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茶那塔 – 坐看雲起漫思茶
2014/04/18 10:29:35瀏覽4583|回應0|推薦2

【漢坊聽詩語】舊愛新歡‧之五

作者/朱玉昌(漢光創藝總經理、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神農本草經》裡寫著一段話:「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從這段話開始溯及「茶」的歷史,那麼「茶」在我們生活周遭至少流傳了四千七百年,耐人尋味的是,在唐代以前的典籍史料裡,卻不見「茶」這個字,唯有「荼」字,如《詩經〈邶風/谷風〉》記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荼」是苦菜,有嚼後先苦回甘的特性,頗似茶,直到陸羽大作《茶經》面世,開篇〈一之源〉取東晉訓詁大師郭璞言:「早取為荼,晚取為茗。」將「茶、荼」二字合意,全書捨「荼」易「茶」為主調,自此「茶」字沿用至今一千二百餘年。 

植茶由滇、蜀傳入中原,始於春秋戰國,秦漢後,在長江以南迅速蔓延。東漢明帝迎佛入中土,佛教信仰逐步盛行,各處山寺林立,受環境地勢之便諸多好茶皆由僧侶栽植,陸羽啟蒙成長於佛門,茶緣頗深,遂定《茶經》而成「茶聖」,其緇素忘年交,後享有「茶道之父」譽稱的詩僧釋皎然則倡議「以茶代酒」等茶事規則,於是,「茶道」應運而生。因茶性淨純,移作藥用、保健或飲品,有延壽養生、驅眠提神、健腦益思等功效,廣受豪門貴族、文人墨客、叢林僧侶所喜愛 

華夏民族長期受到「茶情」陶冶,表現在文化裡最淺顯多姿的就是文學,優游古典文學長河,不經意地總會被「茶題」所吸引,而不同文人表述的茶詩、茶詞猶如恆河沙數難以盡閱,詠「茶」相異於謳歌其它物件,在古代文人眼底,「茶」是門生活藝術,富含深奧哲理,以「道」為核心,周邊縈繞著「藝」、「禮」、「境」、「修」四層涵義,「藝」是習茶的基本操作技術;「禮」為禮儀規範;「境」含環境和場域;「修」則是藉由活動來悟道修心。因此,每首作品裡的故事都牽動著文人與茶的緊密性。 

在千百首茶作中,有一首罕見用寶塔格律完成,題名為〈茶〉的詩作,這首詩源自一場文壇聚會,表象闓闡茶道,暗置摯友情誼,分外耀眼。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麹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這首「一字至七字詩」〈茶〉出自中唐詩人元稹之手,在文字視覺排列上,呈現一種三角形體結構,詩文從茶身特質說起;為何人所喜愛,漸次剖析茶事工夫;並提及品茶時機與意境,最後指出對飲者的感受和效用。全詩涵蓋層面寬廣,茶事面面俱到,近似基礎小貼士,若論究創作場合的框限,下筆成詩彷彿遊戲之作,但不得不佩服詩人駕馭文字的火候,看似信手拈來,境界卻完整深邃,實乃精妙之作。 

「茶。香葉,嫩芽。」茶,發散出濃郁的綠草芬芳,要以摘下初春時節剛抽出新芽的嫩葉為最佳。「茶」為植物名,屬山茶科,單葉呈鋸齒狀,為多年生常綠灌木。「香葉」與「嫩芽」係形容茶的味道與形美,即茶的特性與特徵。 

「慕詩客,愛僧家。」深受文人墨客、修行僧侶所傾慕和熱愛。「慕、愛」二字落點為句型倒裝技巧。唐代佛道思想發達,文人與方外修士在風氣的潛移默化下,已將其連結應用在文學和生活上。詩人頓時在詩句內藉這二類人士輝映詩題,不無映襯「茶禪一味」的時態意謂。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麹塵花。」這四句直切茶事步驟,包括「茶藝」與「茶禮」。唐人為方便茶葉保存,會將生茶製成餅茶收藏,欲飲時,才取餅茶磨粉投水烹煮。前二句談碾茶過程,即用雕琢精緻的白玉茶碾器具將餅茶來回滾壓碾碎成粉末,再將粉末倒入屈竹編成底部裝嵌有紗絹的籮篩過濾出細末,隨之取紅色紗巾擦拭器具上殘留的粉末。後兩句論煮水盛茶經過,將篩好細末依量放入壺中以文火慢熬,待茶湯呈現清澄鮮亮的金黃色後,把湯汁盛入茶碗中,金黃湯汁順著碗緣急旋而下,濺起的沫餑不停地在碗中迴盪,此時,輕轉茶碗,可以欣賞到沫餑形成的自然圖面之美。 

