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真實的故事2‧方孝儒
2011/02/19 10:31:40瀏覽687|回應0|推薦6

一個真實的故事2‧方孝儒           

 ◎宣公上人‧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七日

方孝儒的祖父 貪慕虛榮,

喜歡榮華富貴,於是就請……

我們不用在經典上去念經,這世界就是一部真經!若會念的,這部經就念得有功;不會念的,就念得滿身是罪業。人都是善惡夾雜,混淆不清,所以有的時候做善事,有的時候又造惡事。這雖然是往昔的業緣所催,也是一時的無明做成的。

明朝時有一位慈壽法師,他作了一首放生的偈頌──

世上多殺生 遂有刀兵劫 負命殺汝身 負財焚汝宅

離散汝妻子 曾破牠巢穴 報應各相當 洗耳聆佛說

這放生偈頌很簡單、很明瞭,可是因為它簡單明瞭,一般人反而都不注意了。深,人家不懂;淺,一般人又不注意了。所以勸人向善,來影響人戒殺放生這件事也是不容易的。慈壽法師說,世界上的人因為不小心,就殺了很多生。因為這樣殺殺不已,就造成世界的戰爭;小的戰爭,就形成大的戰爭。小的戰爭是人殺眾生,大的戰爭是眾生殺人,互相殘殺,殺殺不已,所以說「世上多殺生,遂有兵刀劫」。

負命殺汝身,負財焚汝宅」,負命,你短人的命,人也殺你的身體;負財,你若劫人的財,人也要把你的住宅燒了。

離散汝妻子,曾破牠巢穴」為什麼你妻子、父子互相煎,兄弟、妻子離散?這是因為前世你殺過人家,或破其他眾生的巢穴,所以今生你也骨肉分離,骨肉不全。

「報應各相當,洗耳聆佛說」,因為過去造的業,現在就互相殺,互相還報,報應都是一點都不錯的。所以若懂得這個道理,就會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你好好聆聽佛說的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現身說法,很明顯地在那兒擺著,可是我們人還是不相信。人,你和他說正經的法,他不信;你若叫他走個錯路,他很快就學會了。

講到這兒,就講到明朝初期,在明成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例子:當時有個人名字叫方孝儒,這方孝儒的祖父貪慕虛榮,喜歡榮華富貴,於是就請看風水的先生為他選擇龍地,也就是選擇風水好的地方,要將祖墳葬在那兒。果然選到一塊風水很好的地方,就擇好日子,要把祖墳葬在那兒。這時,晚上就夢見一位穿紅衣服的老人來向他三拜,然後要求說:「你現在所選的這個穴地,是我住了很久的地方!我生生世世、子子孫孫,我的眷屬都在那兒住很久了。請你等我三天,我先叫我的眷屬都搬走,然後你再開這穴地。」

方孝儒的祖父,醒了也不管這個夢。於是就叫人來開這葬墳的地,正開的時候,果然地裏就有個窟窿。這窟窿有一個洞穴,這洞穴裏頭有很多紅的長蟲,也就是紅的蛇,很多很多的!因為蛇都怕磷磺,當時一刨出這種東西,方孝儒的祖父即刻就叫人用磷磺,點火把這些蛇都燒死了。燒死了後,這個穴也開好了。晚間,這位紅衣服的老人又來了,哭著對他說:「你現在殺了我八百個眷屬,將來我要報仇,也會殺你八百個眷屬!」

後來他就得了方孝儒這個孫子,方孝儒的性情很耿直的。當時,明朝燕王本來駐守北京,後來就想做皇帝,想到南京去登基坐殿。明惠帝是他的姪子,他就發兵搶了他姪子的帝位。姪子這下跑了,一跑,就跑到南方去出家了。那麼燕王就在南京坐殿稱帝了,也就是明成祖。

那個時候,方孝儒是一位大學問家,燕王就叫他寫一篇詔書,來表示自己的起兵是正當的。但方孝儒不寫這篇文章,只寫「燕賊篡位」。所謂篡位,就是把皇帝的位置奪過來,也就是奪權。燕王一見他這樣,就很不高興,要他改寫,可是方孝儒說:「我不能寫這種文章。你就是把我殺了,禍滅我十族,我也不寫這種文章!」意思是說,本來禍滅九族,但就算你禍滅我十族,我也不寫。燕王於是就下命令,禍滅他十族!

這十族,就是和他有什麼親戚關聯的,六親眷屬之類的都殺了,包括他的老師也算一族,都一起殺了,所以是十族。那麼禍滅十族之後,這個姓方的,或者也有外出的,就沒有被殺,可是當時還是各處找姓方的,如果找到,還是一樣被殺的;所以就改個姓,改方姓為姓才了。這個是明朝的一段糊塗公案!

這兒我用首偈頌評論說──

因果循環 代代相傳 殺人者死 欠債還錢

明孝儒祖 焚蛇結冤 十族被誅 才呼蒼天

這也是一段這因果的報應,所以說:「因果報應,代代相傳」,這因果報應是從每一代一代相傳下來,這是一種天然的法律(天律),凡是錯因果的,都會被制裁的。所以說:「殺人者死,欠債還錢」,殺人就應該償命,欠債就要還錢。

明孝儒祖,焚蛇結冤」,明朝方孝儒的祖父,燒紅蛇結冤。「十族被誅,才呼蒼天」,十族都被誅了,才呼蒼天。這「才呼蒼天」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他的後人,改成姓才了,這時就大叫:「蒼天,蒼天哪!咱們怎麼做這個錯事啊,被禍滅十族!」就是埋怨他祖父的意思。又者,有說是方孝儒他受這個果報的時候,也正是報仇雪恨來的,所以這時他的同族才一齊叫:「蒼天啊!」可是上天無路,入地有門,也都沒有辦法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dy7103&aid=48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