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武則天
2009/11/22 13:39:34瀏覽2887|回應1|推薦1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承認的女皇帝(歷史上除武則天外也曾另有兩位因其他原因而普遍不被後世史學家承認的女性皇帝,她們分別是北魏的元氏和唐高宗在位時代的陳碩真)。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時為皇太后(683年—690年),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本名不詳,14歲入後宮為才人,唐太宗賜名,人稱「武媚娘」。高宗時上尊號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後世通常稱武氏為「武曌」、「武則天」或「武后」。

 生平

 出身

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於首都長安,即今陝西西安。其父武士彠以經營木材為業,家境殷實,富有錢財。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後,曾以「元從功臣」歷官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職。

武則天從小性格強直,不習女紅,唯喜讀書,故知書達禮,深諳政事。童年時代,曾隨父母遍遊名山大川,閱歷深厚,培養了她的眼界和才幹。

入宮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聽說年輕的武則天長得明媚嬌艷,楚楚動人,便將她納入宮中,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故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有一次,當她聽說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獅子驄」的烈馬,無人能夠馴服,便主動對唐太宗說:「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唐太宗乃愛馬之人,對她的馴馬方法甚不認同,只覺武才人很是霸道。

 削髮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此後,在侍奉太宗之際,武則天和李治相識並產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

 再入宮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週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這時,由於無子而已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裏,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永徽五年(654年)初,武則天生一女嬰,唐高宗視她如掌上明珠。有一天,王皇后獨自前來探望女嬰,武則天聞訊,有意迴避。等王皇后離去以後,武則天便扼殺了這一女嬰。唐高宗得知後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凶手。侍奉宮女都一致訴說王皇后剛剛離開此地,武則天便也假裝痛哭流涕,乘機歷數皇后的種種不端。唐高宗聽後深信不疑,認定女嬰為王皇后所害,頓生廢立之心。但他深知廢立皇后,決非易事,如果得不到外廷大臣,特別是國舅、太尉長孫無忌的認可,將很難實現。於是,他便和武則天一起來到長孫無忌府第,藉飲宴刺探他的立場。在飲宴期間,高宗先是把無忌的三個兒子拜為朝散大夫,又賜給了大量金銀錦帛,接著再吐露打算廢立皇后的心意。但長孫無忌只是岔開話題,迴避正式的表態。唐高宗和武則天沒有達到目的,只得不快地回宮。不久,武則天又指示她的母親楊氏到無忌處說項,但卻遭到無忌的嚴詞拒絕。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傳言王皇后與其母柳氏找來巫師,企圖用「厭勝」之術,將武則天詛咒而死。事洩之後,唐高宗在大怒之下,不但將柳氏趕出宮中,而且還想把武則天由昭儀陞為一品宸妃,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

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等人得知唐高宗欲行廢皇后而立武則天的消息後,勾結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向唐高宗接連投遞了請求立武則天為后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廢立之意再次萌生。

 為后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勣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

十一月初,武則天又派人將正被囚禁的廢后王氏和蕭淑妃各打一百棍杖、斷其手、足,投入酒甕之中,還氣憤不過地說:「令二嫗骨醉!」王、蕭二人在酒甕中哭喊了幾天幾夜,才氣絕而死。臨死以前,蕭淑妃大聲罵道:「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據說武則天後來在宮中禁止養貓,而且常常夜夢王、蕭二人披頭散髮,在宮中作祟。所以,她在執掌朝政以後,就常住東都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又捏造罪名,將長孫無忌、於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反對派武則天的大臣都被或貶或殺,一個不剩。

 掌政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患上頭風之疾,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武則天代理朝政。但武則天生性霸道,故每當決事,高宗每每受制於武則天,高宗非常不滿,於是在麟德元年(664年)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則天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則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從此以後,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必在簾後操縱,天下大權完全歸武后掌握,甚至連生殺大事都由武后決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從命,所以,朝廷內外都稱為「二聖」。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監國。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議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 (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年號)前勳官已給告身 (委任狀)者,無追覈。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高宗詔皆施行之。武則天能夠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所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很大。

