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月號專輯:日常佛學:佛陀的本事和原始教義
2009/04/02 17:27:44瀏覽1752|回應0|推薦2

歷史月刊4月號(255期)目錄: 

【歷史懷想】    04 西出陽關──神遊絲綢之路 陳信雄

【名人故居】    08 曉覺園安隱名山七十載司徒一凡

【古都憶舊】    11 半醉來尋白鷺洲──金陵白鷺洲歷史滄桑俞允堯

【歷史現場】    18 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有感卜一

【古國春秋】    22 波希米亞王國的興起與沒落鄭得興

【名人驚奇】    35 從林肯到歐巴馬── 紀念林肯誕生200週年(二)

                                劉景輝

【專輯】            ◎49 日常佛學:佛陀的本事和原始教義東年 

......................................

這個例子,明白顯示了佛陀的教法要義;學佛的的人,首要在認識組成世間和人事的諸元素、諸元素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永遠熄滅其因果作用的方法;藉這個方法,將存在諸元素轉化,使它們進入靜止狀態,不能再起作用。事實上,佛法的「法」字,原義正是「元素」。所以,佛法,就事實考察的對象而言,是認識諸基本元素;就理想的實踐而言,是指佛陀的教法。

    一切存在元素的最簡易分類,叫做五蘊,就是五種集合。《雜阿含‧101經》說這五組集合,各為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人、人事以及世間組成的物質元素。受、想、行、識就是感官感覺、行動和意識這些精神元素。

  《雜阿含‧297經》把一切分為十二入處,那是六種內在的根據和六種外在的根據。一切,就佛學而言,人的生與死之間就是一切。六種內在的根據,就是眼、耳、鼻、舌、身(觸)、意(知)。六種外在的根據,就是這六種內在根據相對的形色、聲音、香臭、味道、能感知的對象、非感覺的對象。佛陀將這六根和六處,合稱十二入處,認為它們綜合運作,構成世界的全部。

  《雜阿含‧450經》以十八界,分出世界的種種界: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這是在六種內在根據和六種外在根據之間,加上六種相對的關連。例,眼睛和形色之間有眼識界,耳朵和聲音之間有耳識界,其餘類推。

    這樣認識人、人事以及世間的組成元素,可以輕易辨識人、事是否實在、存在。所謂入處就是意識及心的入口,但是意識並不會單獨生起,它只是至少兩種元素的支持或引導;這兩種元素,其一必定是認識能力(根),另一必定是相應對象(處)。《雜阿含‧326經》說,就像三束蘆草立於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餘二不立;若去其二,一也不立。

    這個法則的日常運用,以失戀的情境為例,是愛者、愛的關係、被愛者這三

............................................................

               

                            69 聖嚴法師化成樹林東年

【近代史事】    72 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旗昌洋行 廖慶洲

【歷史平議】    84 1921年外蒙古的「人民革命」陸以正

                            87 從蘇聯附庸走入國際社會 陸以正

【音樂的故事】◎90 舒曼《大衛同盟舞曲》:用音符寫出十八般舞藝

                                     魏樂富文‧葉綠娜譯

【當代議題】    93 SARS 的台灣經驗(20032008──政治支配醫療專業

                                隱匿病例隱瞞疫情造成浩劫尹章義‧曾惠明

    98 從地方巨瘤到文化遺址──清水鎮的大油庫 陳文樹

【鄉土史話】

【帝王寫真】    104 古埃及有名的法老──拉美西斯大帝徐詩薇

【西洋歷史】    112 從「克拉彭」到「布盧姆斯伯里」——

                                近代晚期英國的文化貴族 張旭

【鱻●史】        121 麻婆豆腐的傳奇╲ 朱振藩

歷史教室    126 從人文教育論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劉玉菁

【談文說史】    135 「小摺」能不能寫成「小折」?╲ 王書輝

【金石銘言】    ◎138 傑克尼克遜 畢奇爾 高克多 艾利王壽來

台灣第一高僧聖嚴法師,在23圓寂。本社社長尊聖嚴法師為台灣僧界第一,不因為聖嚴法師擁有博士學位或身受禪宗臨濟和曹洞兩大宗之法脈,因為他是唯一在著作中宣稱「靈魂是不存在」的僧侶。在佛陀十二入處的分類中,靈魂似是沒作用、不存在的;但,並無定見。一位大法師宣稱「靈魂是不存在」對於招募信眾和僧團的供奉,當然是有妨害的,但,對於信眾學佛去苦、不迷信、不被愚弄,確實可能才有益助。    

因為這樣的因緣,《歷史月刊》本期專輯摘要本社社長所著《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分享讀者《阿含部》經典中的佛陀本事和原始教義。另,為紀念他自己和聖嚴法師的一點因緣,發表專文一篇。

摘文: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story3&aid=280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