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5 00:00:15瀏覽368|回應0|推薦0 | |
本人在研究所的喜歡的科目之一是「企業倫理」,企業倫理這門科目強調的一個問題為:「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是否亦能顧及倫理道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解決起來極為困難。這個問題從我研究所畢業到現在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它讓我思考:「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做?」 為什麼筆者今天要討論企業倫理的議題,原因來自於最近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陳文茜女士在蘋果日報專欄的一篇文章。陳文茜女士在2013/11/02在蘋果專欄「我的陳文茜」發表了「你過得了金錢至上這一關嗎?」一文。這篇文章沉痛地指出現今的資本主義只知追求利潤、忽視道德良知,使得不知情的老百姓受害甚至產業鏈中的員工也必須被迫沉淪,這是很悲哀的。 其實我們可以從一個問題來看企業是否有做假,這個問題為:「企業每天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多綿綿不絕的原料來大量製造生產產品?尤其是跟吃有關的產業。」如果各位讀者能夠想透這個問題,就可以知道食安問題有多麼地嚴重(運用古法釀造或天然釀造的食用油要幾個月或半年才能產出,怎麼可能天天都可以出貨?)。很多原物料必須花幾個月或者幾年的時間培育、栽種之後才能賣到市場,甚至是如果碰到天災或者傳染病,更必須延後上市或者供不應求。但是企業不可能等這麼久或者坐以待斃,於是才有所謂的動植物的基因改造、快速成長劑、抗生素、替代品....等生技手段或者化學技術下去,才能讓企業無時無刻有原料可以大量生產賺錢(很多人可能忘了十多年前台灣社會有打了生長激素和抗生素的飼料雞和飼料鴨的食安問題)。但是生技手段以及化學技術像工具一樣是中性的,造成的手段以及結果是好是壞全憑使用者的一念之間,這個一念之間,即是「倫理決策」。 「倫理決策」通常從兩個角度探討,一個是「義務論」,另一個是「結果論」。「義務論」,白話地來說就是以道德為出發點,用合乎倫理道德的手段,達成結果;「結果論」則是以達到結果為目的,不考慮過程的好壞。當然,這兩個角度在哲學的思考上很難論斷誰對誰錯,但是在目前整個社會以獲利至上的氛圍下,大多選擇結果論居多。很多公司為了獲利,在訓練業務員的時候,都以「報喜不報憂」及「這樣說不違法」的心態來傳授話術,使得很多消費者或者投資者遭到欺瞞,這些人就是,就是「金錢至上」下的犧牲者。 本人過去擔任過業務員,很多顧客常常問我一些問題,我都會盡我所能地回答,有些同事對我的作法頗不以為然甚至不解,甚至有老闆對我說:「我們不是在開救濟院!」他們認為我事倍功半。但是我總會跟他們說:「我在盡告知的義務與責任,這是道德,不僅可以保護消費者,也可以保護自己。」後來時間證明我是對的,因為明確地告知,反而能夠得到消費者的信任,提升成交率,甚至能夠讓老顧客回流。 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除了著作「國富論」之外,還另外著作了「道德的情操」,前者雖然強調「自由貿易」及「獲利」的重要性,但是後者更認為追求「私利」的同時,亦要顧及「道德的情操」,而且這兩者可以同時並存,並不相互矛盾。而我個人過去在業務上的表現,亦證實了亞當斯密的這個理念。 最後回到企業倫理的問題。雖然「獲利」是企業的最重要目標,但是也別忘記「倫理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相信企業的老闆或者管理部門沒有時間或者精力去思考這個問題並且逐漸改善,理由只有一個「懶」,你們越不想處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越會追著你們跑,而且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尤其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一輩公民意識覺醒以及抬頭,公民意識的反撲將迫使政府和企業去修改法律以及企業政策,洪仲丘案的公民行動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實踐「倫理道德的作為」只會花你些許的力氣以及成本,不要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遺憾不斷地上演。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