上元二年 (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正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範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時高宗風眩更甚,擬使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說:「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罷攝政之意。太子弘深為高宗鍾愛,高宗欲禪位於太子。武后想總攬大權,不滿於太子弘,剛好太子弘見蕭淑妃之女義陽、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而被幽禁宮中,年逾三十而未嫁,奏請出降,高宗許之。武后怒,不久太子死於合壁宮,時人以為武后所毒殺。

 廢立與稱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韋后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不聽,武則天遂廢唐中宗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縣)。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則天,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陞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則天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了十分恐佈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

垂拱四年(688年)七月,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貞及琅邪王李沖父子相繼在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東北)和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派左金吾大將軍丘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征討。七天以後,李貞父子兵敗被殺。

這年命令僧懷義率令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后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武后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瑯邪王沖,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貞起兵(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瑯邪王沖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貞兵敗自殺。武后想盡盡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國公譔、東莞郡公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武后當政期間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武后統治期間共錄取一千餘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時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載初元年(690年)武后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策問,是「殿試」之始。是年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材,一年後共舉薦一百餘人,武后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后雖以官位收賣人心,然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故當的時人亦樂於為武后效力。為獎勵告密,武后對告密者破例授官,以賣餅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無賴,因誣告舒王元名與恆州刺史裴貞謀反,被任命為游擊將軍、侍御史。王弘義,以無德行見稱,告鄉里謀反,擢授游擊將軍、殿中侍御史。是年殺安南王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賢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殺戮殆盡,其幼弱倖存者亦流嶺南,又誅其親黨數百家。

 稱帝

是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指武后是彌勒佛下世,當代唐為天下主,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准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后稱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同年九月,武則天派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赴西域征討吐蕃。十月,唐軍大勝,連克於闐、疏勒、龜茲、碎葉等安西四鎮,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玆,發兵戍守。

長壽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領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后的功德。武后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為鐵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環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盤上四龍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領之名於其上。用銅鐵二百萬斤,「請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叛亂,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武則天派將軍曹仁節、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由於誤中吐蕃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餘眾歸降於突厥。

神功元年 (697年)武后使武懿宗審訊劉思禮謀反事,武魏宗說只要劉思禮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謀反,就免其死罪,於是劉思禮誣告宰相李元素、孫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內名士」,皆遭滅族,親舊連坐流竄者千餘人。時人以為武懿宗之殘暴僅次於周興、來俊臣。

是年,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則天唯一的親生女兒),又欲誣皇嗣(睿宗)及廬陵王 (中宗)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使他可以繼位為帝。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仇家爭食其肉,不一會就食盡。來俊臣兇狡貪暴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數他的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歷元年 (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后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后猶豫未決,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 (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則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又勸武后召還廬陵王(中宗)。武后由是無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 乃召廬陵王還東都,皇嗣(睿宗)請遜位於廬陵王,武后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命為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率兵擊突厥。武后信重狄仁傑,常謂之「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傑好諍諫,武后每屈意從之。仁傑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后,皆得寵幸。二人常傅朱粉、穿著華麗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武后每次在內殿飲宴,就會率領諸武及張易之、張昌宗歡飲嬉戲,武三思奏張昌宗乃王子晉轉世。武后命張昌宗以鳥羽為衣,吹笙,乘木鶴於庭中,文士皆賦詩讚美。當時武后年紀邁,政事多假手於易之兄弟,二張權傾朝野。

邵王重潤 (中宗長子,出生後高宗大悅,為之改元永淳,滿月後立為皇太孫,開府置官屬。中宗第二次為太子時封為邵王)與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宮,易之訴於武后,武后皆逼令自殺。

退位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侍側。宰相張柬之與大臣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等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張易之兄弟,武則天被迫傳位給太子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恢復唐國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恢復以神都為東都。705年11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意在「功過由後人評價」。

