!

中國國慶看似完美落幕,但是中共政權的隱憂卻越來越多發酵。如同西方觀察家對中國國慶的觀察,壯大的軍事校閱,西方的解讀多是認為「內部意義大於外部意義」。除了疆獨、藏獨等種族問題之外,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產階級大量興起,伴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民主改革」與「言論自由」的要求,甚至是一個能對執政政府發揮監督作用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 ,這些聲音在民間已經開始有星星之火。

新加坡「聯合早報」1 0 5日以「退守台灣六十年,失敗者創造奇蹟」為題,報導中華民國政府於1 9 4 9年退守台灣至今的兩項奇蹟:「經濟起飛」和「華人社會政治民主化」,一向傾中的新加坡,在報導中罕見的指出「中國未來最大衝擊,是台灣民主對它的催化。」因為同文同種的台灣能,大陸人民會思考,為什麼他們不能?即便是卸任元首對美訴求是「美國軍政府的代言人」,引起笑話也好,少部分人的一線希望也好,這也是顯示出台灣的確是個多元民主的社會,人人有言論自由。

在兩岸分道揚鑣的六十年後,如果再來回顧台灣這六十年中的發展,台灣從1 9 7 1年開始十大建設,開啟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後,6年後於1 9 7 7年在示威抗議的壓力下「開放黨禁」。蔣經國是當年下決斷的那一人,留下歷史功績。1 7年後的1 9 8 8年「開放報禁」。2 9年後的2 0 0 0年開始第一次的「政黨輪替」。中國自1 9 7 9改革開放後的第7年有所謂的民主牆運動,但演變至天安門事件,至今未獲平反。有限的「村自治」在地方已經發揮了民選政府「挾民意」對抗省縣層級政府的效應,未來能不能上展至更高層級的自治選舉,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的基礎?如果胡錦濤能跨出進一步,這將是他遠勝於江澤民的歷史功績!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lchang1971&aid=340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