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首善陳光標
2010/09/12 23:59:37瀏覽640|回應0|推薦2

兄姐餓死的中國首善陳光標     更新日期:2010/09/05 18:27


      (中央社台北5日電)積極響應比爾‧蓋茲和股神巴菲特慈善倡議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名列胡潤富豪榜和慈善榜,至今已捐輸財物超過人民幣13億元,被稱為「中國首善」。 

       綜合百度百科等大陸網站資訊,陳光標於2003年創辦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於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變廢為寶,並投身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他提出「投身慈善樂在其中」,「慈善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等觀念,高調做慈善,希望能帶動更多富人加入行善隊伍。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陳光標帶領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隊火速趕往災區,救回131條生命,親自抱著、背著、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還向災區捐贈款物逾億元。

       由於他的傑出貢獻,陳光標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範」稱號,還曾連續4年榮獲「中華慈善獎」。

        陳光標生於江蘇泗洪縣一個窮困農村,父母靠種地為生,兩歲的時候,一位哥哥和一位姐姐先後餓死,激發年幼的他產生「靠自己改變命運,一定要脫貧致富」的想法。

      10歲的時候,陳光標利用學校午休時間,用兩隻小木桶從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擔挑到離家1公里的集鎮上叫賣,一個中午能掙2、3毛錢,相當於當時村裡一個成年人半天的工錢。13歲那年的暑假,陳光標開始騎自行車跑十幾里路賣冰棒,後來又做起販糧的買賣,從一天賺5、6元到掙300多元,至17歲那年暑假結束的時候,已賺了2萬元,成為他家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之後,陳光標經歷過賣鞋受騙的不幸,相繼從事客運運輸、賣花生,都起起落落。直到1990年代初,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運用自己的智慧,結合耳穴疾病探測儀和顯示器,設計出「跨世紀家庭CT」新儀器,獲得專利,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事業成功的陳光標,從不抽煙,很少喝酒,更不參與賭博,也不出入夜總會、歌舞廳等場所,閒暇時喜歡閱讀,提升個人境界。他也不忘自己幼年的苦難,致力於慈善事業。早在1996年草創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的時候,一年收入不到20萬元,就拿出3萬元資助安徽白血病患者。


      2002年以來,他的公司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萬元,用於消防公益宣傳。2003年SARS期間,向安徽省醫療機構捐贈了800台遠紅外溫度檢測儀和200萬元現金。2004年底,向東南亞海嘯災區捐出了300萬元。今年8月13日,陳光標捐贈1000萬元現金及5000台電腦給甘肅舟曲縣土石流災區。至此,陳光標已累計捐出善款13.39億。陳光標在接受大陸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影響更多的人幸福和快樂,我認為這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如果錢留下來,有了財富不會使用,我認為是一種負擔。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陳光標也有不少鼓勵行善的名言,例如「災難是財富和品格的試金石」、「活在人們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獨死在存摺單上的守財奴光榮、偉大」、「財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就要學會與他人分享」、「在救災第一線,我一分鐘都不想停下來,一停下來就覺得愧對災民,就想哭」、「你說我沽名釣譽也好,貪圖名譽也罷,我都認了」。蓋茲和巴菲特最近發出慈善倡議,並將於本月底前往中國大陸,邀約50位中國富豪共襄盛舉,正當外界傳出若干中國富豪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陳光標今天在黃埔再生資源公司的官網上發表了致蓋茲和巴菲特的信,表明自己今生做慈善將會「裸捐」,離開人世的時候捐出全部財產,這種精神令人聞之動容。990905

hausky  criticism !

王永慶八字缺財,亦能作為台灣首富,但誰人能真正擁有錢財,

死後一樣帶不走,可以說王永慶還是一樣節省,不捨得花錢,

卻樂於賺錢。大家汲汲於追求財富的同時,可曾想過財富金錢的真正用途

是什麼?是否執著於財富的表象?maslow的需求階級論,依80/20法則,

80%以上的人都停留在最底下的兩層,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

就是物質上的財富,但財富一多便引起爭端,

用財富來作捐獻投資社會大眾,引導到更高階的社會需求,以財養官,

官星護財,到達第4階的自我尊敬需求,最後是第五階層的自我實現需求,

王永慶蓋的養生中心與六輕,就是實現他自己的理想。

王永慶所說的強助弱,富助貧,這樣的富翁才是值得他人敬佩的。

以命理來看,得到太多的財富,相對的一定會失去其他的東西,

友情親情愛情健康才智,上帝是公平的,有一得必有一失,

有錢人也未必過的真正愉快,大富由天,小富由儉,

我還是比較讚賞這種慈善的企業家,也比較有福報。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usky&aid=44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