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天冷,所以2012.12.27開始,我的所有學生都開始學隸書。
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經驗,我的學生,有書法經驗超過20年的,也有初初學幾個月的,理論上說,書寫經驗應該差別很大,然而一起學隸書,卻出現許多相同的錯誤。
我要求學生在「詩硯齋書法論壇」中每周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也把自己的感受、經驗、疑惑記錄下來。三個月後,就會看出所有人的差別,而其中反應的,就是學習的態度、方法、天份。
我會做的是另一種觀察,對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個別的記錄和評估,這個部份會反映在每周上課的時候及時教授、改正學生的學習狀況,3個月後可以對照個別學生的進步情形。
這必然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教學、經驗。
學生的記錄之1(習隸二周)
首要之難,難在要把它當作很難~~
初看隸書,覺得"應該"不難,線條"似乎"不要求"工整",
運筆"似乎"不要求"規矩",興之所至,筆可隨之~~
下海後才發現,全然不是這回事~~
隸書線條應要內有力而不顯於外,
運筆除了要中鋒、要垂直、水平、等距外,更重要的是要有fu~~
要能夠回歸簡單,忘記楷書的筆法,
然習氣已重,實難忘懷啊
學生的記錄之2
墨要濃,寫不到一張,就要再磨墨了,造成學習效率不佳。
楷書氣息太重,隸書的律動感不易掌握。
每次練習到了最後,手順了,速度出來,才能掌握些微的律動感。
學生的記錄之3
練過得字還是要重複練習,這句話是至理名言,重新開始還是老師說過:「一樣要讀帖、背帖」。字形也要記熟了下筆才不會遲疑,手腕懸起寫字,剛開始會抖,剛好符合自然成形的橫畫,但是寫起來要注意的是橫畫中間的空間比例都要等距,偶而還是會寫的不準確,大小間距一樣要留
意,不可以輕忽字形的結構,寫字要穩重,不可流氣這些都是自己要改進的地方。
學生的記錄之4
初學一周,最大的感受是跟過去學習楷書與行書相比不像在寫字,更像在畫畫(雖然老師早就講過了)
但是因為還找不到明顯的節奏和韻律(就是穩穩的,一筆一劃的寫),總覺得很彆手。這種感覺像畫畫的感受,讓我每次寫完再看,只覺看起字來都不像字了。(怎麼跟帖子差這麼多!!Orz)
也因此,看完老師書法講堂裡對於隸書的介紹,最有感覺的就是第一段所稱,隸書是第一個因為速度而產生美感的字體甚有感覺。這裡說起來太多想法,最近很忙,過幾天再來針對這點分享一些心得感受。
另外,學隸書因為要用素漢或白玉練字,實在是對控墨的重大考驗,過去雁皮因為容錯率很高,很容易就得過且過去了,然而習寫隸書,真是稍微馬虎馬上死成一片,只得重新磨過。
在筆法方面,別說波磔了,我覺得就連基礎的蠶頭和雁尾都好難。
無論如何努力,我的蠶頭,頭都好大...= ="
我的雁尾,都亂沒力的...
學生的記錄之5
第一難還是控墨. 試了一個禮拜, 抓不到標準濃度.
第二難是用筆. 老師每一筆都是沙沙作響的中鋒, 我十僅得一二, 筆劃虛浮無力, 抖得很. 降龍十八掌被我寫成九陰白骨爪.
第三難是結體, 尚有楷體的習慣. 不過昨天經 老師提點分組向背等分析並對照字帖, 應該可以克服.
斯斯有兩種, 藝術家也有兩種, 與其學聰明, 不如學笨的.
學生的記錄之6
從楷書到隸書,一個禮拜來我覺得難在:
1.墨韻的掌握:其實這應該不是隸書的問題,而是換紙的問題。紙張不同,墨要磨到多濃成了很大的問題,2倍、3倍的磨墨旋數似乎還不夠(跟雁皮相較)。常常自己會懷疑,到底要磨到什麼時候?是不是有哪裡出處,不然怎麼寫都暈呢?
2.逆鋒起筆:起筆時總有一種不太踏實的感覺,覺得自己這樣的藏鋒對嗎?
3.「右肩」怎麼寫:隸書的「右肩」是一橫畫+一直畫嗎?
第一週
學生的記錄之7
首先是墨的濃度, 由於素漢紙質極易暈開, 必須要夠濃, 可能要比寫行書的更濃.
即使如此, 泡筆後的吸水, 要多二三下, 否則筆內太多殘水, 墨夠濃也會暈開.
沾墨的飽和與平均度也很要求, 這個字根本就是墨不夠, 但居然口的起筆會暈成一陀,
而跟着壬的第一橫也乾枯至此.
學生的記錄之8
羊毫的大如意遇上白玉宣,如果墨沒磨好,很容易暈開。
筆畫、字形、墨韻、韻律,缺一不可。
最難的是要改掉楷書的十五度起筆,不習慣起筆的藏鋒。
同時必須兼顧水平垂直的角度、蠺頭雁尾的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