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01 18:48:36瀏覽4487|回應3|推薦126 | ||||||
無論哪一位,來到萬佛聖城,一定要謹言慎行,把好名好利的心收拾起來。不要目空一切,認為自己了不起,把自己舉得高高在上,輕視其他人,這就是貢高我慢的行為。 有這些邋遢東西,在心裏負擔,在身上負擔,在精神上負擔,怎能成就道業?我常對你們說: 要看每個人和自己是一樣。人家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人家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人家做善事,等於我做善事一樣的高興;人家做惡事,等於我做惡事一樣的悲痛。要有這樣的思想,才能和人和平相處。規勸犯戒的人,勉勵守戒的人,不可有妒賢忌能的心,不可障礙他人發菩提心。 我出家之後,在道場工作,總是爭先恐後去做,絕對不到處宣揚,我做了什麼工?我做了什麼活?如果這樣表功,反而無功德。不像現在的人,做點工怕吃虧,做點事怕上當。自己覺得很聰明,其實是傻瓜。你一天所做的工,不用說,護法神記得清清楚楚。功德圓滿,自然有所感應,所謂 「有麝自然香,何須大風揚。」 芸芸眾生,所犯的毛病,到做工的時候,就無我相;到吃飯的時候,就無人相;到打架的時候,就無眾生相;到吃肉的時候,就無壽者相。還大言不慚地說:「我吃你的肉,超度你上西天。」有這種思想的人,自己認為是聰明,其實聰明反被聰明誤,上了大當,自己猶不知而已。 我們修行人,時時刻刻要攝心律己,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不離家就是不找人家的毛病,不說人家的是非,也就是謹言慎行。時時迴光返照,刻刻反求諸己。去掉自己古怪脾氣,保留自己的忍辱功夫。千言萬語一句話,少說話多修行,不要自我宣傳,我怎樣!我怎樣!即然出了家,還有在家的習氣。那麼,出家為了什麼?你們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應當不應當?
摘錄自宣公上人講述《華嚴經淺釋》 菩薩另有個名字叫「覺有情」,又叫「有情覺」,他要覺悟一切的有情。由這個菩薩的名稱來看,就知道菩薩是具足大悲心,他要覺悟一切有情。
為什麼他要覺悟一切有情呢?就因為他是有情之中的一份子,也是有情之中的一個覺悟者,所以叫「覺有情」,又叫「有情覺」。他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生死根本,輪迴六道裏頭是非常危險的;覺悟到要想了生脫死,一定要勤修諸度,不休息地來修行。
他是有情之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眾生是有情之中的一個沒有覺悟者,所以他願意以「先覺」覺「後覺」──以他先覺這種道理來覺悟我們這沒有覺悟的有情。菩薩是悲心切切、慈悲度人,所以菩薩勤修大悲行,不見眾生過,所有一切眾生的過,都好像自己的過一樣。所以我寫一首偈頌: 「真認自己錯」,我們真認自己錯,就把自己的黑暗掃除去。「莫論他人非」,我們不把他人的黑暗,來遮蓋自己的光明。「他非即我非」,他人的不對處,就是我們自己的不對處。一方面,你可以說他的不明白,是因為我沒有把他教化明白。
另一方面,可以說他和大家是一體,是一個的;那麼既然是一個,就不應該看他的不對,因為他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我們要儘量去改善。把眾生看成一體了,這就是大悲心,這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宣公上人開示 我早就說過──「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不是做表面工作──「哦!我給人說我對不起你!」這就算了;這真要從內心來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犯了戒了,盡找人家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毛病;盡給人家洗衣服,自己的衣服不洗,周身都是邋遢東西,也不知道洗洗自己。這樣把光陰都浪費了,活著也白活了。不是吃飽了沒事幹,就講是講非,在那兒一天到晚講旁人的不對。「烏鴉落在豬身上,看見豬黑,沒有看見自己黑!」這是無有是處的。