評價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貴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貴族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志著關隴貴族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他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佔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並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咸得支給」。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製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你是否是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間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詩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但趙翼為武則天的私生活辯護,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后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諡號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諡號,後來仍有數次修改:

  1. 中宗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后;
  2. 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為大聖天后;
  3.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后聖帝,未幾,改為聖后;
  4. 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后;
  5. 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輪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詩四十六首,《全唐文》編其文為四卷。

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說:「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清代趙翼謂其為「女中英主」。

 丈夫

  1. 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初入宮為李世民才人,也即後宮嬪妃之一,二人無子嗣)
  2. 唐高宗李治

 子女

  1. 孝敬皇帝(代王)(曾有廟號——唐義宗) 李弘
  2. 章懷太子(潞王,後改封雍王) 李賢(曾改名李德)
  3. 中宗李顯(曾用名李哲)
  4. 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輪、李輪)

 

  1. 安定公主早殤,後來武則天收養唐高祖女千金公主,並改其封號為安定公主。
  2. 太平公主李令月

 雜錄

  • 相傳唐太宗在世時,曾請天文師算命,天文師認為,不出三十年,李氏皆亡於一個姓武的人手裡。於是太宗屠殺武氏朝臣,沒想到所算者竟是他身邊的武媚娘。
  • 相感測業寺時期,李治有次前往祭拜,看到武則天後便魂不守舍。當時,與蕭淑妃爭寵的王皇后,便趁此納武則天為自己派系,跟蕭淑妃對抗,沒想到兩人皆亡於武則天之手。
  • 武則天稱帝後,亦有多名男寵。其中最出名者乃馮小寶(薛懷義),武則天後派他在洛陽東的白馬寺出家,法名懷義,但仍與武則天私通。某年盂蘭盆節,當時已經逐漸失寵的懷義,為討武則天注意,火燒明堂,火勢蔓延整個洛陽。
  • 武則天為了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的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hausky補充說明

武則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女皇帝,以當時初唐最有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在位期間,並有良相魏徵輔佐,創造了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同樣的武后也知人善任,任用賢臣狄仁傑,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魏徵病逝時,太宗親臨痛哭,並罷朝舉哀五日,後來太宗臨朝時流著淚對羣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當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鏡矣!”同樣的武后信重狄仁傑,常謂之「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傑好諍諫,武后每屈意從之。仁傑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有關狄仁傑一代名相的介紹,電視台晚上都有撥出。初唐除了唐太宗這一代明君之外,接替的唐高宗碌碌無為,所以以武則天的治世長才,才會幕後干政,之後也只剩中唐的唐玄宗,創下開元之治的美譽,但後期認用小人,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關鍵。若無武則天當政,恐怕唐朝也會少強盛很多年。他為人稱道的地方是,行事風格陰狠果決,從一個小小宮女到一代女皇,中間不惜親手掐死親生愛女,只為了剷除王皇后正宮娘娘的地位,無所不用其極,最後贏了皇后地位,不忘趕盡殺絕,將其雙手雙腳砍掉,丟入酒甕中,讓他的情敵哭喊了幾天幾夜,才氣絕而死,據聞她臨死前說:阿武妖精,竟慘毒至此!願來世轉生為貓,阿武為鼠,我要活活將她喉嚨咬斷。據說武則天後來在宮中禁止養貓。還有他供養男妃以供他採陽補陰等負面評價,可能也是她為什麼能活到82歲高壽的原因。總之關於他的傳聞很多,我不在論述,雖然他在私領域中有些不好示範,但他主政的20多年,卻也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跟後期清朝的慈禧太后相比,比她強多了。一代女皇,當之無愧。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usky&aid=3520974

 回應文章

hausk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乾陵
2009/11/22 15:25
乾陵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兩位皇帝——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儲藏十分豐富、而且沒有被盜的帝王陵墓,被稱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跡”。

  乾陵位於咸陽市幹縣境內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書稱其為“歷代諸皇陵之冠”。乾陵倣當時西京長安格局設計,分內城、宮城和外城,內城佔地240萬平方米,宮城周長十二里,外城周長八十余華里,陵園內建房380間。