四句行進流程有「藝」的基本操作,擦拭和轉碗則為「禮」的詮釋。「碾」指碾具,由碾槽及碾軸所組成,以手握碾軸在碾槽中來回滾動使用。一般碾為木製品,詩中為白玉製成,顯見精美。「羅」即籮或篩,是剖竹彎曲後編制而成有細孔可篩選細物的竹器,為取更細微粉末,通常底部嵌置薄紗過濾。「銚」係煮水器具,多半有柄和出水口。「煎」為熬煮之意。「碗轉」是體現「禮」的重要細節,現今日本茶道依舊保存完好的唐制古禮,茶主送茶時,將清晰可見的沫餑正面圖形順時針轉碗向賓客,客人接茶後,隨即再將圖面順轉回向茶主,雙方皆含禮貌虔敬之心(現多數已將茶面沫改以磁碗圖案取代)。「麴塵」本指長在酒麴上的淡黃色菌絲,這裡形容金黃色茶湯。「花」據《茶經》〈五之煮〉篇解,呈沫餑狀,即茶水沸騰後產生的浮沫,是茶湯精華。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入夜時分熱鬧地邀請友人們在月光下共同歡飲,或者在晨曦間安靜地獨自一人望著漫天霞光淺斟低酌,無論如何都會是一種輕鬆自在地享受。這二句點的是「茶境」。從詩句不分時間點皆適飲作延伸,如果拿「以茶代酒」對飲者的清醒,去對應李白「舉杯邀明月」時,那種只能藉酒抒發落寞孤寂的情緒,似乎就更能襯托出「茶」品動靜自如的高雅特質。「邀陪」此處宜作約請朋友解。「命對」則是隻身面對的意思。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自古至今,它讓每一位飲過的人都能淨心滌慮,充分得到飽滿精神,尤其對於酒後醒醉的功效特佳,正因為具有強烈地清心、安腦、提神功能,適合用於悟道、修心,這就是「茶」為什麼能夠讓那麼多人沉醉讚嘆的原因了。因此,詩作結尾兩句引「茶效」來喻「茶修」的默示非常明顯。 

詩作完成在大唐大和三年829年),根據南宋宣和進士計有功編著的《唐詩紀事》卷三十九白居易生平事略裡,記述了故事原由。是年春,白居易以兼任太子賓客身分,調職東都洛陽,臨行前,文壇詩友:元稹、王起、李紳、張籍、令狐楚、魏扶、韋式、范堯佐等八人,齊聚長安興化池亭,共同為白居易餞行,酒酣耳熱之際,每人賦詩一首助興,以一字至七字為題,需依題為韻作詩。詩人當下詠「茶」為題,即席完成了這首千古名詩。 

當時白居易心志略微消沉,詩人刻意選茶入題,大有藉茶揚頌,意表安慰之心。詩作一至三句看似淺談茶性,實媲白之優質品性;四五句筆鋒轉寫茶人,暗羨白之聞名廣受文學宗教界敬慕;六至九句述茶事,意表白之人格操守高尚,氣韻質采過人;十、十一句講茶境,提憶兩人深厚友誼;末了二句敘茶效,轉而勸勉白應隨緣放下。綜覽全詩,詩人深思熟慮,落筆鋪陳有致、雕砌精心,與白居易長年培養出相知相惜;文思相照的堅實情誼已非旁人所及,由此窺見,二人唱和默契,文史載有「元白」之美譽真乃恰如其分。 

【詩人簡介】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為鮮卑後裔,居京兆萬年。八歲時喪父,遭異母兄排斥,隨生母倚靠舅族,因家貧無師,由母親授書傳。一生自十五歲擢第起,曾官居尚書省左丞要職,但仕途沉浮,四度貶謫。文宗大和五年暴卒于武昌軍節度使任所,終年五十三歲,卒後追贈尚書右僕射。其文章以古文制誥,格高意遠;詩作首創「次韻相酬」,擅描情愛,辭淺意悲,動惻心扉。又筆下傳奇〈鶯鶯傳〉是爲《唐人傳奇》典範名篇。今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論議、詔冊、銘諫等共一百卷,輯有《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補遺六卷。 

【附記】 

唐憲宗元和元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遂成莫逆交。其後共同推動新樂府運動,二人詩作善狀詠風態物色,作品傳誦天下,號為「元和體」,並贏得世頌「元白」讚稱。其事略可參見《新唐書》與《舊唐書》本傳。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guang&aid=126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