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並非理所當然
2010/10/23 10:43:29瀏覽1254|回應0|推薦4

/ 杜晴惠(資深編輯人)

前些日子,有一位父親向法院提出子女應善盡撫養責任的申請,審理的法官卻在審查所有相關資料後,認為這位父親在孩子需要照顧的時候從來不曾善盡責任,因此判決他的女兒相對的也得以免除對於父親的撫養義務。這個判決令許多人大感意外,當天各大媒體均以此案例打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加以報導。

這位父親究竟為何在孩子就讀小學三年級時離開家庭,我們不得而知,但台灣在民國九十九年初完成民法修訂,新增第1118條之1,明令「只要父母對子女有故意虐待、重大侮辱、還是身體、精神上有不法侵害,或是沒正當理由沒有盡到責任,子女長大後就可以免除扶養義務。」

國家修訂法律通常依據社會環境變遷,孩子雖由父母而生,但一出生後他(她)即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人權,沒有盡責照顧兒女的父母得不到老年奉養,凸顯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的公平性,也揚棄「養兒防老」、「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威權」、「理所當然」的觀念。

老實說,在講求效率功利的資本主義,無論工作、生活,每個人都希望努力有所回饋,小時候學校的課本裡教育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既然,養兒無法防老,那麼生養孩子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件極為「不划算」的事,因為不划算,不要生孩子就擁有了正當的理由,所以,台灣生育率屢創新低,我想除了經濟不景氣外,「不划算」應該也是重要的關鍵。

走筆至此,真的懷疑我們這些當父母的所為何來?若是年輕時努力撫養照顧孩子,老年時卻遭孩子無情遺棄,豈不淒涼。喔!不只是淒涼!真的發生了,應該還是有心很痛很痛的感覺吧!

算一算到今年,自己成為母親這個角色,已屆滿十一年,跟許多現代父母一樣,腦中想的「養兒」,絕不是「防老」這檔事。我們想的都是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從小培養品格力、挫折力、執行力、外語與社交能力……只要媒體一刊出「如何培養孩子○○力」,我相信許多家長都會心頭一揪,檢視自己是否忽略什麼環節,孩子是否錯過了甚麼重要成長期。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孩子未來能在這個社會中「堅強存活」或「在團體中勝出」。

不要凡事以父母為名

我常在想,當父母這麼辛苦,媒體又經常以「提醒、關心」為由,講出一堆實驗結果,告訴父母要如何如何,在職場上衝鋒陷陣的父母誰能有兩倍的心思與忍耐力達到家庭與工作皆完美?誰能承受得住這雙重的壓力。當公司的「業績」與孩子的「成績」交互糾纏堆疊而來,當父母的都會發現自己慢慢變得好不開心。疲累之餘,無法冷靜的思考,繼而陷入某種自以為是的情結。 

我也曾和許多父母一樣,會四處打聽,幫孩子找到高明的老師,希望老師能分擔教養的壓力,但這所謂「高明」的老師,是真高明?還是假高明?老實說,沒有任何根據,只有口碑,最後還是由父母「主觀認定」。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老是說:「你最好……這是為你好喔!」當孩子功課不如預期時,我們會像是天塌下來一般,有爸媽頂著,努力幫孩子尋找各種課業改進法,包括更換安親班、跟老師與學校溝通,然後進一步期望孩子在限期內盡快改善這種「績(成績)弱不振」的狀況。

但這只是徒增親子之間的緊張狀況吧!人與人之間有相處的時間,才有互相交流思想的機會,孩子長大進入學校,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還擁有多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孩子整天在外,父母和孩子說不到一句話,能親子互動到什麼理想狀況?

這則新聞討論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沒有好好照顧孩子起居叫做「不是」,難道用自己主觀認定的愛去愛孩子,就一定是「是」的父母嗎?搞不好放牛吃草的孩子缺乏的是生活物質上的照料,在精神上還能自由成長,而在溫室長大的孩子,父母真的確信孩子不是受到溫情的綁架與思想的禁錮。若是凡是以父母為名,為孩子安排所有,這樣長大後的孩子,真的會承歡膝下,難道不會想早早脫離父母的掌控,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前幾個月,筆者銜命編輯《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這本書,認識了幾位家長,了解一群家長在名為「牧羊之家」自學部落中所做的實驗與努力。當初會編輯出版這本書主要是受到這群家長的感召,所有的感動均在作者蕭愛思在她的序文中,她寫道:

只要周遭的父母及老師願意給孩子機會,孩子天生就具備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幼教界普遍存在的親師緊張關係、講求績效的目標導向、企業經營的成本概念,讓每一個原先懷有夢想的老師變成了「很會教」的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老師只能直接糾正學生、趕上教學進度,

日復一日的照本宣科。有甚麼時間能顧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甚麼樣的空間鼓勵孩子的創造性及獨立思想。

想一想,大人覺得重要且逼著孩子學的才藝,是不是變成浪費孩子生命的事?不管什麼教具或教育法,成人才是問題的關鍵。

每每讀到這一段文字,就會有一股衝動:「沒錯!就是這樣,難怪孩子越來越疏遠。」三、四歲圓潤撒嬌的孩子長大後卻不願意坐下來好好跟父母講兩句話,原來是孩子也在承受父母給予的壓力與主觀的想法。親子之間其實很早開始就是單向的關心,而非雙向的互動。是單向的「期望」,而非雙向的共同創造,這本書教會我一件事,「真心的了解,真情的陪伴,是儲存愛的資糧最重要的關鍵。」

為什麼「養兒不能防老」而我們還要生養孩子?對我來說,孩子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親人,我想跟她們當最知心的朋友,當他們需要我的鼓勵時,我給予,當我需要安慰時,她們也可以在一旁傾聽我的痛苦,我們彼此之間有尊重、有互助,也有了解,我想這才是當父母的最大最重要的「利多」吧!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guang&aid=4526931
 引用者清單(2)  
2011/04/29 04:27 【OK蹦蹦跳】 test
2011/04/29 04:24 【OK蹦蹦跳】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