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余光中〈母難日〉的形式分析 黃瑞田
2018/06/20 07:35:32瀏覽3907|回應1|推薦20


余光中〈母難日〉的形式分析 黃瑞田

原載2018.5.13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139020

前言:1970年我在復興文藝營聽過余光中教授演講現代詩創作;三十年後,我在中山大學進修,常在文學院前庭看到他清瘦的身影,望著台灣海峽;去年他過世之後,對於他在文學的地位與功過,引起文壇不少爭論。本文完稿於2003年,純就他的詩作探討,作為母親節應景之文,臉友們看看就好。

……………………………

余光中〈母難日〉的形式分析

余光中教授,一九二八年生於南京,自幼喜愛讀書,不但精通中英文,中西文學的造詣很高,他的作品除了詩、散文、評論以外,也從事中翻英、英翻中的工作,不僅將台灣的現代詩作品譯介給外國,也將西方的詩歌、戲劇中譯,對中西文學交流貢獻良多。
從余光中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個英美文學的研究者,受到了惠特曼、狄瑾蓀(Emily Dickinson)、愛倫坡、桑德堡、傑佛斯(Robinson Jeffers)等人的直接影響。這當然並不意謂在他的某些詩中,可以找出以上諸位名家的風格,但是,有心的讀者,必定能夠嗅出一些上述名家的味道來。也正因為如此,余光中勇於蛻變自己的風貌;以台灣現代作家來說,能夠詩、散文、評論、翻譯都能成為「名家」的,只有余光中一人。
由於余光中的文學成就仰之彌高,陳芳明尊他為「文壇第一人」,顏元叔敬他為「詩壇祭酒」,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維樑稱他為「當代文學重鎮」,然而,要得到這麼多的肯定,他後天的努力不懈,學貫中西,勤於筆耕,才是成功的關鍵。
余光中一九九三年寫了悼亡父的〈週年祭〉,文中提到自己的生日,想起亡故三十五年的母親,又悽然完成〈母與子〉、〈母難日〉等詩。所謂母難日,就是自己的生日,也就是母親生產時忍受痛苦,仿如受難之日。
〈母難日〉共有三題,是由三首聯章小詩串連而成的,本文要分析前兩首,現將這兩首轉錄如下:

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 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 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有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迴盪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矛盾世界
快樂的世界啊!
當初我們見面
你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你以大哭
驚天,動地
悲傷的世界啊
最後我們分手
我送你以大哭
而你答我以無言
關天,閉地
矛盾的世界啊
不論是初見或永別
我總是對你大哭
哭世界始於你一笑
而幸福終於你閉目

余光中的母親病逝於一九五八年,那年,余光中三十歲。先有了這個認知,更有助於分析〈今生今世〉與〈矛盾世界〉。在余光中前三十年的生命中,生與笑、死與哭是對應的、臍帶相連的。而在余光中出生到余母去世之間,都是充滿了歡笑、快樂與幸福。
在余光中詩中的「母難日」有兩層意義:一是余光中出生時,他的母親忍受了一場椎心的痛苦,才生下了他,就如同遭逢了一場劫難;一是母親的死劫往生的日子,對余光中來說,也是「母難日」。〈母難日〉就是建立在這兩層意義上,以排比的形式寫成的。
先從〈今生今世〉來分析:作者一開始就點出在這一生當中,讓「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所謂「忘情」是指情緒無法控制,盡情的宣洩;「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這是第一次的「忘情」,是嬰兒與臍帶的「生離」,生命的本能的反應,然而,「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因為,初生嬰兒的腦海一片空白;「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這是第二次的「忘情」,是作者與母親的「死別」,「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人死了,對他說再多的話,他也不會知道。「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有無窮無盡的笑聲」,第一次的哭聲,是嬰兒的哭聲,接著就是嬰兒成長帶來親子之間無窮無盡的歡笑聲,這些喜樂的笑聲,「一遍一遍又一遍,/迴盪了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也有兩層意思:一是作者三十歲母親過世,一是母親過世之後三十年,那一遍又一遍的笑聲,「你都曉得,我都記得」,依然在耳際迴盪,依然歷歷在目。
以同樣的題材,同樣的情境,作者寫了〈矛盾世界〉,作者承接了〈今生今世〉的快樂氣氛,還是回到了陰陽相隔、生死兩茫茫的情境。初生嬰兒與母親第一次見面,是一種陌生又親近的喜悅,整個家庭沈浸在快樂的世界裡。直到這個嬰兒步入老年之後,還忍不佳的歌誦「快樂的世界啊!/當初我們見面/你迎我以微笑/而我答你以大哭/驚天,動地」,這一幕驚天動地的嬰兒啼哭,充滿了蓬勃的生氣,也洋溢著幸福快樂的氣氛。作者的筆勢,又一個大轉彎,轉入悲傷的死別世界,作者仍然大哭,但是,所得到的回應是「無言」不語,快樂與幸福「關天閉地」的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在形式上,同樣是「哭」,由於時間的不同,結局卻是不相同,使作者覺得這是個「矛盾的世界啊/不論是初見或永別/我總是對你大哭/哭世界始於你一笑/而幸福終於你閉目」。
在柏克(Kenneth Burke)的「文學形式之哲學」中指出(2),文評家從事形式批評,有四項觀察的要點:
1
把作品中相對的原則並列,或者在作品中,作戲劇化的排比。以〈母難日〉第一首〈今生今世〉為例:「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有用」,都是排比的句子。
2
一件作品開場的情形,達到他的轉捩點或者反面,以及結束。接續第1點提到的〈今生今世〉內容,緊接著,就是詩的轉捩點:「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有無窮無盡的笑聲」,從哭轉為笑,笑聲在時間上比哭聲多,因為,笑聲是一遍一遍又一遍,數不清的次數,「迴盪了整整三十年」。
3
一件作品的緊要關頭或分水嶺時刻,一個新的因素的進入。〈母難日〉第二首〈矛盾的世界〉,先寫「快樂的世界啊」、然後寫快樂的原因是嬰兒的誕生、母親的微笑;接著,由於新的因素──母親去世,就進入「悲傷的世界啊」,死別的分手、悲慟的大哭,作者仍然以對比的形式來表現。
4
是以傳達作品衝突的潛藏意象或一組意象來表達作品的衝突。在〈母難日〉三題中,前兩首的表達形式十分類似,它之所以能震撼讀者的心靈,是由於作者善於掌握意象的衝突,以生與死、哭與笑激起讀者潛藏的親情,尤其曾經有喪親之痛的讀者。
在藝術的意識中,任何作品的主題都不能脫離作品而單獨存在,所以,作品在形式分析的過程中,作品的美感經驗就會被破壞了,尤其是分析現代詩,因此,如何善用形式批評,是今後文學批評者所要研究的課題。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139020
http://www.ksnews.com.tw/upload/20180513-011.pdf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jtlud&aid=112647698

 回應文章

華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21 16:09
字可以法大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