我們在道場裏修行,天天要迴光返照,反求諸己──「我這一天,是造罪業?還是立功了?」我立功,立了什麼功了?我要是造罪業,造的什麼罪?自己要省察省察,睡不著覺的時候,要把白天的事情算一算,不是在那而混吃等死,一天到晚那麼隨梆唱影,人家造罪我也造罪,這樣子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錯,沒有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我修道的人,哪有時間給人洗衣服?哪有時間盡找人家的不對?你自己把自己管好了,管得克己復禮,能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要合乎禮。在家人有學問的,都要一舉一動合乎法度、合乎規則、合乎威儀,何況出家人?出家人一舉一動都應該給人家做一個好榜樣,不要給人家做一個壞榜樣。在這麼好的道場裏頭,吃現成、住現成的,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住,這樣的地方,到什麼地方去找去?你還不好好修行,那將來就是到極樂世界,你也不能修行,你也在那兒造罪業。可是極樂世界無三惡道──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你要是造罪的業障不斷,也到不了極樂世界。
你一天到晚反光鏡盡往外照,給人家照相,你自己是像個鬼樣、像個羅剎樣子,自己還不知道,你說這是多麼可憐?你在道場裏製造是非,這就是最大的過錯。在道場裏頭,你尚且不知道修行,你還等什麼時候再修行?你等到八萬大劫以後再發菩提心,那就太晚了、太晚了!所以我們今生遇著這麼好的修行的地方,這麼容易用功,你不好好合規合矩、合乎法度、合乎規則,你絕對不能有所成就的。
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是一樣;你出家人也不比人家多了什麼,在家人你要是能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守口如瓶,那是一樣有功德的。常常要律己,不要捨近求遠,找人家的過錯;你去找人家的過錯,互相在道場裏搬弄是非、製造是非、製造矛盾,將來所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後果不是隨隨便便可以逃避的。你口會說,盡做表面的工作,不真實用真心去做事情,這是自己欺騙自己,不是騙人。
做早晚課,人家在那兒誦經、持咒、拜佛,你在那兒睡覺,這算是有定力了?
站那地方也可以睡著,幾乎沒有跌倒,這樣子修道的人將來什麼時候都要墮地獄的。因為你做早晚課,對佛這樣不恭敬,在佛前躲懶偷安,偷著睡覺,這都是地獄的種子,無可寬恕。所以你們這一類的人趕快痛改前非,尤其造了渾身都是罪業,還不知道懺悔自己的過錯,還在那兒偷著講話,偷著吃東西,偷著和人家去談天,跑到廁所去。你這個樣子的行為,以為人家不知道,這樣行為就是犯規矩,就是不守你自己的諾言。你自己不尊重自己,那是你自己把自己看見得比畜生都不如了。
所以你們無論哪一位,你再去找人家毛病,這是擾亂道場。尤其是談是論非的,你應該好好修行,不講人家的事情,只看自己,所以「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你要懂得有慈悲心,有喜捨心,你看他人就像自己似的,他人有過錯就是我自己有過錯。我自己趕快在佛前懺悔,多多懺悔,多多拜佛。你不能人家在那兒做早晚課,你在那兒睡覺打呼,呼聲驚四鄰,把四鄰驚得念什麼咒都忘了,拜什麼佛也忘了,你說你的罪過多大?他非即我非,我們看旁人的不對,認為就是自己的不對,我要趕快懺悔。
「同體名大悲」:你能認為人家的過錯,就是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同體。同體就是個大悲心,就是一個真正持戒的人。你真正持戒律,那個口不講是是非非。有的時候大家來檢討,這個時候你可以用慈悲心來舉人過錯,不需要用瞋恨心,用你的火在那兒燒人,這是完全錯了,完全不對的!所以在大眾之下要和合共住;你要不和合,就不共住;你要不懂得六大宗旨,在修道的道場裡邊處處都行不通的。你所行所做,不知道的人不認識你,有知識有智慧的人一目瞭然,看你看得清清楚楚的。你盡說人家過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是太可憐了! 圖:宣化上人 美國萬佛聖城
發表於 2015 年 02 月 05 日 比丘尼 恆圓講於 諸佛菩薩、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輪到恒圓來跟大家結法緣。
這句偈頌,我聽上人開示裡常常提到,自己平時都會提醒自己:其實別人做錯的事情,偶爾自己會做錯得更多,或是犯一樣的錯。有時候,生活上忙,或有時候會忘記。最近看到《賢愚經》裡提到很多公案,我覺得《賢愚經》跟我們說,我們可以選擇跟聖賢的人學習,或是走到愚癡的路上。
《賢愚經》裡面有個公案: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沒有兒子,不過很想要一個兒子。他去問了很多仙人,所有的仙人都跟他說:「這一生你命中是沒有兒子的。」所以,這個婆羅門很傷心,覺得如果他死了之後沒有兒子,國王會把他的地產全部收回來。剛好,這位婆
所以,這個婆
飯後,佛陀跟弟子們散步到河邊,就在河邊洗缽。突然間,有一個猴子,看到阿難尊者在洗缽,就想要阿難尊者的缽。阿難尊者想:如果把缽給了猴子,猴子會摔破他的缽,所以,就不想給這個猴子他的缽。可是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你就把你的缽給這個猴子。」猴子拿到缽之後就爬到樹上,回來的時候,缽裡面裝滿了蜂蜜;猴子就把缽連蜂蜜奉獻給佛陀。佛陀跟猴子說:「你把一些水跟蜜混在一起。」猴子按照佛陀的意思做,然後再供養佛陀;佛陀就拿起缽,喝了一點點蜂蜜跟水,就把缽傳給其他的弟子。