  關於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尋視到梁山上,只見此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東隔烏水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回京稟報高宗。袁天罡聽說後,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劣之處。

  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面環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於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後江山有危。大唐龍脈從崑崙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中,以歧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後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於此,恐從此後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見,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

  聽了袁天罡一番宏論,高宗猶豫不決,遂退朝不議。早有武則天親信告知武氏,武氏聽了十分高興,她暗自思忖:小時候聽父親說,袁天罡說我將來能做女皇帝,看來要應驗了。晚上,就給高宗吹了一陣枕邊風,自然是褒揚長孫無忌,貶低袁天罡了。第二天早朝時,高宗傳出聖旨,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一聽,仰天嘆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雲游去了。

  這雖然是傳說,但史書記載了同樣有意思的選址故事,西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死於洛陽貞觀殿,葬于幹縣當年唐高宗在洛陽病逝後,陳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為了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的遺願,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從長安城出發往東,一位從長安城出發往西,環行全國,遍尋盡吉盡祥之風水寶地。一位方士選中了一塊寶地,遂在此處埋下一枚銅錢作記;另一位方士也選中了一塊寶地,在此處釘下一根釘子作記。二方士回京復命後,擇一吉日,武則天御駕親行,欲對兩方士所選陵址進行最後定奪,結果竟發現,兩方士的選擇不謀而合,一方士釘下的釘子恰好穿另一方士所埋銅錢的中心。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工作者1960年的試掘發現,乾陵墓道口于梁山主峰的中腰部,墓室由墓道、過道、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墓道為南北向,呈斜坡形,全長63米,全部由刨鑿的自然石頭砌成。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hausky(hausky) 於 2009-11-22 15:26 回覆:
 據《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闕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在武則天的棺槨安放好之後,墓道再全部用長方形石條粘砌封死,石條共封了39層4100塊。石條長1.25米,寬0.4—0.6米,石條左右之間用鐵細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間用鐵棍穿連,不能移動。石條空隙之間先灑少量石質粉末,以溶化錫鐵漿灌注,氣化後與石條成為一個整體。最後,再在上面夯打灰土,從而使4100塊石條連成一體,堅固異常。在墓道與過道之間,設置有一道重達百噸的漢白玉石門,門後佈滿各類致命的奇巧機關和暗器。在前後通道內,陷阱密布,機關重重……

  當年唐高宗安葬之後,武則天為免陵墓的內部設置外泄,將參與玄宮建設的上萬名工匠斬盡殺絕;武則天安葬後,唐中宗又將進入過墓道的官兵施計全部殺害……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以極其隆重的葬禮來報答高宗的知遇之恩,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使,戶部郎中韋泰真為將作大匠,動用兵士和民工20余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制,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冢,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

  《新唐書·陳子昂傳》載:“山陵穿復必資徒役,率癯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經過三百多個晝夜的緊張施工,到文明元年(西元684年)八月安葬時,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後乾陵營建工程繼續進行。

  22年後,武則天于神龍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發生了一番爭論,中宗欲滿足母后“歸陵”的遺願,大臣嚴善思極力反對。他說:“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則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恐驚龍脈。臣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動眾加功,為害益深。望于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以無知,合之何益。”

  寬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于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合葬武則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歷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歷時長達57年之久。

  封建社會,國家稅收的相當大一部分被皇帝用於修建自己的陵墓,大量稀世珍寶作為陪葬品,隨葬于陵寢,乾陵也不例外。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裏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墻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裏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裏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除此之外,乾陵地宮內的壁畫也價值非凡。據記載,在唐代200多位知名畫家中,有110位參與過唐墓壁畫創作。從乾陵的陪葬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馬球圖》、《宮女圖》、《禮賓圖》等5組18幅壁畫,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另有69組82幅壁畫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從陪葬墓出土的壁畫價值,人們就不難想像乾陵地宮內壁畫的瑰麗輝煌、價值連城。

  在中國歷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裏不記載,野史裏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党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