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賓州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同進行的的一項研究,針對3千多名美國大學生、香港中學生施測。所有學生除要做學術測驗,也要自我評估成績好壞,之後再回答一份有關憂鬱症檢測問卷。
實驗中,研究者故意給其中一群人假的回饋,讓成績差的人以為他們表現很好、成績高的人以為自己表現很差,使他們產生不正確的自我認知,然後將受測者的憂鬱程度跟其他人相比。
結果發現,不正確認知自己、高估自己表現的學生,憂鬱情況較明顯。
研究者指出,「這個研究挑戰了一般觀念,我們以為鼓勵自我膨脹、提供正面回饋可以讓表現不好的人有好心情」,但並非如此,「相反的,擁有準確的自我評價和回饋才能幫助情緒轉好。」
研究者說,這項研究可以幫助家長、老師更知道怎麼與孩子互動。
例如,老師為了保護表現不佳的孩子自尊,可能不願意負面指責他,「在推廣自尊的風潮下,老師會給學生一些不符事實的正面回饋」,
老師應該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