供養完之後,這個猴子非常高興,跳來跳去,後來就跑到山崖,跳下去就死了;死了之後,猴子的靈魂就投胎到這個婆羅門家裡;九個月之後,婆
在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婆羅門家所有的瓶子、器具都充滿了蜂蜜,婆羅門跟他太太非常高興,就請了一個預言家過來,看看這個小孩子;預言家因為看到婆羅門家所有的器具都充滿了蜂蜜,就給這個孩子取名「上好的蜜」。
等到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他就問父母他可不可以去跟佛陀出家;當然婆羅門跟他太太不願意他去出家。所以,這個男孩子就跟他們說:「如果你不讓出家,我就會死。」婆羅門跟他太太想起以前佛陀也跟他們說,他們會有一個兒子,而且兒子長大之後會出家;所以,他們就同意兒子去跟著佛陀。
這個男孩子非常高興,就跑到佛陀的面前,拜下去,就請求出家;佛陀就跟他說:「善哉善哉」,這個男孩子的頭髮自然就掉下來,自然就著著袈裟,變成比丘。佛陀跟他開示了四聖諦,這個比丘就馬上證果。
所以之後每一次,他們去托缽乞食,或者是別的地方教化眾生,其他的出家人,其他的比丘就注意到這個新的比丘,每一次口渴或是累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缽往天上扔;等到缽掉下來的時候,會充滿蜂蜜。所以,阿難尊者就問佛陀:「這個上好蜜的比丘,以前做過什麼,今生變成比丘,很快就證果?這是什麼原因呢?」
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記不記得幾十年前,有一個婆羅門,我們到他家應供?」阿難尊者說:「我記得。」佛陀就繼續說:「那時候我們吃完飯,就走到河邊洗缽。有一個猴子拿你的缽把它充滿了蜂蜜來供養大家。那個猴子後來非常高興,離開時候就跳了山崖就死了。」阿難尊者說:「我記得。」佛陀繼續說:「那個猴子就是現在這位上好蜜比丘;,他因為遇到佛陀,用很歡喜的心來供養佛陀蜂蜜。他後來投胎到那個婆羅門家,現在就成了比丘,然後也證果了。」
阿難尊者就跪在地上請佛陀:「這個新比丘,造了什麼惡業,才會變成一隻猴子呢?」那佛陀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年輕比丘,有一天看到另外一位比丘跳了水溝;跳的時候,那年輕比丘就笑他說:「你跳的時候,就很像一隻猴子。」另外那位比丘說:「你不應該這麼說,你都不認識我。」年輕比丘說:「我怎麼不認識你,你不是迦葉佛的一位弟子嗎?」第二個比丘就說:「我名義上是比丘,可是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那年輕的比丘非常害怕,馬上跪在地上,向這位比丘懺悔。因為他馬上懺悔,他沒有墮地獄;因為笑了這位羅漢,就墮了這五百生的猴子。不過,因為之前發了願,所以今生遇到佛陀,所有的苦就沒有了。所以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這位上好蜜的比丘就是當時那位年輕的比丘,就是因為錯笑了羅漢跳溝像猴子,就墮了五百世當猴子。」
相信大家也聽過很多類似的公案,就因為說錯一句話,或做錯一樣事情,就得到很可怕的後果。因為,口業是很容易犯的;特別如果忙的時候,也沒想到會犯的口業。那偶爾,自己如果讀了像這樣子的公案,或是《高僧傳》、高僧大德的經驗,會提醒自己要多多小心。
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講佛陀前世,有一次他犧牲自己的身體,為了一個母老虎,因為母老虎剛剛生了兩個小老虎。所以,就為了救牠,他就把身體供給老虎吃。像這樣子的故事,我個人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很慚愧。當然,我不能跟佛陀或是祖師們比,不過,是很想模仿他們的精神,我差得實在太遠。那麼今天到此為止。
恒貴法師開示於二O一O年 大家新年快樂! 師父告訴他在香港的弟子們:每天你必須禮佛三拜,並讀誦偈頌: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對於所有在家的弟子,師父定下了每天的功課,其中包括禮拜大悲懺。在萬佛城,每年都有一次的萬佛寶懺。在金佛寺,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禮拜藥師佛懺。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禮懺的重要性。
在我出家之後,我並不是太明白。我只想說,要看到自己的過失是很不容易的。 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我們首先需要有智慧。之後,我們需要有勇氣承認我們的錯誤並勇敢的破除去改正它。我們並要發願重新開始。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將是非常有幫助的。
當你是真誠的,你是會得到佛法的感應。我們接受佛法的薰習有多少年了?我們要能常常地懺悔我們的罪過。 師父告訴我們在修行中,非常重要的是不要有脾氣,不會打妄想,要具體實踐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如果你按照這個忠告,在修行中將會有所成就。
讓我們先談談不發脾氣,這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在這個末法時代,要控制我們的脾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它一直以來,已經成為我們的老朋友。現在,讓我們來分析它的道理。我們首先開始感到不滿,對我們周圍的人失去耐心,和不能容忍的事情進展的速度。不去注意,放任它,一個很大的脾氣就出現了。是什麼讓我們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這是因為追求“即時滿足”。現今,人們想要的一切事情立刻完成,例如速食米飯,速食湯,即溶咖啡,只是僅舉幾例。人們習慣性地尋求即時的滿足,結果把忍耐心掃出了門。
接下來發生些什麼?人們之間有了敵意及厭惡,無論在工作場所,還是在家裡。所以朋友吵架,夫妻離婚,並且認為,離婚是能夠讓這個問題結束。但不幸的是,它不是,它開始了一組新的問題。由於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當問題發生在家庭之後,它更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這就是為什麼 師父勸告我們訓練耐心的重要性。他教導我們平靜地接受,所遇到任何不愉快的情況。一旦你養成了耐心,你會獲得修行的定力。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妄想。妄想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完全不能察覺它們的出現,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的心是一個最吵雜的地方。它與許多外來的境界糾結一起。它是善變的,來來去去隨它高興,沒有任何限制。為什麼我們有很多妄想? 師父說,它是我們宿業的積累,從過去的生活,過去數年,過去數月,過去數天,和過去的時刻。當業風吹過之後,它們就這樣成形。也許有人固執地認為:「這就是我的方式!」不過,六祖壇經明確指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切的外境都是相對的。當一個人或一件事有利於你,是因為你與他們過去有良好的善緣。相反的情況也是如此。一切都是由業力主使的因果報應。為了說明這一事實,師父告訴我們,水如何示現在不同的眾生之前。天人見水為琉璃;人類見到水為水;餓鬼見水為熱火。為什麼?凡是通過我們感官所感受到的,就是我們個別業力的感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懺悔。就像一個人沐浴之後,感覺清新;一個人真正懺悔過失之後,覺得充滿活力。沐浴的水洗滌我們身體的污垢;禮懺洗滌我們的罪業,淨化我們的心靈。
許多人覺得難以實行這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然而,師父希望我們把六大宗旨,教給所有的孩子。用這六大宗旨作為方向盤,帶領我們到正確的方向,使我們保持平穩。如果我們遵循六大宗旨,我們將留在安全的道路。這批寶藏是要為了被使用,而不是放在保險箱內。如果年輕的的孩子可以按照六大宗旨來實踐,那麼成年人更應該如此。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 不要害怕實行六大宗旨,要把六大宗旨用在公開的日常工作中。這批寶藏將引導我們的修行和學習佛法,最終會幫助我們成佛。
宣化上人 開示 實相念佛,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時候就是參禪。所以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會反對參禪;真正明白參禪的人,也不會反對念佛。不但不會反對念佛,也不會反對教宗、密宗、律宗。禪、教、律、密、淨,這是分而言之,有五宗;合而言之,一宗也不立,一宗也沒有,都是大家互相幫助的,哪一宗和哪一宗都有相當的關係。
我們眾生不要自生分別,在這頭上來安一個頭,說:「禪宗就是禪宗,密宗就是密宗,各不相關。」不是的!它本來都是一個的,本來沒有這麼多分別的,就是我們眾生歡喜沒有事情要找一件事情來幹,所以把它分出這一宗、那一宗;南一宗、北一宗;東一宗、西一宗;上一宗、下一宗,不知道哪一宗是我那一宗,也不知道哪一宗是你那一宗了。
所以在美國常常有人問我:「你是哪一宗啊?」 我說:「沒有宗。我若有一個宗,那就有一個界限了;我沒有一個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在我這裏邊包著,我為什麼要自己畫一個小範圍,立一個小的界限,說我是哪一宗。我是整個兒佛教的,沒有宗、沒有派;也沒有門,也沒有戶,我和哪一個都是一個。」我常常這樣說: 「真認自己錯」,要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不論旁人的對、不對。「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和我自己不對是一樣的,我應該想法子改過自新才對,我不應該總掛到口頭上說:「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這有什麼用呢?所以「同體名大悲」,大家都是一體,這就是大悲心。你到什麼地方找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把它找來,不要向外馳求。
那麼念佛,你實相念佛就是參禪呢!所以各位善知識,不要做釋迦牟尼佛一個不孝順的弟子,我們不要常常自己搗亂,自己骨肉殘傷,自己給自己麻煩,這是我對現代佛教的期望。
今天時間已經不等著我們各位了,它說你們都應該休息睡覺囉!明天還有工作,還有事情幹,所以也不要太過精進了。希望各位回到家裏,睡不著覺的時候,多念幾聲,佛,願各位都得到一個很愉快的晚安。
宣化上人 開示 美國,路上都很乾淨的,是柏油路,馬路也都很寬,那麼見路無塵。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麼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所以我有這麼幾句話,對這個大悲心是很好、很恰當的。怎麼說?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無論什麼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認自己的不對,自己的錯誤。不要文過,不要護過,不要掩飾自己的過錯,所謂「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你有過,若能改,《左傳》提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過,這就是個善。孔子說:「過則勿憚改。」你有過錯,不要怕改過;你怕改過,那就是要文過、飾過了。這飾過,就掩飾自己的過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所以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我們人往往不談話則已,一談起話來,就是說人的不對,說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見自己,所謂「烏鴉落到豬身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一天到晚說人家的不對,自己一點不對都沒有,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這一句話證明,聖人才能無過;賢人能寡過,能寡少過;君子能改過,君子就會改過的;小人就護過,小人保護著他這個過錯。有過能改,這是最好的,所以莫論他人非,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也不要盡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這樣想:「啊!旁人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是有人罵我,我也很高興的;有人說我不對,我也很高興的。為什麼?就因為我覺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不要和旁人分開。說:「這個吃虧吃得太大了。」吃一點虧怕什麼?這個世界為什麼壞的?就因為不肯吃虧;你也不肯吃虧,他也不肯吃虧,都想佔便宜。所以說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這就是「同體名大悲」,一切眾生與我同體,一切眾生與我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潤澤:這個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謂「富潤屋,德潤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麗;你若有德行,身體就有一種光澤,有一種光輝,所以其心潤澤。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